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旅游照片
旅行回來,在整理照片時常發現,拍了很多張,值得拿出來和朋友分享的卻沒幾張,能否亡羊補牢?請指導一下旅行攝影技巧,謝謝。
很多讀者也常問這個問題,現總結出一些旅行攝影小技巧,雖然沒涉及太深的攝影技術,但只要稍加學習,便可在下次的旅行中有更多收獲。
1. 盡可能輕裝出行—想清楚你想拍什么。很多攝影愛好者遠行時會把所有攝影器材帶上。當你背上那十幾公斤的器材邊走邊拍時,興致必然大減。如果主要拍攝風景,一只廣角鏡頭或再加一只中、長焦鏡頭就足夠了。心情很重要,不要讓過重的器材令你沒了拍攝興趣;
2. 提前做好功課—很多攝影愛好者都希望自己的照片與眾不同,但往往事與愿違,到頭來拍了一堆四不像的照片,一張滿意的都沒有,非常沮喪。建議事先多從網上瀏覽一些你將去地方的圖片,尋找啟發和靈感,對需要重點拍攝的景物、最佳拍攝時間乃至角度、構圖等做到心中有數;
3. 不要急于刪掉圖片—有些照片在按下快門時可能會覺得很俗套,例如看上去混亂的外國貨幣符號、一些城市的高樓大廈等。身處國外,可能覺得這些風景不太特別,但回家后再看,可能又是另一番感受,很多照片拍攝時間越是久遠,越能令你會心微笑;
4. 永恒的人物題材—人文風情是永恒的攝影題材,很多當地人見你是拿著相機的游客,會放下戒心,微笑著讓拍照。記錄他們的衣著打扮、走路方法、如何對待別人及表達自己情緒的方式等,你可以同時了解這個國家;
5. 拍美食—旅行時,拍下當地特色食物也是不錯的選擇,朋友們看到這些新奇食物也會感到很興奮;
6. 道具的使用—旅行時買些明信片和紀念品,好好運用你的創意,讓它們入鏡。有些人無論到什么地方都總會拿著能代表自己的一個小物件留影,這也是能讓你拍出更多有趣照片的內容;
7. 做筆記—一圖勝千言,但有時仍不能真切表達自己當時的感受。你可以隨身攜帶小本或用手機記下你拍某幾張圖片時的感受。現在許多相機能在拍照時錄下一段語音,記下拍照的時間、地點、感受等,日后能令你回味無窮;
8. 獨自去旅行—多人結伴旅行,身邊總有些不喜歡拍照的朋友難以理解你為什么會花很長時間去拍攝看上去很普通的物體,催著你去下一個景點。如果你想拍照,還是獨自或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吧,不讓自己太過匆忙,你總能發現一些獨特和溫馨的題材。很多在旅途中遇到的小景,要比那些偉大的建筑更讓攝影師感興趣。
一次拍攝中,我的卡片相機不小心掉進了水塘,當時我的處理方法是及時拾起并取出電池。請問當遇到這種情況時,如何處理(說明書上說這部相機有防潮功能)?
對于不防水的數碼相機來說,即使是極少量的水或液體都有可能損壞相機,尤其是含有鹽分的海水。遇到這種情況,不要驚慌,應立刻斷開相機電源,將電池和存儲卡取出,放置在陰涼處陰干。如果想加快這一過程也可以直接購買干燥劑或將相機放置在米袋里,大米是天然的干燥劑。一般三四天后將相機重新組裝起來就可以正常使用了。你的相機有防潮功能,防護能力更好,出問題的幾率更低。
市場上的外置機頂閃光燈有很多型號,該怎樣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它們和專業影燈有多大差距?
這需要根據你所拍攝的題材來定。廣義地說,拍攝主體面積越大,距離越遠,需要配置閃光燈的閃光指數越大。比如佳能Speedlite 580EX II、尼康SB 900等。如果僅僅是拍一些人文或紀實類的攝影主題,中檔的外置機頂閃光燈就行,比如佳能Speedlite 430 EX 、尼康SB600等。這些閃光燈比專業閃光燈便宜許多,功率雖然稍小(一般指數在GN35-45),但也足夠滿足大部分場合的使用需求,盡量選購與相機同品牌的原廠閃光燈,以完美支持相機的所有功 能;
普通外置機頂閃光燈與專業影室燈由于用途不同,在輸出功率上有很大區別。例如時尚攝影就需要功率強大的專業頻閃燈,配合大型反光傘或需要凝固快速移動的物體和動作時,即使1200W功率的頻閃燈也經常不夠用。商業廣告攝影所用燈具更為夸張,尤其是拍攝汽車的影室燈具,有時會配備長、寬都達數米的多盞燈組成的“燈墻”。全世界能滿足頂級汽車拍攝燈光的攝影棚不超過20個,中國至少有3個。由于汽車廣告屬于靜態拍攝,很多攝影師在燈光功率不足的情況下會選擇分區域打光,通過后期合成,也能達到很好效果。
如何看待后期處理?現在很多作品都通過后期合成得到,長此下去會不會影響攝影水平的提高?
