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玨
絲綢之路上,在東道國設立境外經貿合作區,將成為國際間經貿合作的備選項之一。
2006年11月4日,“中非合作論壇”高峰會上,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宣布“在今后3年內,在非洲地區建設3-5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11月26日,胡錦濤主席在訪問巴基斯坦期間,與巴基斯坦時任總理阿齊茲共同為巴基斯坦海爾-魯巴經濟區揭牌,拉開境外經貿合作區的建設序幕。這對單槍匹馬在外闖蕩的中國企業來說無疑是個重大利好。
商務部對境外投資建設經貿合作區給出的定位是,“以企業為主體,以商業運作為基礎,以促進互利共贏為目的,主要由企業根據市場情況、東道國投資環境和引資政策等多方面因素進行決策。”
通過建設經貿合作區,吸引更多的企業到東道國投資建廠,在帶動企業“走出去”的同時,增加東道國就業和稅收,擴大出口創匯,提升技術水平,促進經濟共同發展。
事實上,作為對外直接投資的一種新模式,境外經貿合作區已經遍布東南亞、非洲、南美以及東歐等地區發展中國家。我國在15個國家建設了19個境外經貿合作區,行業涵蓋機械電子、輕紡服裝、建材家具、汽車及配件、食品醫藥、木材深加工、礦產開發等各個領域,入區的企業數以百計。
首創集團董事長劉曉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境外經貿合作區逐漸成為國家層面化解日益擴大的貿易摩擦以及解決外貿轉型升級的主要路徑之一。
“走出去”新機會
《中國經濟信息》:中國企業進駐合作區看重的是什么?
周密:這不是一個新的項目了,政府一直在鼓勵企業以集團的形式“走出去”,其目的就在于降低企業投資的風險,提高企業對外投資成功率。因為經濟危機造成了各個國家的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危機之后全球資本的流動性減弱。在這種形勢下,作為東道國的發展中國家希望吸引更多的外來投資來帶動本國的經濟發展。
這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與中國更為接近,有很多方面可以進行產業配合,一些發展中國家更是希望借助中國的成功經驗來發展本國經濟。而中國企業也看到了產業發展的機會。
《中國經濟信息》:合作區內企業的群體特征有何變化?
周密:這跟合作區的規劃有關系,每個合作區的特點與定位不同,有的能源資源型企業,有的是定位于商貿合作區。一般來說,中國企業最先提出合作區的方案,中國政府的相關部門對這些方案進行審核,對其可行性做出評估。這些定位的差別依據是看企業究竟是服務當地市場還是借助當地的資源進入其他國家。商務部的角色是評選出那些符合我們企業需求的合作區。
《中國經濟信息》:合作區內企業得到中國政府的哪些支持?
周密:由于是政府推動建設,這些項目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主要體現在品牌效應與投資吸引力的提升。
在合作區推廣方面,為合作區做企業的招商,為企業提供更多的信息,引導企業“走出去”。商務部每年出版的《國別投資指南》也會對合作區提供更多信息,有意向“走出去”的企業了解到這些信息以后,會有意識地朝這個方向發展。此外,博覽會、交易會等也有對合作區的集中推介,中國駐外經貿協會也會積極協助企業向外發展。
產業做配合
《中國經濟信息》:東道國給予中國的經貿合作區哪些方面優待?
周密:由于各個地區的情況不同,各個合作區建設的進度各異,每個合作區享受到當地政府的優惠政策也都不一樣。有的合作區已經建好,可能當地政府提供的更多是法律保障,基礎設施的支持,比如公路、通訊等,此外還有一些關稅優惠以及對合作區企業生產設備的出入境優待。
《中國經濟信息》:對哪個國家的政策優惠印象較深?
周密:在我較早關注的巴基斯坦和贊比亞的工業園。巴基斯坦的工業園是給海爾當地的投資做些產業配套支持與專業化發展。企業生產的產業配套都很方便,不用考慮生產出來的東西如何去做銷售。
企業可以利用當地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做產業配套。贊比亞合作區是針對有色金屬的開發與加工、深加工。采取的是以大企業為主導,眾多的企業做產業配合。
《中國經濟信息》:企業在合作區是否能規避風險?
周密:合作區比起單個企業確實可以化解或規避一些風險。比如,一些非洲國家的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特別是制造業企業“走出去”之后,會發現當地的配套能力不足。因此,企業單獨投資境外,生產過程中如果發生元器件、零部件的損壞,需要從中國出口、成本非常高,進入合作區這方面就可以大大改善。
另一方面,由于雙方政府都十分重視合作區的建設運營,政府政策的穩定性與勞動力的集中供應上都有一定的保障。企業越多,就越能形成集體的議價能力,這比作為一家當地的企業去發展有更多好處。
《中國經濟信息》:合作區是否在遭遇一些不可預見的困境?
周密:合作區項目至今已經很長時間,很多情況都在發生變化,包括經濟危機的沖擊,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沖擊,使得當地市場的消費力,基礎設施建設的能力都在削弱。企業如果想要繼續贏利,就需要考慮原初設定的目的能否實現,這會造成一定的風險和變化。
另外,由于合作區涉及到幾家企業的建設和開發,那些企業之間的利益訴求有可能不一致,而當地國內的企業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使得他們合作的模式也有可能發生變化,這都是可能帶來的風險。
發達地區無優勢
《中國經濟信息》:當初企業“走出去”為了當地廉價的資源與勞動力,現在是不是有所變化?
周密:發展中國家都希望通過工業化來加速自己的發展,但工業化并不會在短期內很快完成。產業間的國際轉移會一直持續下去,但這是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跨度,因此,這種風險存在,但需要較長的時間來顯現。
《中國經濟信息》:您給那些想要進入合作區的企業什么建議?
周密:經貿合作區對于那些有愿意“走出去”卻缺乏足夠經驗的企業來說,是很好的選擇。但即使是種集群地“走出去”,企業也要考慮到風險,一方面要衡量建設合作區的企業給出的條件與合作區配套,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當地的實際情況。企業采取不同的方式走出,其結果會有很大差異。此外,當地土地開發的程度也會影響到企業開發的成本。
《中國經濟信息》:未來是否可能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建立經貿合作區?
周密:如果從投資的目的地來看,歐美的投資額增速很快。但是,以合作區的形式投資目前還沒有。這存在很多制約因素,比如發展階段的差異,國家法律政策的不同,對于土地所有權的嚴格規定,以及法律保護等。合作區投資的體量相對龐大,而對于這種大體量的投資,對當地經濟造成的影響,都會成為當地政府的顧慮。因此,以合作區的形式進入發達地區,目前來看不太可能,或者說并不具備明顯的優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