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銳觀點
作風建設是立破并舉、扶正祛邪的過程,立什么,破什么,需要好好把握。
——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強作風建設多次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在談到作風建設時,習近平如是強調。(《求是》6月16日)
反腐敗不能分在職的和退休的。
——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至今,各地、各級查處的副廳級以上退休官員至少有40人,其中2013年以后就有25人。2014年前5個月,至少已有14名副廳級以上的退休官員被查處。從被查處的退休官員人數看,今年力度超過以往任何一年。對此,行政學者、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主任許耀桐如是稱。(《南方周末》6月6日)
改革低垂的果實早已摘完,要全面深化改革,必然會觸動一些人的奶酪,不可能皆大歡喜。
——6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呼喚改革者的政治勇氣,要求有在其位必謀其政的責任擔當。(《人民日報》6月11日)
對于上級機關不予受理的越級訪,基層特別是有權處理的部門不能以任何借口推諉卸責。
——根據國家信訪局新辦法,5月1日起,信訪人應當根據信訪事項的性質和管轄層級,到依法有權處理的本級或上一級機關設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場所提出??缭奖炯壓蜕弦患墮C關提出來訪事項,上級機關不予受理。新辦法實施已經初見成效,不過各地各部門推行依法逐級走訪工作進度仍然不平衡,對此,國務院副秘書長、國家信訪局局長舒曉琴如是稱。(《新京報》6月15日)
從價值判斷上,人們已經無法接受官員推行改革還要以獲得豁免權為前提。
——最近一位經濟學家提出了反腐敗成本論,這個所謂“成本”是指很多與改革相關的措施在目前反腐敗的大形勢下難以推進,原因是在反腐風暴之下,官員怕出事,寧可不作為。這個反腐敗成本論,最后變成了反腐敗阻礙改革論,因此立馬遭到了人們普遍的炮轟。對此,《南風窗》雜志常務副主編趙義撰文如是稱。(《南風窗》6月7日)
官員財產公開不要玩文字游戲。
——近日,陜西省要求對新提拔領導干部實行個人重大事項和家庭財產申報備案,不少媒體把這當成大新聞來報道,但時評人曹林卻認為陜西此舉并無新意,在官員財產公開制的實踐上沒有進步,只是在為“不公開”玩文字游戲。(《晶報》6月10日)
確保立法者的中立地位,以及立法過程的全程公開與民主博弈,直接決定了立法質量與國民福祉。
——近日,廣東公布四項政府立法工作制度,《廣東省人民政府規章立項辦法》規定,如省政府規章項目立法目的不明確或者明顯存在“部門利益”,將不予立項。對此,《南方都市報》發表社論如是評論。(《南方都市報》6月11日)
既要干凈,也要干事。
——華潤集團管理層四月生變,前董事長宋林目前正在接受中紀委調查,集團董事長一職改由傅育寧擔任。近日,傅育寧召開集團中高層“深入整改暨反腐倡廉”工作會議,在會上,傅育寧發表了題為《抱樸守正修身立品》的講話,他在講話中屢次提及宋林,并對集團的職業經理人如是寄語。(《21世紀經濟報道》6月12日)
司法公開的本質就是主動尋求外部監督,其行為的基礎就是“我認為我是對的,如果錯了,我也會改”。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于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的實施意見(試行)》,明確由院黨組來擔負法院廉政建設的主體責任,院黨組應積極支持紀檢監察部門履行職能監督責任,院紀檢組長不兼任其他職務,把工作重心轉換到監督、執紀、問責上來。國際時政評論家、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和靜鈞指出,這一輪改革如果沒有內部廉政的支持,司法公開將很產生到預期的社會效應。(《廣州日報》6月12日)
當前簡政放權需要法治護航,做到行政審批于法有據,法無授權不可為。
——6月5日,國家行政學院第二屆科學報告會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理論研討會在北京開幕,諸多專家學者圍繞“國家治理現代化”主題進行理論探討。在談到簡政放權“越減越肥”的現象時,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主任慕海平如是說。(《北方新報》6月9日)
可以考慮實施法官、檢察官終身制。
——中央日前決定,就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等4項改革,在上海、廣東等6省市先行試點。對法官、檢察官實行有別于普通公務員的管理制度是本次改革的一大亮點,對此,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洪道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建議。(《京華時報》6月16日)
斬斷領導身邊工作人員伸向權力的黑手,關鍵在于約束領導的權力。
——近日,河南新安一名公車司機騙取公款47萬元被判10年6個月的消息,使公車司機這個特殊群體引發眾人關注。有媒體報道稱,一些專車司機憑借其為領導服務的特殊身份,逐漸分享部分權力資源,領導司機變成了“司機領導”,開始參與甚至主導某些腐敗犯罪,成為一種新的腐敗群體。對此,時評人胡印斌如是說。(《法制日報》6月13日)
官員違法違紀問題公開,需要一視同仁,如此才能形成震撼教育的效應,自上而下重塑官場風氣。
——最近一段時間,對官員違規處理頻見關鍵詞“副省級”,然而在通報時卻頻現“匿名副省級”,似乎“副省級”成了官員違紀信息公開的一個“門檻”。對此,《新京報》評論員高明勇評論說,此舉一旦成風,不但不利于以儆效尤,連違紀官員本人也難有切膚之痛。(《新京報》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