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詩華
(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海南 海口 570102)
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臨床特點與防治策略
鄭詩華
(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海南 海口 570102)
目的 探討兒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發病的臨床特點,并提出防治策略。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13年3月間收治的72例兒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采用兒童普適性核心量表(PedsQL 4.0)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結果 女性患者明顯高于男性,獨生子女居多,有家庭糖尿病史患者居多(P<0.05);年齡和“三多一少”表現方面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72例兒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為(76.28±11.26)分,相對較低。結論 兒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好發于女性、獨生子女和有家族遺傳史者,“三多一少”等表現較隱匿,臨床防治應從患者心理、情緒、學校和社會功能等方面入手。
兒童和青少年;糖尿病;臨床特點;防治策略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糖尿病發病率也越來越高,但目前臨床研究多集中于中老年患者。不得不指出的是,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發病也出現了上升趨勢[1],目前全世界大約有50多萬15歲以下的糖尿病兒童患者[2]。由于兒童和青少年年齡低、身體發育不完全,糖尿病易造成對患兒身體機能的損傷,甚至可能影響其一生。因遺傳因素引發的Ⅰ型糖尿病和因不良生活習慣引發的Ⅱ型糖尿病在兒童和青少年發病者中比較常見[3],而早期發現糖尿病對于及早施治十分重要。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兒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分析其發病的臨床特點,并提出防治策略。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4年1月至2013年3月間收治的72例兒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診斷標準參照WHO 1999年提出的相關標準[4-5]。其中男性26例,女性46例;年齡8~18歲,平均(13.2±2.8)歲;平均身高(155.8±8.2)cm,平均體質量指數(29.0±3.2)。排除存在智力障礙、神志不清、合并有嚴重急性類疾病(如酮癥酸中毒、低血糖等)、合并精神器質性損傷患者,所有患者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表示同意。
1.2 方法 回顧性收集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統計分析患者的一般資料和生活質量。生活質量采用兒童普適性核心量表(PedsQL4.0)評價,其包括兒童自評和家長評價兩個方面,評價內容包含生理、情感、學校和社會4大維度,23個條目,選項采用5級制,100分為“從來沒有”,75分為“幾乎沒有”,50分為“有時有”,25分為“經常有”,0分為“一直有”,各項評分及生活質量總體評分滿分100分,分值越高,說明患兒生活質量越好[6]。問卷均于患兒確診為糖尿病時發放,現場作答,并于30 min內回收。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軟件包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本組受試糖尿病兒童及青少年一般資料情況見表1,女性明顯高于男性,獨生子女居多,有家庭糖尿病史患者居多(P<0.05);年齡和“三多一少”表現方面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糖尿病患者一般資料情況
2.2 生活質量 72例兒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學校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分別為(82.32±11.26)分、(75.36±15.26)分、(77.35±12.28)分和(82.23±12.88)分,生活質量評分為(76.28±11.26)分,相對較低。
3.1 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臨床特點 兒童和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棟梁,也是家庭中的“小王子”、“小公主”,尤其是獨生子女,在受到良好的照顧和教育的同時,一些家長對孩子過于溺愛,飲食方面不加節制,使兒童和青少年普遍存在肥胖、身體素質不佳等現象。糖尿病與遺傳因素有關,也與日常生活中的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分隔不開[7]。一項肥胖和2型糖尿病診斷年齡成反比的研究表明,肥胖兒童和青少年的增加導致2型糖尿病發病年齡的下降[8],兒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將直接影響我國兒童生長發育,給祖國的未來建設帶來危機。
兒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發病常常具有隱匿性,再加上年齡低,易被忽視和漏診[9-10]。本研究中對我院糖尿病兒童和青少年進行的回顧性分析中發現,臨床表現出糖尿病基本特征“三多一少”的患者比例與未表現出該特征的患者比例相似。在對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中發現,女性兒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發病率相對高過男性,獨生子女的發病率較高,有家族糖尿病史的發病率也較高。糖尿病具有遺傳特性,許多學者支持早發2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遺傳性疾病的觀點,多基因的微效累積作用以及后天的環境因素起重要作用[11],因此家族有糖尿病史的兒童及青少年,應及時進行糖尿病篩查,便于早期發現早期施治。獨生子女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可能與目前我國兒童和青少年大多為獨生子女有關。女性兒童和青少年發病率高目前尚無明確報道,由于本研究的樣本數量相對較少,也可能存在一定誤差,希望有更多的臨床研究和報道印證或校正。
值得注意的是臨床對糖尿病兒童和青少年的探討多集中在治療、護理等方面,忽視了對患者生活質量的研究。張琳琪等[12]報道對63例糖尿病兒童的生活質量進行研究,PedsQL4.0評分為(84.84±11.31)分,而本研究為(76.28±11.26)分,與報道相近但偏低,患者生活質量相對較差。筆者認為,糖尿病兒童或青少年由于疾病的困擾——盡管一些患者并不表現出明顯的不良癥狀,但胰島素分泌的異常和長期的糖尿病易造成對機體各類細胞組織的損傷,造成抵抗力下降,身體舒適度低,影響生理功能的生活質量。由于生理的影響,患者易產生情感上的不良心理,在學校不愛與朋友、同學交往,也有部分患者因被同學知道患有疾病而受到嘲笑等,這些都影響到患者的情感和學校功能。當然,患者生活在家庭和社會中,社會功能也可能同時遭受影響。
