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聞名+魏曉岑++梁丹怡++陳宇婷++姚毅
中國正處在崛起和發展的關鍵節點。在剛剛結束的2014“上海論壇”上,《瞭望東方周刊》就一些熱點問題,對話了與會的一批“世界級大腦”。
中國決策者要適應“逆風而行”
耶魯大學教授、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
衰退總會發生,一個國家不可能永遠保持那么強勁的增長。這其實是個歷史規律。
由于獨特的歷史,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西方人不同,并且市場經濟在中國只發展了30年,并沒有出現過真正的經濟衰退。應該說,中國正在從高速發展轉為以溫和的增長速度發展。
我聽說中國現在很關心環境和公平問題,這是好的趨勢。
人們都在熱議中國何時會超越美國,我覺得這其實正在發生。我一直相信人類最終將會占領月球,現在看來美國不太可能做到了,我希望中國未來可以做到。
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教授巴里.諾頓: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現在的經濟增幅有所下降,也可以看到中國其實是處在一個“再平衡”的過程中。因此雖然中國現在的增幅有所下滑,但這體現了更加可持續和著眼長期的發展趨勢。
中國的宏觀經濟管理因此也應該作相應調整——不要去追求過度擴張性的貨幣信貸政策,不要用這些擴張性的政策來刺激增長,因為這樣的增長是不穩定的。可能更多的要考慮:如何推動長期的、更可持續的發展?
建議中國的決策者要適應“逆風而行”,不妨讓投資率適度下降。同時也要加強政策導向,讓投資者知道在新的領域有投資機會,而不僅僅在房地產領域。現在政府已經發出這樣的信號,希望可以更強大更明確。
我們可能進入“技術放緩時代”
美國彼得森智庫主席亞當.波森:
我們可能正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技術放緩時代”。很多處在科技前沿的國家,也就是富有的國家,也不清楚下一波的技術浪潮在哪里。
這個世界上大致有三種經濟體:一種是前沿國家;一種是“追趕型國家”,比如中國,有潛力移向第一集團,但還在不斷調整、吸納、應用;第三種,就是基本沒有機會追趕上去的“沮喪國家”。目前的情況是,最前沿或最富有的國家發展速度有所放緩,越來越難以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追趕型國家”速度則在加快。
第二個值得我們擔心的趨勢是,新的投資周期還沒有出現。不少西歐和美國的成功公司手里握有巨量現金,數額之多是歷史上從沒有過的。他們之所以持有這么多現金,主要是為了預防未來可能發生的金融危機,不少企業也不愿再輕易投資。這些現金流出的方向,特別是否進入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值得我們關注。
中國未必會出現房地產泡沫
歐洲央行執行董事莫施:
不久前,上海實現了直接在人民幣和歐元之間進行結算的國際貿易,我認為這是極為重要的一步。我相信,世界期待人民幣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因為中國的貿易量已占世界總貿易量的9%,僅次于美國,并且有預期顯示,到明年中國1/3的外貿額將會以本國貨幣結算。
我認為人民幣國際化將有助于我們解決世界資本分配不均,并且更好地平衡中國的國內經濟。
中國政府希望實現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的多樣化,希望深化資本市場,為此,就需要建立起高效的支付體系基礎設施。在這個領域,歐洲可以和中國分享經驗。對中國而言,在熟諳美國的金融產品之外,再學學歐洲的經驗會十分有趣。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研究總監劉利剛:
中國房地產進入泡沫期了嗎?我們先來看中國的房價——過去若干年里市場確實有周期性變化,但如果再去看一下資產的價格,會發現從全國的角度來看,價格波動還是很大的,并不是穩定而持續的變化。再看一下中國房產開發商所獲得的利潤,最大的房產開發商毛利率在30%上下,流動性仍然不錯。
可以預見,未來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集中度將會更高,大房產公司會掀起下一步的并購和整合,小公司將被收購,有些公司可能會破產、消失。
再看一下中國城市的購買力。北京的房價全國最高,上海也不低,但是如果和新加坡、香港相比,后者的房產價格仍然高出很多。不遠的將來,上海可能成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市民收入將會穩步增長,所以上海是不是一定會經歷房地產泡沫,這一點現在還很難回答。
再來看現在房地產的價格。實際上房產價格下行的壓力是存在的,但是我們相信這是一個結構性調整,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目前仍然是按照可持續的方式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價格還可能進一步走強。未來的關鍵點在于,中國能否有效地解決經濟目前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如果可以,我相信中國應該不太會出現我們所擔心的房地產泡沫。
上海自貿區需要耐心和法治
世界自貿區協會主席格林厄姆.梅瑟:
上海自貿區作為一個試驗示范區,其重要性十分顯著——上海的意義在于,它是全世界第一個被設計為“政策實驗區”的自貿區,而且這些政策有一天會被擴展和復制到中國其他地區。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構想,它使得自貿區和整個國家經濟體都充滿潛力。我認為上海自貿區不會失敗,它將復制、被跟隨。
我曾與在世界銀行工作的同事討論過上海自貿區,他們給出的建議是“耐心”——中國還有許多時間,沒必要操之過急。雖然有批評聲音指出,在過去8個月,上海自貿區沒有明顯進展。但中國決策者可以忽略這些聲音,保持耐心和鎮定,讓我們看看未來到底會發生什么。
我認為上海自貿區面臨的一些困難是其所承受的高期待值帶來的,這會帶來很多壓力。要做到資本賬戶的自由化,并將金融服務業與已有的管理系統順利地整合起來是一項非常需要技巧的任務。
荷蘭伊拉斯姆斯大學校長、知名律師波琳.范.德.米爾莫:
上海自貿區非常敏銳地意識到,它的核心不只是自由貿易,還有將上海與中國的其他地區連結起來的意義,還意味著政府改革、管制改進、法治與仲裁、運作機制和流程等方面的改革。“可持續性”是上海自貿區的一個關鍵詞,也是整個中國的關鍵議題。
作為一名律師,我的建議是,自貿區要做好“法治”,建立起良好的仲裁機制和公正的法律系統,因為這些將大大提高外資的信心。
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簡大年: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典型的自由貿易區,它是中國對外改革開放,對內實行政府職能改革的一塊制度創新的試驗田。這個本質決定了自貿區的核心是制度創新。
制度創新的核心和要害是什么?第一,通過推出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等國際通行規則,建立起高標準的投資貿易規則;第二,通過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的制定、政府職能的轉變和管理方式的創新,實現政府的改革。這個改革的要害,就是讓政府從原來重審批環節過渡到今后政府重監管環節,這是我們整個自貿區制度創新的重要元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