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運
【摘 要】世紀偉人毛澤東不僅祖籍江西吉安,而且在吉安開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動:領導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培育了光照千秋的井岡山精神;舉行了東固會師,提出了紅色區域構想;主持召開了二七會議,開辟了贛西南革命根據地;創下了“十萬工農下吉安”歷史壯舉,在吉安成立了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和朱德一起指揮中央蘇區軍民連續取得三次反“圍剿”戰爭勝利,初步形成了紅軍戰略戰術原則;撰寫了中國革命理論著作,初步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進行了著名的吉安調查,指導贛西南蘇區土地革命等。建國后,毛澤東重上井岡山,撰寫發表了《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壯麗詞篇,留下了深厚的吉安情結。毛澤東在吉安的革命活動是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寶貴財富,需要進一步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
【關鍵詞】毛澤東;吉安;革命活動
世紀偉人毛澤東不僅祖籍江西吉安,而且在吉安開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動,他在吉安領導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培育了光照千秋的井岡山精神;舉行了東固會師,提出了紅色區域構想;主持召開了二七會議,開辟了贛西南革命根據地;創下了“十萬工農下吉安”歷史壯舉,在吉安成立了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和朱德一起指揮蘇區軍民連續取得三次反“圍剿”戰爭勝利,初步形成了紅軍戰略戰術原則;撰寫了中國革命理論著作,初步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進行了著名的吉安調查,領導贛西南土地革命和反“圍剿”戰爭等。毛澤東在吉安的革命活動彪炳中國革命史冊,值得永久紀念。
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培育井岡山精神
創建了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在攻打長沙失利后,率領部隊向井岡山進軍。在吉安永新縣,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將黨支部建在連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縮編精簡了隊伍,成立了士兵委員會,實行民主制度,為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隊奠定了基礎。在寧岡古城會議上,毛澤東力排眾議,主張對袁文才、王佐兩支農民自衛軍,實行團結、改造的方針。毛澤東在茅坪大倉村會見了袁文才,爭取了袁文才的支持,使工農革命軍得以進駐茅坪,設立留守處,安置傷病員,輕裝向酃縣游擊。在通往茨坪的荊竹山,毛澤東宣布了人民軍隊最早的“三大紀律”。然后,在王佐的代表朱詩柳的接應下抵達茨坪、大井,住進了王佐部隊的營房,將革命的紅旗插上了井岡山。1928年1月,工農革命軍攻占遂川縣城,成立了中共遂川縣委、縣蘇維埃政府,制定頒布了工農兵政府政綱,實施了“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的政策,頒布了最早的“六項注意”。2月,工農革命軍占領寧岡縣城,成立了寧岡縣蘇維埃政府。茶陵、遂川、寧岡三縣紅色政權的建立,標志著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初步創建。這是中國共產黨開辟的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因此成為中國革命的搖籃。
創建了第一支新型人民軍隊。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起義農民軍上井岡山,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在寧岡礱市會師,史稱井岡山會師。兩支起義部隊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陳毅任政治部主任,王爾琢任參謀長,下轄三個師,全軍由黨的前敵委員會統一領導。紅四軍成立后進行了五斗江、草市坳等戰斗,由毛澤東、朱德共同創制了游擊戰爭“十六字訣”。6月23日,龍源口大捷,根據地軍民粉碎了湘贛敵軍的“會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入全盛時期。8月,紅軍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9月,毛澤東指導湘贛邊黨組織進行了“九月洗黨”,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10月,在茅坪召開了湘贛邊黨的二大,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決議案,《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是其中一部分。