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先覺 孫蘭
[摘 要]雕塑材料課程隨著當代材料的發展與藝術家雕塑理念的改變,它在中國雕塑教學體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如何改變當代泥塑課在教學中一統天下的局面,這需要全國高等美術院校的雕塑教師正確對待材料在當代發展的趨勢和正確認識材料課程在雕塑教學上的優勢,只有增強對材料課程的理性認識,改變當前雕塑材料教學教育缺失的現狀,雕塑材料課程才能發揮出積極的作用,從而帶動中國雕塑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材料課程 重要性 雕塑教學
由于材料在雕塑中的特殊地位,不同的材料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性,鐵的剛毅、銅的古樸、玉的溫潤就是例證。當代中國的雕塑教學雖然在逐步改變泥塑教學獨霸一方的格局,但是,由于人們對材料課程教學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材料課依然處于一種邊緣化的境遇,這種教學體制的惡果最終導致美術院校雕塑系很多的學生在雕塑創作過程中,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來自材料的制約。如何改變雕塑材料課程的內容,突破單一的傳統的以寫實為主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當代雕塑教育改革的重點。只有正面回答材料課程設置的緊迫性、重要性,并解決材料課程設置問題,讓材料教學回到良性循環的軌道上,才能起到推廣和帶動雕塑藝術發展的作用。
一、當代中國高等美術院校雕塑材料課程教學的尷尬現狀
雕塑作為一門藝術學科,它在我國高等美術教育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從20世紀中期到21世紀初,在短短六七十年的時間內,中國雕塑專業在全國辦得如火如荼,雕塑藝術的發展進入到了近代史上的一個高峰。這些年來從招生規模、辦學條件和作品內容形式上,我們都能看到中國雕塑教育發展變化的每一個痕跡。中國雕塑藝術發展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這短短幾十年之內經歷了從傳統到現代,從模仿西方到中西合并,再從全球化到本土化的幾次轉型。雕塑人才隊伍得到不斷地擴充,從過去幾百人到現在幾萬人,甚至十幾萬人,人數在規模上已經擴充了上百倍。雖然我們的雕塑隊伍不停地得到擴充,然而中國近幾十年雕塑人才培養模式卻并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就拿學制來說吧,現在的教學體制基本上還是沿用1950年代蘇式教學模式——四至五年(專業美院為五年,綜合院校一般為四年)。學院雕塑系的教學大綱總體上延續了傳統泥塑教學,主要以寫實技能培訓為主。學科的專業課一般開設基礎素描、泥塑頭像、泥塑胸像、泥塑人體和浮雕(包括頭像、胸像、人體)等等課程。大部分的專業課程都以課堂泥塑寫生為主,而材料課除了像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等少數采取工作室制的專業院校將其作為一門獨立的專業應用型實踐課程以外,大部分有雕塑專業的高等院校以及高職、中專,基本上都忽視雕塑材料課程的存在或缺乏足夠的認識,雕塑材料課長期處在邊緣化的地步,這種無視材料課在雕塑教學中作用的現象不僅影響了雕塑教學的正常開展,也容易使雕塑藝術與雕塑教學出現發展不平衡的局面,這種不平衡集中體現在雕塑材料課程在整個教學中課程課時偏少,它直接導致美術院校的教師對雕塑課程教學的新思路、新成果不敏感,忽略材料教學課程的重要作用。甚至有的教師認為,泥塑課和材料課是相互獨立的,泥塑教學是基礎課程,是針對低年級學生的,而材料加工是專業課,只針對高年級。還有的老師統一將傳統的泥塑寫實課程定義為基礎課,而材料課作為泥塑課的補充在教學中存在。有的學校不僅視材料課程為一種技能培訓的補充性、輔助性的課程,對材料課程時間安排都有些許限制,這種現象使得雕塑材料課程在課時上得不到保證,再加上對教材編寫的局限,這一系列的惡性循環使材料課程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起不到相應的積極引導作用。
二、雕塑材料課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雕塑史上的任何雕塑作品都是由材料的集合組成的,無論是霍去病墓前的石雕群,還是三星堆銅人雕塑,它們都體現著材料在造型藝術中的獨特魅力。由于雕塑材料課程教學開展是培養學生認識材料、挖掘材料的基礎,它成為現代雕塑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它的作用歸納起來可分為以下幾點:
(一)改變傳統泥塑教學的單一性。由于當代雕塑的發展是建立在人們對材料認識的基礎上的,藝術家在雕塑創作中更強調對材料的應用與挖掘,“材料”甚至被作為一種觀念元素被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在其創作的構思階段和創作過程中使用,而對材料特性的印象的獲得,對大部分雕塑創作者來說都是來自材料課程的學習中,可見,材料課程的開設對創作者認識、掌握材料的特性是何其的重要。然而,在當代雕塑教學體系中的大部分美術院校的雕塑教學依然是以泥塑教學為主,材料課程教育嚴重缺失。雖然,不可否認傳統的長期性的課堂泥塑寫生訓練能提高學生雕塑造型、具象寫實的能力,但這種教學模式有一個明顯的弊端就是使大部分學生模仿于客體對象的真實性,跟在對象后面亦步亦趨,完全做自然形態的俘虜,學生缺乏主體意志和主觀意象的訓練,不利于他們創造性思維的開發和專業創作能力的提高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而木雕、石雕、陶藝、金屬材料等課程的開展,能有效地讓雕塑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喜愛的材料進行創作,作品形式也將變得多樣而生動。
