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英鋒
排污費不患寡而患亂用
文_李英鋒
近日,環保部副部長周建接受采訪時表示,現在收取的排污費用遠遠低于全社會環境治理投入的費用。據統計,目前全社會每年環保方面的投入大概在6000億~8000億元的規模。而每年收取的排污費才200多億元,這是嚴重不對稱的,這些費用遠遠不能彌補污染造成的損失。
周建選取的這個角度讓人感到非常意外,因為僅就排污費而言,其主要問題并不是相對不足,而是使用不透明,不規范,沒有用到該用的地方以及以費代管、收費放行,這些問題不解決,收再多的排污費也是白搭,甚至收費越多,負面效應越大。
在去年4月份,就有媒體踢爆了排污費變環保部門“人頭費”的亂象。河南一位縣環保局長當時透露:“縣環保局目前有157人,其中行政編制11人,財政全供事業編制24人,剩下的133人均為自收自支人員。他們吃什么?只能吃‘排污費’。”而中西部的一些縣級環保局長也表達了相同困惑:“污染企業咋成了我們的衣食來源?我們該保護環境呢,還是保護污染企業?”記者調查發現,“排污費”依然在污染企業和環保局之間“轉圈”:地方財政將環保部門征收的“排污費”繳入國庫后,經預算安排,仍返還環保部門,名義上是用于環保自身能力建設,實際上是默許環保部門將此費用用于人員經費支出。
排污費變成了“人頭費”,甚至被一些環保人員沖抵吃喝款,或變現為個人其他利益,排污費已經變味;環保部門收排污費是為了養人,而養人的目的是為了收排污費,排污費就陷入了惡性循環,在這樣的循環中,排污費無論收多收少,于環保都沒有意義。而對于不少企業的污染行為,環保部門本該依法整改規范或者喊停、取締,但一些環保部門只重收費利益(當然,環保部門有時也會承受來自地方政府的壓力,受到地方政府干擾,難以采取強硬的監管手段),以費代管,收過費之后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默許甚至縱容排污行為。如此,收排污費就成了亂作為,就成了失職瀆職,就是對環境的一種傷害。
其實,周建的數據對比也不恰當。環保投入來自各級財政投入以及企業和社會的投入,排污費本來占的比重就不大,用環保總投入的龐大來映襯排污費的“弱小”是概念不對等,并不能據此推斷出排污費就收少了。
筆者以為,排污費不患寡而患亂用。今后,環境治理不但不應該強化排污費收取,反而應該進一步減輕對排污費的依賴,應該逐步轉變以費防污、以費限污、以費治污的理念,應該注重規范管理,即排放標準不達標的項目不能上馬;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超標排污,屬于主觀行為的,必須嚴加處罰,堅決制止,屬于環保設備落后、設施不足等客觀行為的,必須責令企業限期整改升級;如果違規企業屢禁不止,污染性質惡劣,或難以達到整改要求的,則應下定決心,會同地方政府及其他監管部門,把企業拉入環保誠信黑名單,甚或取締企業經營資格。
對于收取的排污費,環保部門也必須按照國務院《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的規定,全部用于環境污染防治,并做到排污費支出的公開透明,讓繳費單位和公眾能夠了解和監督排污費支出的每一分錢,這樣,排污費才能真正實現“取之于污染,用之于治污”,才能回歸環保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