大會選舉產生了湘贛邊特委,譚震林任書記、陳正人任副書記。11月,紅四軍在寧岡步云山練兵,毛澤東帶頭吃野菜,說:“野菜有政治營養!”12月10日,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五軍一部上井岡山,在寧岡新城與紅四軍會師,增強了井岡山革命武裝力量。湘贛敵軍發動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會剿”時,毛澤東主持召開柏露會議,制定了“圍魏救趙”方針。1929年1月14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3600余人下山向贛南進軍。在古田會議上,糾正了黨內的錯誤思想,強調將思想建設放在首位,為黨和軍隊的建設指明了方向。1930年6月,在長汀組建了紅一軍團。8月,在湖南瀏陽永和,紅一軍團與紅三軍團合編為紅一方面軍。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培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領袖毛澤東,造就了共和國五位元帥(朱德、彭德懷、陳毅、羅榮桓、林彪)、三位大將(粟裕、譚政、黃克誠)以及15位上將、21名中將和12名少將。井岡山被稱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是名副其實的。
開辟了一條中國革命道路。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和南昌起義、廣州起義,都是走的城市武裝起義的道路,湘贛邊秋收起義和進軍井岡山,則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獨特革命道路,這是一個偉大的創舉。井岡山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的光輝起點,湘贛、湘鄂贛、鄂豫皖、湘鄂西、贛東北、贛南閩西、閩浙贛、陜北、左右江、海陸豐、瓊崖和中央蘇區以及紅軍長征途中創建的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據地,都是這條道路的延伸;陜甘寧、晉察冀、晉冀魯豫、山東、蘇南、蘇北、皖南、皖北、東北、瓊崖等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開辟,均是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發展;在“讓開大路,占領兩廂”方針指導下創建的東北革命根據地,也是這條道路的發展。
孕育生成了井岡山精神。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井岡山精神的誕生地。2001年6月,江澤民總書記視察江西時,將井岡山精神的科學內涵精辟概括為“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創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24個字。井岡山精神既集中華民族精神之大成,又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精神之源,是一種具有原創意義的時代精神,后來的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巖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焦裕祿精神、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王偉精神、抗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都是井岡山精神的繼承、豐富和發展,和井岡山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舉行東固會師,提出紅色區域構想
1929年2月17日,在李文林、段月泉率領的江西紅軍獨立第二、四團的接應下,紅四軍到達吉安縣東固(今屬青原區)。20日,在東固螺坑舉行了兩軍會師大會,毛澤東在講話中稱贊紅四軍是鐵軍,紅二、四團是鋼軍。他還說:“東固山很好,是第二個井岡山”,“東固山是我們走出井岡山又到了新的革命根據地。現在東固山、井岡山聯合起來了,最終要連接到全中國,中國革命一定要勝利!”朱德風趣地說:“國民黨反動派天天喊要打倒‘朱毛,現在不僅沒有打倒,反而越打越多,今天你們也成為‘朱毛了。”陳毅隨即賦詩一首,其中前四句寫道:“東固山勢高,峰巒如屏障。此是東井岡,會師天下壯。”把東固革命根據地稱之為“東井岡”,高度評價了東固會師的偉大意義。紅四軍在東固休整了一個星期,安置了毛澤覃等傷病員,留下陳東日等軍政干部幫助東固革命根據地工作,然后揮師進軍福建長汀。毛澤東吸取了東固革命根據地創造的獨具特色的斗爭經驗,將“爭取江西”的主張發展為建立全國蘇維埃區域的構想,他在致中共福建省委并轉中央的報告中寫道:“一般工作的重心,我們意見:宜在江蘇直隸,紅軍小區域蘇維埃個數加多。這不僅在湘贛粵閩等地,江蘇北、皖鄂北、豫南、直隸都應有紅軍及小區域蘇維埃之創立”,“前敵委員會決定四軍五軍及江西紅軍第二第四兩團之行動,在國民黨有戰的初期,以贛南閩西二十余縣為范圍,從游擊戰術,從發動群眾以至于公開蘇維埃政權割據,由此割據區域,以與湘贛邊界之割據區域相連接”,“惟閩西贛南一區內之由發動群眾到公開割據,這一計劃是決須確立,無論如何,不能放棄,因為這是前進的基礎。”①毛澤東還在于都致信湘贛邊界特委,詳細介紹了東固革命根據地的成功經驗,肯定東固革命根據地的秘密工作方式,認為“這種形式是最好的”。①湘贛邊界特委接到此信后,決定改變工作方式,轉入秘密斗爭。6月,毛澤東再次稱贊東固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良好經驗,說“他們是絕對的黨領導。”②
