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睿+藍新波

摘要:針對高職軟件專業學生在學習ASP.NET課程中出現的問題,從分析ASP.NET課程的崗位需求與培養目標入手,提出將“分層遞進與三課堂聯動”的教學模式應用于ASP.NET課程的教學中,分別從三課堂的內容選取、教學方法與手段以及考核方式進行全方位論述。
關鍵詞:高職;三課堂聯動;ASP.NET;教學模式
0 引言
Web程序設計ASP.NET是高職軟件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對于高職學生來說,該課程知識面廣、實踐性強,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和熟練的實操能力。由于高職學生自我學習能動性較差、發展存在多元性、同班學生水平不一,因此,想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較好地掌握課程知識,就必須改變現有教學模式。國內有不少高職計算機專業教師對ASP.NET課程教學模式進行過探討和研究。例如,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劉丹等把ASP.NET課程教學設計為“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夠用為度的原則”講授知識,采用“項目驅動法”分四階段講授,同時建設課程網站以便學生課后獲取知識;襄樊職業技術學院的曾鴻在ASP.NET課程教學中提出基于案例重構課程教學內容,將“新聞發布系統”作為貫穿整門課程的項目,在講授完課程之后再讓學生承接真實的項目;開封大學軟件職業技術學院的郝靜靜對高職ASP.NET課程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學生所學的內容就是社會需要的內容,同時介紹了改善教學環境以提高學生注意力的方法,使學生多參與到實際項目的開發中。
通過對國內ASP.NET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可知,國內很多高職的ASP.NET教學都集中在研究教學內容如何安排和怎樣將項目貫穿到教學中,而忽略了以學生為本的特點,因此,國內大部分ASP.NET課程的教學模式單靠教師集中授課,且以單一的項目貫穿整個學期教學,部分優秀學生難以進一步獲取更多知識,處于中等水平的學生也難以提升水平,同時一些后進生由于跟不上進度而出現厭學心理。為了激發更多學生對ASP.NET課程產生興趣,促使更多學生參與實戰項目,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能根據自我能力做出相應水平的網站,我們必須尋求一條適應我國高職ASP.NET課程教學的發展道路。筆者從分析ASP.NET課程的崗位需求與培養目標人手,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提出“分層遞進與三課堂聯動”的教學模式,分別從內容的選取、教學方法與手段以及考核方式3個方面進行全方位論述。
1 ASP.NET課程的崗位需求與培養日標
1.1 ASP.NET課程的崗位需求
高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因此,要制定ASRNET課程的培養目標,首先必須調研市場的崗位需求。筆者對廣東省內1000多個ASRNET程序員招聘崗位調查發現,用人單位對ASRNET程序員、ASP.NET開發工程師都有以下幾個要求:
(1)具有1~3年C#程序開發經驗;
(2)能夠熟練進行ASRNET2.0或ASP.NET4.0的開發;
(3)具備CSS、JAVASCRIPT和AJAX的開發經驗;
(4)掌握Oracle,SQL Server與MySQL任一種或多種數據庫的使用;
(5)掌握Web測試的方法。
1.2 ASP.NET課程的培養目標
根據用人單位對ASRNET的崗位需求,我們重新定義了ASP.NET課程的培養目標:培養學生掌握Web應用程序開發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應用.NET技術進行中小型Web應用程序開發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編程習慣和團隊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為其成長為一名合格的Web程序員奠定良好的基礎。
為此,筆者主張將學生分成3個層次,分別是讓70%的學生能勝任Web程序員、測試員、售前售后技術支持的工作;讓20%的學生通過能力提升后能勝任ASRNET網站開發程序員、網站設計工程師、Web工程師的工作;讓10%的優秀學生能勝任系統分析師與項目經理的職位。
2 高職學生學習的特點
2.1 學習興趣
高職學生的學習情緒化較強,主要表現在對感興趣的東西學習積極性較高,對傳統的內容學習積極性較低;對實操知識的學習興趣較高,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較低;對所學即所得的課程內容學習興趣較高,對所學難所得的課程內容學習興趣較低;對采用多種形式教學的課程興趣較高,對采用單一形式教學的課程興趣較低;對團隊合作并帶有競爭意識的學習積極性較高,對個體分散的學習積極性較低。
2.2 學習主觀能動性
高職學生的主觀學習能動性較弱,而且缺乏持之以恒的心態。當學生遇到較難理解的知識時,又沒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往往會產生厭學的心理,因此,需要老師去引導、督促和監管。當老師不在時,學生團隊將起到極大的鼓勵和促進作用。
3 “分層遞進、三課堂聯動”教學模式的應用
3.1 三課堂聯動的引入
2006年,潘菊素、傅瓊等學者提出將_一課堂聯動應用到高職課堂,他們將高職學生的實踐教學內容分為3個課堂,分別是第一課堂的實驗、實訓、課程設計,第二課堂的學生社團、考證考級、競賽和第三課堂的社會實踐、頂崗實習等。
