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大洋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新聞產品部 王國星,邵一民
廣電媒體新聞全媒體化建言
◎北京中科大洋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新聞產品部 王國星,邵一民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新聞界在新聞類型、媒介、規模、理論等方面都經歷了多重發展。針對移動互聯網新聞傳播現狀及特點,分析了廣電新聞業務中傳統與新型生產模式、面臨的挑戰及核心優勢,從全媒體、大數據、新平臺等方面為廣電媒體新聞全媒體化建言。
移動互聯網;廣電新聞媒體;全媒體融合;大數據
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互聯網[1-2]逐漸興起并在中國迅速發展,新聞界形成了以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為主的三大媒介,各種新聞內容、節目、傳播技巧日新月異,新聞傳播繁榮發展。
在新聞傳播的發展過程中,手機、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對新聞的業務形態產生了深刻影響,新聞與民眾的關系日益深入,輿論內容更貼近群眾、貼近生活。
1.移動互聯網新聞傳播現狀
移動互聯網是移動媒體和互聯網融合的產物,繼承了移動媒體隨時、隨地、隨身和互聯網分享、開放、互動的優勢,當前,各種豐富多彩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如網頁、微博、微信、移動音樂、手機游戲、視頻、手機支付等迅猛發展,正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工作的各個領域,深刻改變著信息時代的社會生活。
互聯網新聞時效性強,支持定制新聞,即根據個人的喜好、職業特點定制內容,終端也不限于PC,還包括App等多種形式;用戶在閱讀新聞時可以隨時發表意見和評論,或在論壇、微博、微信等應用中發起話題,與他人進行交流,通過這種非正式的討論,人們一方面了解到其他人的意見,對社會的輿論環境做出判斷,另一方面也滿足了自身的社交需求。
目前的移動互聯網新聞傳播現狀可以說是由新型社交媒體的發展引起的。社交媒體也稱為社會化媒體、社會性媒體,是人們分享意見、見解、經驗的工具和平臺,現階段主要包括博客、論壇、微博、微信等,其傳播的信息已成為人們瀏覽互聯網的重要內容,不僅制造了社交生活中一個又一個熱門話題,更吸引傳統廣電媒體爭相跟進,無數的信息被網絡中的節點(人)過濾并傳播著,有價值的消息迅速傳遍全球。
從熱門新聞的產生、跟進、交互、傳播的過程看,資訊線索是“被發現”的,資訊背景是“被挖掘”的。
以微博為例,微博對新聞和輿論傳播產生了革命性影響,微博用戶數量龐大,其發展模式從用戶最初“曬”心情,到披露社會事件從而引發各界關注,進而通過多屏(手機、PAD、PC、電視)信息交互,形成多方觀點碰撞,傳統媒體介入進行采訪、實地探訪、核實,再由微博來關注、轉發,使事件又上升一個高度。在微博的傳播過程中,事件報道和評論不再被媒體組織壟斷,用戶的參與度極強,相關調研機構就不同媒體對新聞事件發展的影響和作用進行考察,結果發現,重大事件中多種媒體共同作用的占43%,但傳統廣電媒體在報道中仍然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新聞一步步接近真相,這種結合方式避免了微博本身的瓶頸:深度表達和交流上的不足。
2.傳統新聞生產模式VS新型新聞生產模式
傳統廣電媒體的新聞生產模式有3個特點:1)管道式節目生產流程,線索、稿件、編片、審核、播出,基本采用線性流程;2)慣性焦點,發起焦點的場景單一,跟進手段單薄;3)平行發布,對于電視、戶外媒體、網絡電視發布需平行處理,生產環節重復。
新型廣電媒體的新聞生產模式有2個特點:1)矩陣式節目生產流程,信息來源廣泛,與生產流程各環節可以隨時交互;2)發布手段多樣,花絮、成片等隨時發布,生產環節高度復用,效率高。
3.廣電新聞業務面臨的挑戰與核心優勢
傳統廣電媒體新聞業務受到的挑戰,主要集中在新聞資訊的產生及快速發布環節,在這兩個環節上,傳統媒體需要與互聯網媒體整合,彌補自身能力的不足。
但廣電媒體也有自身的優勢,凸顯在新聞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主要包括3個方面:1)廣電媒體可提供第一現場實時報道,具有全面的、高清晰度的影像資料及素材;2)廣電媒體能夠組織相關權威專家,進行深度、體系化的專題報道,對資訊進行深度挖掘分析;3)廣電媒體有豐富的媒資庫,能夠提供有地方特色及歷史背景的資訊素材。
從熱門話題新聞的產生、跟進、交互、傳播的過程看,廣電媒體與互聯網媒體應深度融合,才能發揮出各自優勢,做大做強。
1.融匯全媒體
在互聯網時代,融匯全媒體[3]、快速獲得價值資訊依然是新聞的第一要務,媒體需要獲取海量資訊、線索和信息,并分類整理、去重、聚合展現。在新聞制播生產過程中,傳統媒體需要與各媒體進行開放性互動,并實時監測輿論焦點、掌控觀點發展方向,通過各媒體進行預告、預熱和調查,對新聞進行多渠道發布,提高覆蓋率。
在上述的環境背景下,全媒體多渠道泛網絡資源匯聚分析平臺(見圖1)應運而生,該平臺主要用于滿足廣電媒體對各種渠道信息的獲取、瀏覽、分析的需求,支持的信息來源包括:外電、熱電、郵件、短信、彩信、3G/4G及通聯回傳、主流網站、微博、微信等,相關數據可以通過全媒體匯聚分析平臺自動獲取、聚合、展現和分析,并且能夠方便地導入制作系統。

