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靈芝+吳家宏
中間是3輛傘狀擺放的新款汽車,右邊是1個干凈整齊的零配件貨架,靠左后是醒目的銷售接待處。如果不是身臨其境,記者難以想象這一幕會出現在一所技師學院的行政樓,而不是真正的汽車4S展廳。
對常州交通技師學院來說,這樣的“非常態”才是常態。正如該學院的專業發展思路:“狹路相逢,勇者未必勝,但‘異者一定勝。”樹立學校特色,不走尋常路,是常州交通技師學院能夠雄踞一方、屹立不倒的秘訣。
專業設置圍著市場空白“轉”
2002年,工程車輛系工程機械專業在常州交通技師學院“異軍突起”。常州交通技師學院因此成為常州地區第一也是唯一一所培養工程機械相關技術人才的學校。
事實上,常州交通技師學院開設工程機械這一新興專業并非一時興起,而是把準了地方產業的發展脈搏。江蘇省是工程機械產業的先行者,是我國第二大工程機械產業基地。早在20世紀90年代,工程機械領域的“巨無霸”們便開始將目光投向江蘇,如美國卡特彼勒公司在1994年落戶徐州,日本小松公司和韓國現代集團則都是在1995年落戶常州。品牌云集的江蘇省工程機械產業,是一片蘊含著無限生命力的“藍海”。
“任何一個專業的發展,尤其是地方技工院校專業的發展,都不能離開其所處的經濟環境。我們學校在走訪多家企業時發現,隨著工程機械行業的快速發展,相關技術人才供不應求。”在卞志興副院長看來,工程機械專業的開設,恰恰迎合了市場發展的需求,填補了技術人才的缺位。
依托市場這棵大樹,學校將工程機械專業方向的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工程機械維修、檢測、裝配和維護、營銷方面的高技能人才。令學校高興的是,工程機械這個與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密切相關的新專業,給就業市場帶來了新的機遇,為畢業生帶來新的“錢途”,實現了高就業率、高工資的“雙高”目標。據悉,在2013年6月的學校校園招聘會上,工程機械專業的學生又一次被一搶而空。
面對如此喜人的局面,常州交通技師學院工程車輛系并未就此停下腳步。近年來,伴隨著常州當地工程機械企業的轉型升級,企業對產品售后維護保養、調試維修等的技術服務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學院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市場氣息,牽手現代(江蘇)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和小松(常州)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設置挖掘機綜合技術方向的人才培養和培訓專業,著力培養具有挖掘機維修、調試、檢測等多種能力的技術“多面手”。
除強化工程機械主體專業建設之外,學院還根據公共交通產業的需求,獨樹一幟地在工程車輛系下設客車維修相關專業。多年的辦學經驗,多年的上下求索,讓學校意識到,專業設置緊密貼合產業鏈,是實現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合作雙贏的一種有益嘗試,必將為常州工程機械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提高產業綜合競爭力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同時也將有力激活學校的辦學活力和核心競爭力。
走在教具創新最前沿
“這個YYSYT-003液壓綜合實驗臺就是我們專業教師自行設計的。”在參觀挖掘機實訓場地時,工程車輛系張慶華主任指著一輛挖掘機綜合實驗臺自豪地說。
2009年,考慮到工程機械專業液壓課程的教學,學校特派專業教師去生產液壓設備的企業“淘寶”。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前去采購的幾位老師并未帶回機器。“在企業參觀試用的時候,我發現企業現成的設備與我們的教學需求存在差異,不適合教學用。”這一細節讓孫定華老師滋生了自己研制教學用液壓設備的念頭。經過不斷的調整修改,由孫定華老師主導、常州英賽控制技術有限公司輔助的設計方案獲得了校企雙方的認可,并最終變為現實。如今,這一液壓綜合實驗臺已廣泛應用于工程機械液壓專業課程的教學。
將企業設備改造為實用教具,這樣的例子在常州交通技師學院還有很多。共軌柴油機排故臺架就是其中之一。相對于國外成熟的共軌柴油機技術,我國柴油機的電控共軌技術還相對薄弱,在實際教學中,學校仍然采用過去老式的柴油機排故臺架。“這就使得我們的教學與實際生產脫節,學生的技能水平遠遠落后于企業的用工需求。如果不改變這種現狀,我們的畢業生將會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可怕現象。”工程車輛系張慶華主任說。
