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麗,女,中學高級教師。黑龍江省優秀教師、小學數學教學能手,哈爾濱市數學名師,哈爾濱市數學學科帶頭人,哈爾濱市數學兼職教研員。
她的課堂教學別具一格,深受孩子們的喜愛,逐漸形成了“境趣相生、多元共融、情智同育”的教學風格。格言:做幸福、陽光的老師,培養健康、快樂的學生!
前景提要:
從教17年,隨著教學經驗的豐富和人生閱歷的增加,我越來越覺得一節好課的標準不僅僅是讓執教者本人和聽課的教師滿意,也不僅僅是讓聽課的學生滿意,而是能夠讓孩子們發自心底的產生那種比較深刻的滿意——快樂。一節好課的源頭在于讓學生快樂學習、快樂成長,他們是否真正地從課堂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是否在探究的過程中激活了他們學習的潛動力?是否在這節課結束之后他們還饒有興致地研究著與這節課相關的學習內容?對于評課標準、角度的轉變,也使我不禁常?;仡櫋⒎此甲约涸泩探踢^的那些“公開課”,記得在2008年,我在黑龍江省名優教師展示會上執教了“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當時榮獲了一等獎的好成績,并受到了與會領導和老師們的一致好評。自從2011年版課標實施以來,新一輪課程改革又吹響了前進的號角,再回首反思這節課,內心深處又有了全新的建構和思考,今天我就針對我執教的這節課中的幾點變化,與大家共同探討、交流。
一、對比思考
目前不同版本的教材精彩紛呈,均由一流的專家團隊精心編排,如果我們能夠在教學中放寬眼界,合理選擇教材中的有利資源,靈活地重組教材,一定可以大大提高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對象是二年級的小同學,此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今后學習角的知識基礎。對于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角這個平面圖形對他們來說枯燥、抽象、不易理解。因此,這節課的內容在蘇教版、人教版和北師大版三種教材的編排體中,都采取從實物圖或主題圖中抽象出角的圖形,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再通過做角等一系列數學活動進一步感知角、比較角的大小。北師大版的教材在“認識角”這一環節,為了使學生在圖中更方便地找到角、認識角,增加了角的標記符號和讀角的內容。無論我們選取哪種版本的教材,如何重組教材,在引導學生“初步認識角”時都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即:從實物中抽象出角——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創造角——比較角的大小,進而讓學生充分感知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腦海中初步構建起角的概念,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實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對于本節課的內容,二年級的學生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梢越佑|到“角”,而陌生是因為在大多數孩子頭腦中并沒有完全形成關于“角”正確的表象,缺乏系統的認識。那么,如何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使孩子們通過具體的實際操作活動,化抽象為具體,真正地在頭腦中建立起關于角的清晰表象,并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使孩子們真正地了解角的特性呢?
(一)6年前
教學本節課時,我特別注重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來認識角,讓學生親身體驗角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讓孩子們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問題,激發他們探索數學的興趣。指導學生參與實際操作,如:折角、做活動角、畫角等活動加深對角的認識。通過親自操作,獲取直接經驗,為形成角的空間觀念奠定基礎。
【教學過程】
環節一:舊知導入,讓學生感知角
引導學生通過動手觸摸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卡片,感知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中尖尖的、扎手的部位藏著“角”朋友,并指導學生把“角”朋友請下來。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示范,學生動手操作來請角朋友,使學生初步感知平面圖形角的樣子,建立有關角的初步的空間觀念?!?/p>
環節二:自主認識角
學生自己看書自學角各部分名稱并與同伴交流,此后閉上眼睛想象、回顧關于角的知識,在腦海中逐漸形成清晰的表象,并通過在主題圖中的找角活動鞏固所學知識。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在主題圖中和現實生活中找角,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感受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問題。】
環節三:動手實踐創造角
1.小組合作創造角
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搭一搭、折一折、做一做的方式來創造角,并把創造角的方法和自己的發現在組內與小伙伴們說一說。
【設計意圖:通過創造角的實踐活動,進一步鞏固了孩子們對角的本質的認識,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共同合作的能力。通過親自操作,獲取直接經驗,為更好地形成角的空間觀念奠定基礎?!?/p>
2.發散拓展,深入挖掘角的特點
(1)師:現在老師要變一個小魔術,請同學們仔細看——
教師把邊擦掉,問:“什么變了?什么沒變?”生:“邊變短了,角沒變。”
教師再把邊延長,問:“什么變了?什么沒變?”生:“邊變長了,角沒變?!?/p>
(板書: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師: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那么到底與什么有關呢?
(2)課件展示,角變大變小的過程。
(板書:角的大小與開口大小有關。)
(3)小結:角的大小與開口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同學齊讀。
【設計意圖:通過兩個小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發現角的大小到底與什么有關,與什么無關,輕松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并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學習習慣。】
環節四:畫角
環節五:角在生活中的應用
播放圖片,感受角帶給人類視覺上的美感。
【設計意圖:使學生充分感受角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體會角帶給人們的美感。使學生進一步感知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縠ndprint
本節課的環節三中,在當時的課堂上,孩子們在我的引導下,很輕松地通過開始的小魔術直觀地了解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一點關系也沒有,通過后面的課件演示,所有的孩子都清晰地感受到角的大小原來是與角兩邊的開口大小有關系。所謂的教學難點一馬平川地被突破了,教學活動進行得特別順利。幾年前,還曾為自己為孩子們所助的一臂之力暗暗竊喜。隨著教學理念的更新,關注角度的不同,我越來越覺得這部分如果能夠相信孩子,充分放手,不去“助力”,讓孩子們奔跑在尋找真知的路上,在實踐中親自感知角的大小究竟與什么有關效果會更好。
(二)6年后
再次執教這節課的時候,我毅然決然地拋棄了自己曾經一度欣喜的助力之法,完全站在孩子的角度,采取他們最喜歡的方式——游戲來解決教學難點。
師:孩子們,你們剛剛自己制作的活動角太棒了,接下來就讓我們利用你們的作品來玩個游戲好嗎?