攝影后期制作,無論是現在的數碼電腦后期技術還是傳統膠片時代的暗房技術,都屬于攝影不可或缺的部分,與前期準備、中期拍攝同等重要。數字技術的發展,給攝影市場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憑著即拍即看、傳播快、儲存修改方便、拍攝后無需沖印等巨大優勢,數碼攝影不到10年就在民用市場上淘汰了傳統攝影。就商業攝影市場來說,數碼化使大量拍攝水準不夠的攝影師也進軍該領域,而商家也本能地轉向選擇更便宜的數碼攝影,甚至自己拿起數碼相機去拍攝產品。至于后期處理是否會影響攝影水平的問題,我認為不會,因為數碼攝影只是改變了攝影的方式,并未改變攝影的本質,一張好照片仍然需要精湛的拍攝技術。一張拍攝很差的照片即使交給后期高手處理,也不能起死回生;一張立意、構圖、拍攝完美的照片無需經過太多后期處理。當然,一張拍得很好的照片由后期高手去制作,可以錦上添花。對于拍攝態度嚴謹的攝影師來說,前期認真思考、精心構圖、完美控制曝光,可以省卻許多后期調整。反之,前期拍攝技術不好,僅靠后期PS,是不可能得到優秀照片的。
在對焦、曝光都準確的情況下,拍出來的圖片總感覺灰蒙蒙的,不夠通透。請問這是為什么?
要解決通透問題,僅做到準確對焦和曝光是不夠的。畫面看起來不夠通透,最主要的原因是畫面反差不夠。解決方法無非兩點:后期制作與拍攝時注意用光。前者治標,后者治本。利用數碼后期加大反差,常用的有調整曲線、疊加底片、覆蓋模式、大直徑銳化等方法。在拍攝過程中,要了解光線的特性,合理使用光線。側逆光和逆光最容易造成畫面反差降低,輕的造成不夠通透,重的則會出現眩光。因此要做好遮光措施,避免拍攝時光線直射鏡頭,必要時可以用反光板、閃光燈等補光,改變被攝體的光線特性。endprint
請問拍攝人物肖像時,在用光上需要注意什么?
這個問題涉及面較大,簡單來說有以下幾點:
1.光線的強度—不是指主光源的強度,而是整個畫面中不同區域的光比,用靠譜的燈和準確的計算,將畫面中來自不同方向的光源和光線的強度,以自己想表達的效果體現到設定的曝光值里。至于如何平衡,只能靠不斷嘗試和總結去解決;
2.光線的軟硬—光線的軟硬一般可以從影子的邊緣和明暗交界的過度看出來,過度越平滑就越軟,根據自己要拍的人像主題來選定光線的軟硬度。光線軟硬度的控制方法主要有三個:第一是光源的距離和面積,面積越大,距離越近,得到的效果越軟;第二是塑形工具的選擇,柔光傘,反光傘,柔光箱,日光箱,蜂窩等,各個工具都有不同的特性,能生成不同的軟硬度;第三是用光源的哪個部分照射,邊緣還是中心,這種方法在實際拍攝中經常用到。
3.光照角度—角度是制造光感的另一個利器,不同角度光線可以營造不同的氛圍。很多頂級攝影師在拍攝重要作品時,會采用兩種布光方式:一種是所謂的倫勃朗式傳統人物肖像布光方式,也是目前最流行的傳統肖像布光法。它以斜上45度的角度清晰地照出臉上三角區一定比例的面積,目前看到的知名攝影作品和電影里都大量運用這種方法。另一種則是帶有個人風格的布光法。
很多博物館光線很暗,又不允許使用閃光燈,在這種光線不足的環境中拍攝有什么技巧嗎?
拍攝博物館最大的考驗便是光線不足,造成圖像清晰度下降或圖像躁點增大,可采用下面幾個辦法改善成像質量:
1.盡量采用弱光和高感光度表現好的全畫幅相機拍攝,其在相同參數下拍攝的圖像質量優于APS-C畫幅相機,更優于畫幅更小的M4/3系統、1英寸等相機;
2.采用大光圈專業鏡頭拍攝。目前35毫米相機的變焦鏡頭,最大光圈多在F3.5-4左右,而專業變焦鏡頭可達F2.8,定焦鏡頭更是在F1.2-2左右,相差2-3級光圈。采用大光圈鏡頭無疑可以提高快門速度、降低感光度,從而提高圖像質量;
3. 采用帶有光學圖像穩定系統的相機或鏡頭拍攝,可達到降低快門速度3-4擋的效果;
4. 在可能的條件下采用三腳架、獨腳架或肩托等附件,提高穩定性。如不允許使用,則盡可能尋找支撐物,如柱子、墻壁、桌子、展架等,將身體靠在或支在支撐物上,提高穩定性。如沒有支撐物,則根據情況采用趴、坐、蹲、半跪等穩定的攝影姿勢,盡可能持穩相機;
5. 拍攝館內的大環境時,可以稍微收小一點光圈,使更多的景物保持在景深范圍內。但由于環境光線不足,建議最小的光圈不要小于f/5.6。如果用廣角端拍攝,不妨使用最大光圈,對景深影響不是很明顯,但卻能有效降低感光度(ISO),令圖像素質更好;
6. 在拍攝展品的特寫時,盡量采用大光圈,以淺景深效果去突出展品細 節;
7. 如果是手持拍攝,快門速度一般以不慢于安全快門為限,相機、鏡頭具備防抖功能的一定要開啟;
8. ISO可以自行調較,但多數情況下可以設定為自動ISO,這樣便可以只需設定光圈,快門和白平衡,在人多的情況下可讓拍攝變得輕松些;
9. 通常博物館內色調偏暖,如果自動白平衡沒有給出理想的效果,可以手動將白平衡數值設定高些(如6000-7000K),讓圖像色調偏暖,以保留現場的氣氛。
構圖方面也有一些技巧和建議
1. 博物館內常常可以找到引導線,不一定要是實質的線條,也可以是由幾樣東西組合成的虛擬引導線。例如立柱、延伸的樓梯等等;
2. 對比構圖,有些展品是成雙成對的、有的體現在顏色上,有的有大小之分,可以運用相互之間的對比關系進行對比構圖;
3.黃金分割的構圖,把畫面分割成井字,把主體放在交叉點即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