2009年,夏家莉等學者提出將三課堂聯動的教學體系應用到ERP課程教學中,他們把第一課堂教學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階段,然后在第二課堂中,學生根據興趣選題并自主完成,在第三課堂,根據第一、二課堂學生完成的項目由教師選題進行基本項目實訓。
根據ASRNET課程的崗位需求,結合高職學生學習的特點,我們可以將“分層遞進、二課堂聯動”的教學模式應用到ASRNET的教學中。
3.2 分層遞進、三課堂聯動體系在ASP.NET教學中的構建
為了使高職學生適應社會對ASP.NET課程崗位的需求,同時根據學生學習的特點,使學生學習ASP.NET課程得到全面提升,教師必須改變現有教學模式,借助學校推廣的ITeam(IT Team的縮寫)平臺,把傳統單一的課堂教學轉變為“分層遞進、三課堂聯動”的教學模式。endprint
在ASP.NET傳統課堂進度達到1/3時,教師根據學生平時表現、作業成績和測試等考核方式,將學生分成3個層次。第一層次的學生繼續在第一課堂學習,而能進入第二課堂的學生除了要在第一課堂學習外,在課外還要進入第二課堂學習,在第二課堂鍛煉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核,表現優秀的學生可進入到第三課堂中鍛煉。
第一課堂是傳統課堂,主要在實訓室利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方式講授ASRNET的基本知識,例如HTML、C樣、CSS、JavaSeript、ASRNET的基本原理及各控件的使用。第二課堂則借助ITeam平臺組織學習成績較好、思維活躍、有一定創新和自學能力的學生組成若干個工作室,并利用課余時間,針對每年國家級和省級競賽的主題,開展課外Web項目開發,同時進行培訓考證,每個工作室配備指導老師。第三課堂則幫助在第一、二課堂表現優秀的學生成立虛擬公司,承接企業真實項目,真案真做,所有流程均按公司的步驟進行運營,成立網站開發部、網站測試部、網站運維部、財務部等部門,讓學生自己運營整個公司,使學生在校期間能更真實地模擬公司的運作以及提前適應公司的工作節奏。
3.3 三課堂的內容選取
三課堂體現一種層次遞進的方式,讓學生從學習最基本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遞進到以項目為主體,以賽促學,再到體驗真實公司工作的崗位職能。這樣可以使學生的學習和實踐層層遞進,逐步深化,以達到適應社會的崗位需求。因此,三課堂的內容選取和組織,都應體現一致的教學目標,而又各有側重。所以,三課堂的內容選取應遵循以下原則:
(1)生產性:依據企業發展需要和ASRNET程序員崗位群的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選取項目,以企業真實項目為載體;
(2)相關性:盡量選取學生感興趣的,與學生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項目;
(3)發展性:依據當前主流技術和今后發展趨勢,為后續課程和學生的持續發展服務;
(4)實施性:教學活動易于展開,可實施性高。
三課堂的內容選取如圖1所示。
第一課堂中,教師應從學生常用的、熟悉的、感興趣的項目出發,比如可選擇WebQQ作為教學主線項目,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第二課堂中,教師應主要針對競賽或校內項目來選題,如微軟之星網頁大賽的OA系統、校內項目校園OA系統、廣東省多迪杯網頁設計比賽要求的網站等,體現以賽促學、賽學共贏的宗旨。
第三課堂中,指導老師承接企業真實項目,如TCL進出口貿易系統,由學生虛擬公司獨立完成,指導老師全程跟蹤和監督。
3.4 三課堂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由于將學生分成三層進入到三個課堂中進行學習,因此,每個課堂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也有所區別。
在第一課堂中,采用以項目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把主線項目劃分成7個任務,每一個教學單元都對應一個工作任務,每一個教學單元的組織都從工作任務單的設計、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注重過程的多元化考核3方面進行。在課堂上,教師以邊講邊練、放手自練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先對教學案例作全程操作演示,然后再逐步講解逐步操作,讓學生邊觀看邊操作,最后放手讓學生再按步驟練習老師所演示的內容。教師深入其中,給予學生個別輔導,以加深理解并熟練掌握操作過程。
在第二課堂中,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到工作室進行指導和教學,主要采用分組教學、角色扮演,讓學生體會工作過程中不同崗位的職責。進行分組教學,一方面能夠增強學生團隊協作、溝通交流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從事不同的工作,培養學生完成各類崗位工作的能力。
在第三課堂中,指導教師以監督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全程參與虛擬公司的項目開發工作,學生在虛擬公司中各盡其能地完成項目,教師對學生的工作要定期檢查,學生定期開例會,討論開發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進一步的計劃。教師對學生存在的困難給予幫助,并組織學生定期與客戶進行交流。
3.5 三課堂聯動的關系