毛澤東肯定了東固革命根據地的成功經驗,他明確指出:“單純的流動游擊政策,不能完成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任務,而朱德毛澤東式、賀龍式、李文林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據地的,有計劃地建設政權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擴大人民武裝的路線是經由鄉赤衛隊、區赤衛大隊、縣赤衛總隊、地方紅軍直至正規紅軍這樣一套辦法的,政權發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擴大的,等等的政策,無疑義地是正確的。必須這樣,才能樹立全國革命群眾的信仰,如蘇聯之于全世界然。必須這樣,才能給反動統治階級以甚大的困難,動搖其基礎而促進其內部的分解。也必須這樣,才能真正地創造紅軍,成為將來大革命的主要工具。總而言之,必須這樣,才能促進革命的高潮”。③在這里,毛澤東將“李文林式”的東固革命根據地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賀龍領導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方志敏領導的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相提并論,足見“李文林式”的東固革命根據地的鮮明特點與重要地位。
主持召開二七會議,開辟贛西南革命根據地
1930年2月6日至9日,毛澤東和贛西蘇維埃政府主席曾山在吉安縣陂頭(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陂頭鄉渼陂村)主持召開了中共紅四軍前委、贛西特委和紅五軍、紅六軍軍委聯席會議,史稱陂頭會議,也稱二七會議。會上,毛澤東作關于政治形勢和今后任務的報告。會議確定贛西南黨的主要任務是:擴大蘇維埃區域、深入土地革命和擴大工農武裝。根據《井岡山土地法》、《興國土地法》制定了一個更為完備的四章三十三條的《贛西南蘇維埃政府土地法》,又稱《二七土地法》。會議將紅四軍前委擴大成為領導紅四軍、紅五軍、紅六軍和贛西南、閩西、粵東江革命根據地的中國共產黨共同前敵委員會,即總前委。共同前委由十七人組成,毛澤東、朱德、曾山、劉士奇、潘心源為常委,彭德懷、黃公略為候補常委,毛澤東任書記。紅四軍另成立軍委,調潘心源任軍委書記(未到任,由熊壽祺代理)。會議將贛西特委、贛南特委合并為贛西南特委,劉士奇任書記。會議還決定成立紅軍第六分校,朱德任校長,毛澤東任政治委員。二七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會議,毛澤東在延安時回憶說:“1930年2月7日,在贛南召開了一個重要的地方黨會議,討論今后蘇維埃的綱領。當地黨、政、軍代表都出席了會議。會上詳細討論了土地政策的問題,由那些反對分配土地的人所發動的反對‘機會主義的斗爭被打敗了。會議決定分配土地,加速建立蘇維埃,在這以前,紅軍只是組織地方的和鄉的蘇維埃,在這次會議上,決定了建立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對于這個新的綱領,農民報以熱烈的擁護,這有助于在后來的幾個月中打敗國民黨軍隊的‘圍剿。”④二七會議后,在陂下村召開了中共贛西南第一次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了中共贛西南特委和贛西南蘇維埃政府,標志著贛西南革命根據地的正式形成。
撰寫中國革命理論著作,初步形成毛澤東思想
在井岡山和贛西南革命根據地時期,毛澤東論述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中國革命道路理論,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豐富內容:
第一,闡明了農村革命根據地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一文中論述的理由是:(1)中國是多個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反革命陣營內部充滿矛盾,可使農村小塊革命根據地產生、堅持并波浪式擴大。(2)經過國民革命影響的地方,如湖南、廣東、湖北、江西等省,準備了良好的群眾基礎。(3)全國革命形勢的繼續向前發展,為紅色政權提供了客觀依據。(4)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是紅色政權存在的必要條件。(5)共產黨有力量的組織和它的正確政策,是紅色政權長期存在和發展的關鍵條件。
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又論述了湘贛邊工農武裝割據存在和發展的幾個條件:(1)有經營了一年多的群眾基礎。(2)黨的組織有相當的基礎。(3)創造了富有斗爭經驗的地方武裝和紅四軍。(4)有便利于作戰的地勢,有井岡山、九龍山等很好的軍事根據地。(5)有足夠給養的經濟能力。(6)地處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可以影響到江西、湖南兩省及其下游大片區域。