憑著對共軌柴油機將成為柴油機發展大趨勢的準確把握和對專業教學的危機意識,學院又一次走在了教具創新的前沿。2010年,學校組織專業攻關團隊,對從企業購買過來的老式臺架進行改造。歷時一個月,共軌柴油機排故臺架“出爐”。
這一全新的臺架以共軌柴油發動機為基礎,可進行起動、加速、減速等實際操作,還能模擬一些常見的柴油發動機故障,如起動困難、車輛行駛過程中突然熄火、動力性能下降以及發動機冒黑煙等。通過對故障的模擬,讓學生直觀感受各種故障對發動機工況的影響,幫助學生切實理解發動機共軌共振原理。“有了這樣的臺架,學生在去企業實踐時,很快就可以進入角色。”張慶華主任一邊演示,一邊解說:“教師也可以通過臺架對學生進行故障診斷考核,既簡單明了,又科學規范。”
從方案設計、圖紙繪制,到實際改造,嘗到變廢為寶、促進教學的甜頭后,更激發了專業教師的研發熱情。目前,學校專業教學設備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設備是專業教師的手筆。這一方面提升了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理論素養,深化了教學模式改革,另一方面也實現了設備資源利用的最大化,降低了教學成本。
開辟“另類”校企合作之路
“博世班”“寶馬班”“東風日產班”“小松班”……在常州交通技師學院,幾乎每個班都有冠名的“東家”。規模龐大的校企合作如何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這是學院在不斷探索求解的一大“方程式”。
2008年,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總部發出的合作信號,讓學院找到了答案:放棄過去與地方企業單一的用工合作,將企業優質文化、先進設備、精密技術等多種資源引進學校,實現校企教學的軟合作,以此作為未來校企合作的大方向。“比如教學現場完全按照企業的要求進行布置,突出企業文化、企業精神;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由校企雙方共同研究確定。將主動權交給企業,師資培訓、設備技術、學生實習等由企業全包。”卞志興副院長進一步解釋。
在校企雙方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9月,第一屆“北京現代班”正式開班。據學院畢業生小方透露,第一屆“北京現代班”的學生從汽車專業四年級在校生中選拔。進入“北京現代班”必須跨過兩個“關卡”,一是學校組織的筆試,主要考查專業基礎知識和系統理論思維;二是企業組織的面試,主要考查學生的綜合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術水平,包括學生對專業術語的理解、交談交際能力等。讓小方感到“壓力山大”的是,進入“北京現代班”并不能就此高枕無憂,他還將隨時面臨因為跟不上而被淘汰的風險。
據了解,除了對生源質量要求嚴格外,“北京現代班”對師資的要求同樣嚴格。雖然班級的教師還是由學校選派,但在就職前必須經過北京現代公司的專業培訓,只有獲得“核心教師資格證書”后,才能持證上崗。“這個證書不采取‘終身制,因此每年教師都還要進行再培訓,以確保教學質量。”汽車應用系主任朱自清說:“即便如此,學生的畢業考核資格仍然不在教師手中,而是由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總部技術人員和4S店的技術總監親自進行考核。”
與公司總部的高端合作,帶給學院最大的收獲則是零門檻、無障礙的資源共享。在高度緊密合作的過程中,學校的教師可以進入企業的內部網站,了解最新的企業技術動態,將企業不斷更新的技術及時納入教學內容。因此,在2011年,學校又與東風日產乘用車有限公司進行了合作。
“如果一個問題的答案不止一種,那么一定要竭盡全力尋找到全部的答案。”對常州交通技師學院來說,這不是簡單的口號,而是一以貫之的信念。2012年,學校與江蘇寶尊集團合辦的“寶尊寶馬班”正式啟動。這是常州地區首個汽車品牌經銷商和汽車專業類院校深入合作的人才培養計劃項目,成為學校開辟的另一條與眾不同的校企合作之路。“創新有時需要離開常走的大道,潛入森林,你就肯定會發現前所未見的東西。”美國科學家貝爾的這句名言在常州交通技師學院的校企合作中得到了充分印證。
作為老牌技工院校,常州交通技師學院一直扮演著當地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探索者角色,學校的快速壯大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依賴于這種探索式的“另類發展”。隨著教育創新的持續深入,職業教育的眼光將聚焦于差異化發展,與企業經營一樣,做市場上沒有的產品,才能成為最后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