(二)、為學生創造參與材料加工、實驗的機會。眾所周知,自從雕塑作品的出現,它就是借助材料這一媒介來傳達作者的情感。對材料的認識不僅需要雕塑創作者著重研究古代遺留下來的以陶土、石材、金屬、木材等硬質材料的雕塑作品,還需要他們親自參與材料實踐。而材料課程的開設為雕塑學習者去了解材料創造了最好契機,當材料課程被放到與泥塑同等重要位置的時候,雕塑創作者才有機會去親身體驗對傳統雕塑中土、木、石、骨、皮、毛、角、殼等材料的實驗。在實踐中,他們將合理利用天然材料帶給人的真切質樸和生命力的感受以及材質美的這一特性,創造出各種形式的作品,從而擺脫傳統泥塑表現的局限性。在當代材料主導雕塑藝術形式的時代中,材料的創新和成功的運用是現代雕塑藝術的一個突出標志,雕塑材料課的開展還可以為雕塑創作者創造如何認識如“廢棄品、塑料、纖維、鋼鐵、蠟、水泥”等綜合材料的價值。如果創作者缺乏對材料的實踐,不參與如纖維、皮革、金屬、木材等多種軟硬質材料的應用與實踐,那么他們將不會掌握如何通過質感對比、材料對比、對稱、結構對比等造型語言運用來充分發揮不同材料的質感美、色澤美和造型美。endprint
三、雕塑材料課在未來教學體系中的改革舉措
材料教學是中國高等美術院校雕塑專業目前教學工作中的軟肋。如何改進雕塑教學體系的實用性和前緣性,需要對當前雕塑教學模式作進一步的調整,具體內容可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一) 加大材料教學課程的比重。在專業課的教學改革中,我們應該從材料課程開始,逐步加大材料教學和當代藝術教學的課程比重,通過大量的材料實踐課有針對性培養學生對材料的認識及把握,因為從表面上看起來,材料課似乎只不過是泥塑教學課程的一個補充,但是它實際所產生的效果,會是對泥塑教學傳統的顛覆。同時,我們還要通過當代藝術教學從哲學到材料美學、材料科學與材料精神指向對學生進行理性指導,培養學生對綜合材料駕御的能力與思維更新能力。重塑當代雕塑教學的思維模式與傳統意義下的雕塑理念,對傳統雕塑材料進行當代思維轉換使材料課程教學最終落實到一個創造性、觀念性的教學環節中, 轉變雕塑傳統意義上對材料的劃分理念, 在保證雕塑專業原有基礎教學比例的情況下, 針對當前學生創造力弱、技術規律單一、想象力差的教學弱點, 加大對學生創造力、思維能力及技術擴展能力的培養。利用各種手段確立明確的教學體系與方法, 走出以傳統寫實雕塑惟一手段的誤區, 明確雕塑教學的階段性與目的性, 從基礎教學模式到材料教學尋找一個過渡,促進學生轉變思維和觀察方法。
(二)從單一性向綜合性材料教學發展。從過去選擇材料的單一性逐漸向綜合性發展,增強學生對中國雕塑藝術形態的探索。雕塑材料教學的關鍵在于通過多種材料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正確認識材料的物理性和非物理性,通過對材料本質特性的挖掘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使學生具有發散、聯系的邏輯思維能力,具有多角度立體的觀察方法,能用歷史的、辯證的、有前瞻性的眼光來看待任何雕塑材料創作問題。在學習和解讀西方雕塑藝術作品的時候,學生要掌握的不僅是能夠關注作品的形式、內容,而且還要掌握材料、技巧與作品本身之間的聯系。比如對達達主義代表人物杜尚作品《泉》的認識,它作為現成品雕塑,如果我們對作品含義的認識只停留在材料的特性上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站在當代文化的角度來理解作品的意義,因為作品體現出的雕塑觀是建立在一種非材料觀基礎上的,材料在這里沒有內在的意義,作者強調的是一種觀念,觀念的改變和不斷創新已經使材料有了新的藝術形式和語言。
(三)建立符合當代雕塑材料教學的課程體系。樹立多元化的教學理論,創造條件,加強措施,提倡雕塑材料教學理論的靈活性、開放性。在此基礎上,我們需要不斷引進材料雕塑教學新理念,開設更加多元化的材料教學課程和教學內容,使雕塑教學形式和內容隨著時代的進步得到充分的發展。在繼承傳統教學課程的基礎上使材料課變得更加靈活、多元,把以前一些較為單一的課程進行歸納和梳理。由于當代雕塑的面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么我們的雕塑材料課程也應該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行相應的改革和調整。應該將雕塑材料教學課程的內容增加,形式多樣而豐富,通過開設多種專業性極強的材料課程如陶瓷藝術、民間藝術、木雕藝術、金屬加工等,增加學生研習各種材料藝術的機會,引導學生的興趣,從而改變過去單一授課的方式,使學生的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的學習,達到培養學生良好的藝術觀察力與創造力。
鑒于材料對雕塑藝術的巨大影響,筆者認為雕塑教學在課程上應適當加大發展綜合材料教學的力度。通過對金屬加工、石雕、木雕、陶塑等多種材料在當代雕塑教學中的運用與學習,使學生熟練地掌握各種材料的屬性和加工工藝,熟悉雕塑材料其特有的質感。因為學生通過學習、制作、加工各種雕塑材料,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各種材料的特性,他們的個人才情、能力和藝術思想才能不斷地得以施展。通過增強雕塑材料課程的投入,雕塑教學才能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新材料的應用,把各種新興的材料引入課堂,從而提高當代雕塑教學的質量。 (責任編輯:尹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