第二,論述了堅持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必要性。毛澤東認為,中國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依據是:(1)中國是多個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內無民主,外無獨立,無議會可利用,要革命只能進行武裝斗爭。(2)中國革命實質上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革命,占農村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農民問題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必須深入農村,發動和武裝農民,開展土地革命,實行“工農武裝割據”。(3)敵人長期占據中心城市,廣大農村是它們統治的薄弱環節。中國共產黨必須首先占領農村,積蓄發展自己的力量,把落后的農村建成為先進鞏固的革命陣地,使之成為奪取城市乃至全國革命勝利的出發點。
第三,闡明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工農武裝割據”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土地革命為基本內容,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基地,三者的緊密結合,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毛澤東指出:“‘工農武裝割據的觀念,是共產黨和割據地方工農群眾必須充分具備的一個重要觀念”,①“并且邊界紅旗子始終不倒,不但表示了共產黨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統治階級的破產,在全國政治上有重大意義。所以我們始終認為羅霄山脈中段政權的創造和擴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確的。”②
中國革命道路理論,以及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闡述的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三灣改編及古田會議關于新型人民軍隊建設理論的確立和紅軍三次反“圍剿”戰爭勝利后紅軍作戰原則的初步形成;《井岡山土地法》、《贛西南蘇維埃政府土地法》的制定頒布促進了黨的土地革命路線初步形成等,都是毛澤東思想在井岡山時期初步形成的顯著標志。
創下“十萬工農下吉安”壯舉,成立江西省蘇維埃政府
1930年8月23日,紅一、三軍團會師瀏陽永和市,組成紅軍第一方面軍,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委。9月12日,毛澤東同朱德簽發撤圍長沙、進占萍鄉、株洲等處的命令。13日,總前委書記毛澤東隨紅一方面軍總部到達株洲,主持召開中共紅一方面軍總前委會議,在會上兩次提出“占領吉安、爭取江西”的計劃。會議接受了毛澤東的意見,作出了由株、萍兵分兩路回師襲擊贛敵,奪取吉安的戰略決策。26日,中共贛西南特委接到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的來信,立即在陂頭召開常委會議,對配合主力紅軍攻打吉安的行動作出部署。曾山回憶:“1930年10月攻打吉安,也就是第九次攻吉,這次攻吉紅軍主力部隊還未來之前,毛主席就派了一個姓朱的參謀長和我們接頭,同我們一起研究地方武裝和群眾如何配合紅軍主力部隊打下吉安。”③9月29日,毛澤東在袁州同朱德一起簽發紅軍向吉安前進的命令。10月2日,毛澤東同朱德率紅一軍團從分宜到吉水阜田,“決定于四日拂曉總攻吉安城”。3日,紅軍大部隊由吉水阜田分五路進發,到達吉安城外山前村(今吉安市郊長塘鄉),紅軍總部在山前村下達攻城命令,史稱《山前命令》。當晚,提前發起攻擊,因地形不熟悉而沒有奏效。4日,贛西南蘇維埃政府主席曾山率領10萬余贛西南地方武裝和人民群眾配合紅一方面軍總攻吉安并占領吉安城,“九打吉安”取得了勝利。在整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吉安是紅軍攻打時間最長、攻打次數最多的一座中心城市,也是紅軍占領時間較久的一座中心城市,毛澤東、朱德等紅軍領導人在吉安縣城居住了40多天,直至第一次反“圍剿”前夕,才撤離吉安城。毛澤東親自動員吉安私立惠黎醫院戴濟民醫生參加紅軍,“紅一方面軍占領吉安后擴軍八千人,還建立起工兵隊”, ①紅一軍團工兵連在吉安成立,被譽為我軍“工兵始祖”。在吉安聚集了眾多中國革命的優秀人才,為中國蘇維埃運動提供了實踐基地,為我黨我軍學會治國安邦的藝術作了成功的嘗試。10月7日,吉安13萬群眾和紅軍一起在中山場(今陽明東路)舉行攻克吉安慶祝大會,宣布成立江西省蘇維埃政府,選舉曾山任主席。毛澤東、朱德在大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祝賀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成立。毛澤東曾高度評價:“在江西根據地的斗爭中,曾山同志是有功的!”②毛澤東在《紅星報》上撰文記載了紅軍占領吉安的情形,高度評價:“這次的占領吉安,是有極大的政治意義”,而且“在全國有極大的影響。”③
開展吉安調查,指導贛西南蘇區土地革命
吉安調查是在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戰爭前夕, 1930年10月4日至11月21日,毛澤東為了深入了解贛西南蘇區土地革命斗爭情況,貫徹執行“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在曾山、古柏、陳正人等的幫助下,在隨紅軍進駐吉安城中,以及從峽江回到吉安,又從吉安赴永豐途中的一個半月時間里,進行的一系列調查研究活動和撰寫的一組調查報告,包括毛澤東在吉安住宿地中永叔路80號“源源布店”寫下的《贛西土地分配情形》、《江西土地斗爭中的錯誤》、《分青和出租問題》等農村調查文章,以及《東塘調查》、《大橋調查》、《李家坊調查》、《西逸亭調查》等文章。毛澤東吉安調查豐富了黨的土地革命路線的內涵,為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戰略方針的實施提供了決策依據;以確鑿的史實雄辯地說明了贛西南革命根據地是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勝利的重要基地,成為“中國蘇維埃臨時政府的胎盤。”④
