正如許多人預測的一樣,泥鰍養殖毫無懸念地成為了一個熱點項目。但很可惜的是,很多人興沖沖地進來,灰溜溜地出去。讓眾多養殖戶遭遇滑鐵盧的原因,從專業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幾種。
1.技術問題 我們在與養殖戶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很多養殖戶下意識地以為泥鰍是臭水溝里都可以生長的魚類,因而泥鰍養殖也沒有什么技術含量可言。這種認識是極端錯誤的。實際情況恰恰相反——泥鰍養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技術活。
在泥鰍養殖的各個環節,從親本的選育,到苗種的培育,到成鰍的養殖;從水處理,到疾病的防控;從日常管理到飼料營養配方,林林總總,方方面面,無一不關系到技術,無一不是技術在起決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以這么說,泥鰍養殖效益的好壞,乃至成敗的關鍵,取決于養殖戶對相關技術的把握程度。
2.品種問題 很多人不知道,鰍科是淡水魚中的第二大科,有110余個品種。我們平時所說的“泥鰍”,多指青鰍和黃板鰍(大鱗副鰍),只是鰍科中常見的兩個品種而已。即便是青鰍和黃板鰍,因地域、氣候、土壤等方面的差異,其在不同地域的表現也有很大的差異。但總體而言,所有地方品種的表現都是不盡如人意的。比如生長速度這一指標,幾乎所有的本地品種,在人工養殖環境下,都很難在當年養成至上市規格。還有另外難以改變的一個性狀是,本地品種的公鰍之體長、體重只有母鰍的1、3左右,影響了單產量,同時也直接影響了養殖效益。
相比較而言,人工選育品種的表現就優異得多。比如TW-6臺灣龍鰍,其各項指標就遠遠優于大陸的本土泥鰍品種,半年即可長至300克(6兩),半年即體長30厘米,公母同等大小,不鉆泥,免疫力強,攝食旺盛等。這些表現是本地泥鰍無法望其項背的。
3.市場服務問題 泥鰍養殖產業這幾年的發展速度很快,但與該項目匹配的市場服務卻沒有同步跟上來。比如泥鰍專用飼料(尤其是開口餌料)、專用漁藥的開發與供應,專業服務商的切入,專業銷售渠道的形成等等。市場服務的缺位,使得整個產業鏈十分脆弱,使得幾乎所有的養殖戶都得獨自面臨各種各樣的制約和風險。
4.被惡意誤導 和所有新興項目一樣,泥鰍養殖項目從開始火熱的第一天開始,那些惡意的炒家就如影相隨。用市場上收購的野生泥鰍苗冒充人工苗——以假亂真,自己給自己貼上“新品種”標簽——自吹自擂,用廣告狂轟濫炸,混淆視聽,讓養殖戶莫衷一是。更惡劣的是,把泥鰍苗種的繁育和養殖說得超級簡單,誤導養殖戶,尤其是新入行的創業者。惡意誤導的結果,就是大量的養殖戶慘淡經營,甚至血本無歸。
綜上所述,發展泥鰍養殖,首先須掌握成熟的繁育和養殖技術,以及相關技術,找到優良品種,找到能提供優質服務、具備良好口碑的上游供應商,同時,要有甄別真偽的習慣和能力。做得了這幾點,成功無虞矣。■ (作者為湖北藍海春鰍業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郵碼430070 電話027-82660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