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鷹

《醫之心:好醫生執業志》
主編:張抒揚
出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定價:35元
認識張抒揚,是在80年代初的北醫。當時她二十歲,我二十六歲。雖然我是她們班的輔導員,但都屬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輩”,有著同樣的簡單與復雜,現實與夢想。
在班中,她在啃一本本城磚一樣厚的醫書之外,還偏愛閱讀人文類書籍,修塑出個體對人類的關注和悲憫情懷,這是一名醫生,一名好的醫生所具備的人文素養。
如今,擔任了協和醫院副院長的張抒揚主編的《醫之心:好醫生執業志》,是由11家著名醫院的29位醫學專家撰寫的38篇職業故事匯成的文集。在醫患關系緊張到一觸即發的今天,閱讀這些臨床一線醫學專家的執業經歷和客觀感想,無疑給如此糾結的當下醫患矛盾,注入了一針即便效力微弱、但絕對正能量的緩解劑。
我雖然并不是學醫的,由于工作關系,置身于醫者群體三十年,了解他們的知識結構、工作節奏、生活起居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邏輯。所以,我在讀《醫之心》中的《如果,能夠再來》時,對作者李小鷹大夫的內心酸楚感同身受;《牽掛》描寫出的不僅是于健春大夫對病人的惦念,更多的是感受到醫患之間相互涌動的溫情;在《成長的滋養》和《尷尬與郁悶》兩篇文章中,曾學軍、李雪梅兩位大夫從各自成長的經歷中,異曲同工地道出成為名醫的自己對患者的感恩;《博心》一文,張抒揚大夫用非專業寫作家很難完成的講述,再現了驚心動魄的救治場景,讓讀者如在現場地感受到醫患攜手共同闖關與博弈。王仲大夫的“大紅包——一袋紅薯”和黎曉新大夫手捧一斤茉莉花茶的故事,告訴讀者患者們特別的致謝方式帶給醫生的感動。
“信任”這個話題,在當代已經飄渺得幾近于奢侈品。文化的多元,資訊的發達,個性的張揚,看問題的角度、立場和觀點的不同,局部和全部的相對轉化,讓這個社會喧囂不已。醫學在疾病面前的作用而非人類所想象的萬能,因此在醫患之間的信任與托付就顯得極為沉重。
對于發病機理、對于疾病的干預和控制,永遠存在知識和技術的局限,醫生遠未達到患者希望的“手到病除”的境地,恐怕也永遠達不到。導致醫患沖突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就是直接面對生死的患者或家屬不愿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醫學并不是萬能的。病情本身有多么兇險和不測,醫生未必能夠全然預知;基于對醫學的客觀解讀和生命正確的理解,信任才能由衷,托付才能釋然。
生活中,我也有過多次作為患者或患者家屬的經歷與體驗,對于病痛,對于生死間的惶惑、不舍和撕痛,情緒的失控宣泄,對醫生有限救治的失望、愛怨等,是從不斷理解生與死中釋然的。
《醫之心》這本書,不僅讓患者走近了醫生,實際也讓醫生走近了自己。我相信,一位醫生在讀同道撰寫的這些文章時,會喚起你第一次穿上白衣宣讀希波克拉底誓言時的“簡單的崇高”,會引起你沉下心思考“好醫生”的行為標準,會堅定你信守醫者仁心的信念。
感謝醫生作者們付出的努力和所開出的這份特別的“處方”——了解與理解。當下醫患矛盾極度缺乏溝通而造成的誤解、曲解甚至暴力的時候,讓醫生這個群體之外的所有人來了解醫與患,人與人,心與心,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作者系北京大學醫學部副主任研究員)

《無上榮耀》
作者:[美]賴斯
出版:湖南人民出版社
定價:68元
賴斯回顧擔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和國務卿的八年從政生涯。書中,賴斯首次披露了她如何在幕后操縱,處理一個又一個重大危機,以維護美國的利益。
《文明的度量》
作者:[美]伊恩`莫里斯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價:59元
作者從4個特性衡量社會發展和文明程度:能量獲取、社會組織、戰爭能力、信息技術,并以此“社會發展指數”,對東西方國家進行全方位掃描。
《未完的對話:以賽亞·伯林與青年學者長達15年的通信》
作者:[英]以賽亞·伯林 [波蘭]貝阿塔·波蘭諾夫斯卡-塞古爾斯卡
出版:譯林出版社
定價:38元
為了回應波蘭女學者持續的、尖銳的和十分深刻的提問,伯林對自己的思想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思索。
《晴耕雨讀》
作者:張冠生
出版:新星出版社
定價:38元
作者選取胡適、錢穆、沈從文、顧頡剛、阿倫特、本雅明、高爾基、法捷耶夫等人文學者,將古今中外匯于一爐,穿過煙雨,與書相遇。
《自序自跋》
作者:陳平原
出版:三聯書店
定價:59元
作者對自己歷年序言、跋后的匯編,從中可見其學術演進的脈絡,其實具有相當強的學術編年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