圖1 全媒體多渠道泛網絡資源匯聚分析平臺交互界面(截圖)
全媒體多渠道泛網絡資源匯聚分析平臺采用典型的三層架構(見圖2):應用層為用戶提供應用服務操作交互界面;中間層為系統提供服務,基于公有云、私有云的混合架構,完成系統內部流程的數據傳遞;數據層為系統提供數據存儲功能。
2.挖掘大數據
互聯網“大數據”[4-5]是由數量巨大、結構復雜、類型眾多的數據構成的數據集合,是基于云計算的數據處理與應用模式、通過數據的整合共享形成的智力資源。各互聯網媒體的泛網絡資源符合“大數據”的定位,從海量的大數據中“提純”出有用的新聞熱點信息,這對系統網絡架構和數據處理能力而言是個巨大的挑戰。
全媒體多渠道泛網絡資源平臺挖掘“大數據”信息、發起新聞熱點報道,主要包括以下兩點:1)價值資訊辨析,通過系統進行新聞熱點的自動識別、跟蹤進展,記者選擇熱點開展報道,系統提供相關事件背景挖掘、相關性分析功能供記者參考;2)新聞事件深度分析、聚合和主動服務,這是發現和挖掘價值新聞的利器,是新聞專題和特別策劃的“內參”和“軍師”,記者通過表象分析發現深層次原因、各元素脈絡,推動報道的深入,使廣大受眾接近事件真相,觸發深層次的共鳴。

圖2 全媒體多渠道泛網絡資源匯聚分析平臺系統架構圖
以始自2014年5月的“中越南海撞船沖突”事件為例,該事件的報道首先會產生一個時間線上的進展,同時會產生“越南”、“南海”、“沖突爭端”等關聯話題,再深層次還會關聯到“亞太”、“安全”等話題,這樣的新聞報道層次分明,更便于受眾完整地了解事實真相及其深層次背景,如圖3所示。

圖3 新聞“大數據”挖掘實際案例
3.謀劃新平臺
全媒體多渠道泛網絡資源平臺的后臺服務充分進行了資源整合,提供大數據引擎及全文檢索引擎,將各渠道匯聚來的互聯網大數據及業務生產系統的數據聚合,同時進行數據查重、語義分析、分類聚合、統計分析,為新聞生產業務提供分析統計結果、靈活的資源檢索及資源發布功能,可與生產流程的各環節隨時交互,如圖4所示。
全媒體多渠道泛網絡資源平臺與新聞生產系統的交互主要體現為:1)在新聞線索、選題及討論審核階段,提供新聞熱點及背景,供線索挑選和選題深度參考;2)在稿件編輯和節目編輯階段,提供新聞背景、脈絡、事件相關性分析,并結合在線資源提供視音頻素材和資料;3)在演播室播出及播后階段提供輿情分析、觀點分析、事件背景查詢檢索等功能。如圖5所示。
在新型廣電媒體的新聞生產模式下,各生產環節高度復用、生產效率高,生產系統提供全媒體編排工具,實現微博、微信、網站的多屏聯合編排,具備自動關聯、圖文混編、預覽、一鍵發布等功能,實現統一的發布審核、合成轉碼和傳輸發布。如圖6所示。
對于新聞全媒體化建設,筆者建議分期實現、水到渠成:1)全媒體線索及資源融合先行,部署全媒體多渠道泛網絡資源平臺,提供聚合、主動服務,提供價值線索和內容;2)拓展全媒體渠道互動,打通新聞生產過程與社交媒體的高效互動通道;3)打造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平臺。
新的全媒體新聞架構(見圖7)主要由應用層、中間層、基礎層組成,應用層為全媒體融合生產門戶,提供策劃管理、上傳工具、手機App、云加工、拆條、文稿、粗編、精編、包裝等;中間層提供資源匯聚、整理加工、傳統媒體制作、新媒體制作及發布服務;基礎層提供云計算、云非編、云轉碼、云打包、云存儲、云平臺多租戶管理及資源交付等模塊,傳統媒體制作模塊、播出模塊、新媒體制作模塊、多媒體發布模塊通過資源交換總線進行數據交互。
綜上所述,廣電媒體新聞生產全媒體建設工作需要與時俱進,跟上互聯網發展的步伐,真正形成全媒體融合生產的態勢,讓民眾參與到廣播電視節目中來,新聞制作更加專業化,傳播更加多元化,使廣電媒體真正成為全媒體新聞的核心生產力量。

圖4 全媒體多渠道泛網絡資源平臺后臺引擎邏輯圖

圖5 全媒體多渠道泛網絡資源平臺與新聞生產系統交互邏輯圖

圖6 多屏發布聯合編排流程圖

圖7 新的全媒體新聞系統架構圖
[1] 蔣凌.互聯網技術在廣播電視領域的應用與思考[J].電視技術,2014,38(6):37-39.
[2] 黃志強,莫曉山,徐聲林,等.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廣播電視多媒體增值業務開發和應用[J].電視技術,2013,37(2):35-40.
[3] 史鵬程.全媒體融合生產業務和技術應用探討[J].電視技術,2014,38(2):72-76.
[4]周毅.大數據時代下廣電人的思考與對策[J].電視技術,2014,38(2):10-12.
[5] 汪云.融合時代的大數據發展[J].電視技術,2013,37(22):1-3.
TN948
A
【本文獻信息】王國星,邵一民.廣電媒體新聞全媒體化建言[J].電視技術,2014,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