1930年11月18日,毛澤東、古柏、謝唯俊等人撤離吉安,在曾山的陪同下由吉安神崗山過禾水河,經永和到達曾山的家鄉白沙錦源。毛澤東專門到曾山家里,親切慰問了曾山的母親康春玉媽媽,對曾山父親曾采芹、哥哥曾誕生、弟弟曾炳生為革命事業作出的犧牲表示敬佩,高度贊揚了這個革命家庭對中國革命作出的貢獻。曾山派人護送毛澤東等從永和白沙過贛江,前往永豐藤田,與主力紅軍會合,后經沙溪到達永豐龍岡,指揮第一次反“圍剿”戰爭。
指揮三次反“圍剿”勝利,初步形成紅軍戰略戰術原則
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戰爭的前三次主要在吉安境內進行,吉安蘇區是紅軍第一、二、三次反“圍剿”戰爭的主戰場。第一次反“圍剿”之龍岡戰斗,第二次反“圍剿”之白云山戰斗、白沙戰斗、中村戰斗,第三次反“圍剿”之方石嶺戰斗、老營盤戰斗,均發生在這里。毛澤東得知龍岡戰斗勝利后,滿懷豪情地寫下了《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的光輝詞篇。毛澤東得知白云山戰斗勝利后,欣然作詞《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紅軍三次反“圍剿”勝利后,誘敵深入、慎重作戰、集中兵力、各個殲敵、速決戰、殲滅戰、以游擊戰和帶游擊性的運動戰為主要作戰形式的紅軍戰略戰術原則基本形成,這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吉安因此成為紅軍戰略戰術原則和毛澤東軍事思想形成的重要基地。
建國后,毛澤東重上井岡山,看望了老區人民,撰寫發表了《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抒發了深厚的吉安情結。毛澤東在吉安的革命活動是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寶貴財富,還需要進一步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
(作者系井岡山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歷史學博士)
①《紅四軍前委關于攻克汀州及四、五軍、江西紅二、四團行動方針等問題向福建省委和中央的報告》,江西省檔案館、中共江西省委黨校黨史教研室編:《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中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6-67頁。
①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等編:《東固·贛西南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第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第3頁。
②毛澤東:《給林彪的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7頁。
③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8-99頁。
④[美]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三聯書店,1979年,第146-147頁。
①《湘贛邊界各縣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決議案》,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等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上冊),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年,第184頁。
②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81頁。
③曾山:《贛西南群眾武裝斗爭的偉大壯舉》,中共江西省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編:《江西黨史資料》,第7輯《十萬工農下吉安》,1989年,第228頁。
①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第236頁。
②蘇多壽、劉勉玉主編:《曾山傳》,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8頁。
③子任:《吉安的占領》,江西省檔案館、中共江西省委黨校黨史教研室編:《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中冊),第700頁。
④歐陽欽:《江西的中央蘇區》,江西省檔案館、中共江西省委黨校黨史教研室編:《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上冊),第3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