3.2 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防治策略 對兒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的防治策略,除正常實施臨床用藥、控制飲食、調整運動等,還應從患者心理、情緒、學校和社會功能等方面入手,從而綜合達到防治效果。
3.2.1 糖尿病知識宣教 應對患者及家長實施詳細的宣傳教育,尤其說明不良的生活習慣對糖尿病的影響,提醒患者注意日常飲食、運動、睡眠以及個人的情緒控制等。使患者和家長基本了解糖尿病的發病原因、影響因素、臨床治療與護理的干預方法等,鼓勵家長對患者的監督和管理。還有,糖尿病知識宣教還應進一步受到相關部門、媒體等的關注,對于未發現或未經醫院篩查的人群實施宣傳,使更多的人了解兒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的危害性,促使家長積極的帶領孩子到醫院篩查,同時也教育全社會人糾正飲食、運動等觀念。為了使健康宣教達到較好效果,提高糖尿病兒童及青少年生活質量,對不同年齡組患者宜采取不同教育形式,如集體授課、示范教育對青少年組較適用,而游戲形式教育對兒童組更為合適[13]。
3.2.2 心理護理 對患者應實施對應的心理護理,由于獲得糖尿病的患者可能存在各類不良反應,學校、社會人際關系處的不佳等,再加上兒童和青少年多處于叛逆心理期,易產生對疾病的恐懼、厭倦、抵觸等不良心理,更易造成病情延誤和加重,而且還可能促使患者的心理疾病。對患者的心理護理首先應注重與患者和家長的良好溝通,使患者能夠信任護士、認同護士的指導,還要聯合患者家屬,共同了解患者不良心理的引發因素,對癥護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積極鼓勵患者樹立自信心,激勵患者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
3.2.3 飲食控制 對已確診糖尿病的兒童和青少年,應根據其體質量和年齡情況計算每日合適攝入量,與患者家長共同制定飲食計劃,既保證兒童和青少年發育的營養供應,又能減少熱量攝取,尤其減少糖量攝取。還有患者應少食寒涼食品。
3.2.4 運動護理 應鼓勵和督促患者多進行戶外運動,少玩電腦、看電視等,每日最好能進行1 h以上的有氧運動,當然運動量和運動強度應循序漸進,忌空腹運動,避免出現過度疲勞及運動過量,以免出現增大食量及誘發的低血糖發作。
3.2.5 藥物治療 原則上經2~3個月飲食及運動治療血糖仍未達標的患兒可考慮使用口服降糖藥治療,或直接使用外源性胰島素或胰島素類似物治療,以保證正常發育。二甲雙胍是唯一美國FDA批準的可應用于兒童的降糖藥,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初步得到認可[14]。胰島素治療是兒童糖尿病治療的最主要手段,需指導患者及監護人掌握胰島素注射治療的相關知識,其方案應模擬生理性胰島素分泌模式,并接受發生低血糖因素、癥狀和自救措施的教育。
3.2.6 門診隨訪 患者應至少每3個月至專科門診復診1次,每次隨訪均應測量身高、體質量、血壓、血常規、尿糖及酮體、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每年應查尿清蛋白及腎功能、檢查眼底以除外視網膜病[15]。
[1]何 杜,李劍鴻.血清IL-8、IGF-1水平與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30):56-58.
[2]唐 嫻,沈麗琴.兒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流行現狀及危險因素研究進展[J].現代預防醫學,2009,(2):354-355.
[3]郭志紅.兒童患糖尿病之健康教育淺談[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2,12(6):75-76.
[4]劉樹林,蔡文就,凌 燕.兒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臨床特點回顧性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1,3(2):147-148.
[5]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內分泌遺傳代謝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胰島素治療指南(2010年版) [J].中國農村醫學雜志,2011,9(6):86-92.
[6]Varni JW,Seid M,Rode CA.The PedsQLTM:measurement model for the 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TM[J].Med Care,1999,37 (2):126-139.
[7]徐奚如,王 旭.中國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發病現狀與防治策略[J].山東醫藥,2011,51(51):98-100.
[8]Hillier TA,PedulaKL.Charaeteristies of an adult population with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The relation of obesity and age of onset[J].Diabetes Care,2001,24(9):1522-1527.
[9]洪黨云,朱冬蘭.兒童糖尿病患者的特點及護理對策[J].當代護士,2012,11(11):42-43.
[10]朱 逞.兒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臨床特點及預防策略[J].藥品評價,2011,8(2):17-18.
[11]Fagot CA,Pettitt DJ,Engeigau MM,et al.Type 2 diabetes among north Ameriean children and adoleseents:an epidemiologic review and a 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J].J Pediatr,2000,136(5):664-672.
[12]張琳琪,王旭梅,王 銳,等.I型糖尿病兒童及青少年患者生活質量調查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12,12(9):636-638.
[13]王 銳,蔣萍萍,鞏純秀,等.4種教育形式對不同年齡糖尿病兒童在住院期間接受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 2010,31(2):197-200.
[14]王巖峰,肖俊營.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的臨床護理[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19):113.
[15]韓 磊.ISPAD發布《青少年糖尿病治療專家共識與指南(2009年版)》[J].山東醫藥,2009,(40):13.
R725.8
B
1003—6350(2014)02—0260—03
2013-05-30)
10.3969/j.issn.1003-6350.2014.02.0099
鄭詩華。E-mail:6519304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