三課堂的教學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三課堂的合理聯動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以下是三課堂聯動的原則。
1)統一性。
3個課堂都以培養學生掌握ASRNET網站開發能力為主要目標,因此,3個課堂都以項目引導的方式進行教學,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形式開展教學工作。
2)層進性。
第一、二、三課堂實際上為ASRNET課程的基礎、進階和高級階段,第一課堂是普及的傳統課堂,所有學生都必須參與;第二課堂是提供給在第一課堂學有余力、平時表現好、想進一步拓展的學生參與的課堂;而第三課堂是從第二課堂中挑選優秀的學生參與的課堂,因此,這3個課堂很好地體現了層進性。
3)滲透性。
三課堂的滲透性主要體現在內容滲透和學生滲透。內容滲透是指教師在這3個課堂講授內容時,會提及一些其他課堂的項目和任務,讓學生有所了解,例如在第一課堂中會提及一些第二或第三課堂的內容,提供給有能力的學生先嘗試做,從而優先挖掘一些能力較強的學生。學生滲透是指第一課堂的學生可以作為輔助者或學習者參與到第二課堂或第三課堂的一些項目的外圍_丁作,讓有興趣但能力達不到者也可以參與到更高級課堂的學習中,另一方面也使得第一課堂的學生更加努力地去學好本課堂的內容,為進入更高級課堂的學習做好準備。
3.6 三課堂的考核
對3個課堂的學生進行定期考核并實現淘汰制,考核方式有平時表現考核和業績考核兩種方式,考核通過則可進入高一級課堂進行鍛煉,考核不合格則降到下一課堂積累基礎知識,而學生的期末成績可綜合3個課堂的表現、成績、成果給予分數。通過這樣的機制可使學生之間產生一種“比學趕幫超”的沖勁,對ASRNET的學習產生極大的興趣。
3個課堂的考核,除了對學生進行考核之外,還要對教師進行考核。教師除了上好第一課堂之外,還要抽時問去工作室和虛擬公司指導學生,對教師的考核可通過出勤、學生反饋以及業績進行,考核通過則可繼續指導工作室和虛擬公司的學生,考核不通過則繼續任教第一課堂。endprint
4 結語
通過前面的分析可知,要使高職軟件專業的學生在ASRNET課程中更能適應目前用人單位的需求,教師必須改變現有教學模式,實行“分層遞進,三課堂聯動”的教學模式。將傳統課堂作為第一課堂,工作室作為第二課堂,虛擬公司作為第三課堂,讓3個課堂之間形成統一規范的管理。“分層遞進與三課堂聯動的教學模式”較好地解決了師生缺乏交流、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等問題,使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有了更多的互動和交流,同時激發了更多學生學習ASP.NET課程的熱情,使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技術開發作為第三課堂,讓3個課堂之間形成統一規范的管理。“分層遞進與三課堂聯動的教學模式”較好地解決了師生缺乏交流、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等問題,使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有了更多的互動和交流,同時激發了更多學生學習ASP.NET課程的熱情,使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技術開發水平、角色任務執行能力、項目管理能力有了全面的提升,從而更能適應社會對ASP.NET人才的需求。同時,這種模式的開展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為ASPNET教學團隊的教師不僅具備上好第一課堂的能力,還要犧牲課余時間在第二課堂的工作室指導學生,同時還應該多聯系企業,進行校企合作,挖掘更多的實戰項目提供給第三課堂的學生鍛煉。通過校企合作,不僅帶動一門課程的發展,更對整個專業以及整個系的長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劉丹,于琨.ASP.NET程序設計課程的“三位一體”教學改革研究[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5(3):118-119,122.
[2]曾鴻.ASENET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制造業自動化,2011(2):172-174.
[3]都靜靜,李響.高職ASENET課程“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的探索和改革[J].電子商務,2012(6):85-86.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關于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促進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的通知[S].教高[2009]號,2009.
[5]潘菊素,傅瓊.高職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6(7):33-35.
[6]夏家莉,劉細發,黃茂軍.三課堂聯動的教學體系構建與管理模式探索[J].電化教育研究,2009(11):91-93.
[7]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系ITeam管理中心.ITeam的解釋[EB/OL].[2014-02-14].http:∥www.iteam8.com/a/jidijieshao/ guanyujidi/2012/0920/171.btml.
(編輯:孫怡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