師:你能讓你的活動角越來越大嗎?越來越小呢?
(生隨著老師的口令雙手扶著角的兩條邊來展開、合攏。)
師:請大家把自己剛剛做好的這個活動角在書桌里悄悄地隨意調整,然后我們一齊拿出來,小組內的同學互相比一比誰擺出的角最大!
生1:老師,我同桌做角的材料是兩根長長的紙條。(我為學生們準備的制作活動角的紙條長度是不同的)他擺出的角一定會比我擺的大。
師:孩子們,剛才張同學提出了這樣的疑問,覺得這個游戲存在不公平的因素,你們覺得呢?(邊說邊拿起這位同學的同桌手中的這個有著兩條長長的邊的活動角擺出一個小于90°的角。)你們誰可以用自己手中的活動角擺出一個比這個角大的角來?
(此時此刻,孩子們的探究積極性被充分調動,紛紛動手調整自己手中的活動角。不一會兒,一個個擺好的開口較大的角舉了起來,紛紛與我手中拿著的這個擁有兩條長邊的角進行比較,結果不言而喻,尤其是剛剛覺得游戲不公平的小男孩,也滿意地點了點頭。)
師:現在我們可以玩這個游戲了嗎?
生:可以了。
(孩子們在動手調整活動角的過程中,真切地感受到把角的兩條邊掰開得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就越小。在與伙伴們的游戲、比較中,發自心底地感悟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與兩邊開口的大小有直接的關系,相信這樣一個學習片段會讓孩子們記憶猶新。)
二、取長補短
一般情況下,我們在一節課的尾聲總是習慣地引導學生們說一說自己本節課的收獲,我們經??吹接械暮⒆影牙蠋煹陌鍟獠粍拥卣罩钌弦槐椋械暮⒆咏g盡腦汁地去回想自己在這節課上印象最深刻的環節和知識點,甚至有的孩子磕磕巴巴地說不明白。往往在這個環節中,僅僅為這個班級那一兩位擁有著敏銳思維和高度概括能力的優秀學生搭建了展示的平臺,其余學生只好無奈地甘做陪襯。
(一)6年前
執教這節課的時候,為了避免孩子們在課的結尾出現這樣尷尬的局面,我設計了以欣賞角在生活中的運用的小短片來結束這節課,這樣的設計可以使學生充分感受角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直觀地感受角帶給人們的美感,讓學生進一步感知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現場上課效果非常好,孩子們在欣賞美圖的過程中意猶未盡地結束了本節課。但在這之后,我總是覺得沒有讓孩子們在這節課的結尾總結、梳理一下自己的收獲,沒有使他們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延展有些遺憾,但有什么更好的方式既能夠幫助孩子把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和過程清晰地梳理下,又能夠不給孩子增加那么乏味的心理負擔呢?
(二)6年后
在一次學習培訓中,錢守望老師提到了他在課堂上,引導孩子們探究新知過后,做練習之前,會帶領孩子們通過幻燈片回顧他們共同探究知識的全過程,并適時總結學習方法。這樣的“過電影”似的知識回顧讓我的眼前一亮,看似簡單的環節卻能夠使孩子們在頭腦中再次深刻地回憶、鞏固自己探究學習的全過程,對孩子思維鏈條的銜接十分有幫助。于是,我把這樣的方法用到了我“角的初步認識”的結尾環節:從圖形王國的各種圖形中發現角——把角請下來——通過自學從書中認識角各部分的名稱——找角——判斷角——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搭一搭、折一折、做一做的方式來創造角——通過游戲明白角的特性(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兩邊開口大小有關)——畫角——感受角在生活中的應用,最后還有一張畫著大大的問號:你還想知道有關角的哪些知識?
一張張生動的幻燈片,讓我和孩子們一起,把整節課我們是如何探究新知、練習、感受的全過程像過電影一般地回放了一遍,在孩子的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最后一張片子上那個大大的問號,讓孩子們的思維得到了延展和升華。課下,孩子們都說這樣的結尾方式好,讓他們把課堂所學的內容可以更清晰地印在頭腦中,還有的孩子鼓足了勁頭,打算回家去繼續探究有關角的知識??粗⒆觽兡且粡垙堥_心的笑臉和一雙雙充滿渴望的雙眸,我知道,我改得值!
時光荏苒,我們的教學內容在變化,我們的教學對象在變化,我們的教學理念在變化,但唯獨恒久不變的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從孩子的需要出發,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信念。數學是美麗的,注入教師真切的關愛和設身處地的理解的數學更是美麗的、靈動的!未來的陽光路上,我愿與各位同仁一路,不斷思考、不斷前行,共同去追尋那種可以讓孩子們茁壯成長的快樂課堂!
編輯/魏繼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