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鳳,王 瑤,楊 慧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人民醫院外科,廣東 深圳 518109)
持續性護理對老年脊髓損傷患者康復情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李艷鳳,王 瑤,楊 慧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人民醫院外科,廣東 深圳 518109)
目的 探討持續性護理對老年脊髓損傷患者康復情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以該院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間收治的120例老年脊髓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在住院期間均積極治療原發病,并行相應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持續性護理措施6個月。比較兩組患者康復期康復情況和生活質量的變化。結果 觀察組患者在出院后第2周至第6個月的康復情況評價中,得分變化量大于對照組。在隨訪第6個月時,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各維度得分高于對照組,其差異皆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持續性護理干預可以改善老年脊髓損傷患者的康復環境,進而提高其康復效果和生活質量。
持續性護理;脊髓損傷;老年患者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指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的脊髓結構和功能的損害,會造成損傷平面以下的運動、感覺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使患者喪失活動及生活能力[1]。目前,由于交通事故等暴露因素的增多,我國脊髓損傷的發病率是上升的[2],而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患者往往可以在初次損傷中存活下來,但其自理能力和生活功能卻會受到極大損害,嚴重者甚至會造成生活完全不能夠自理[3],給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質量帶來極大影響,對社會和醫療體系也造成了極大負擔[4]。現階段對于中青年脊髓損傷后康復的研究較多,對于老年患者脊髓損傷后康復的研究則相對較少,持續性護理是整體護理的一部分,是住院護理的延伸,其目的是使出院患者能在住院治療后的恢復期中得到持續的衛生保健,從而促進患者的康復,減少因病情惡化出現再住院的需求,降低衛生服務成本,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本文以我院 2010年 1月至 2012年7月間收治的老年脊髓損傷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就持續性出院護理對老年損傷患者的康復情況和生活質量的影響進行分析,以期可以為提高老年脊髓損傷患者出院后生活質量和康復水平提供一定思路。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從2010年1月至2012年 7月間收治的老年脊髓損傷患者中隨機抽取的120例患者。納入標準:年齡大于60歲,所有患者均在我科經系統臨床治療及手術穩定后出院,發病前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無神經精神障礙,未合并有嚴重慢性疾病及惡性腫瘤,肝腎功能正常,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知情同意。隨機將兩組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損傷部位及出院時肌力分級、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未見顯著差異,組間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在住院期間均積極治療原發病,并行常規護理。對照組患者出院采用常規模式,即由主治醫生和護師向患者和家屬交代康復中的注意事項,并要求不適隨診。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增加持續性護理措施,所有措施皆由經過培訓的護士在出院前 3 d內在住院部完成。持續性護理措施主要包括如下內容:
1.2.1 構建康復體系 由患者本人及主要照顧家屬作為主要組成部分,主治醫師及護師、社區醫生等醫務人員為輔助部分。強調患者及家屬和護理人員保持溝通,在遇到困難或有疑問的時候及時向醫務人員尋求幫助。要求主管護師在患者出院后第2周、第1月、第3月及第6月,分4次對患者進行定期電話隨訪,使患者在院外依舊得到充足的、持續的健康支持和護理。在隨訪內容方面,注意連貫性,在隨訪前充分了解患者上一次隨訪情況,持續記錄患者隨訪情況,并在隨訪形式方面要注意承前啟后,既要關注患者上一次隨訪遺留下的問題及隨訪后患者的行為,也要督促患者在本次隨訪后積極改善康復策略,并告知患者在下一次隨訪時將會提及。
1.2.2 健康教育項目 主要內容包括:(1)病情監測:進行并發癥預防指導,教會患者和其主要照顧家屬如何監測病情,了解引起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及如何在生活中避免暴露于這些因素。(2)康復指導:指導患者家屬學習居家護理知識,并記錄護理日記,將患者的康復情況進行記錄,如記錄患者何時開始主動運動、何時下床運動或何時開始排尿排便訓練等,可以起到提高患者康復環境質量的作用。(3)生活習慣干預:生活習慣干預主要是幫助患者形成科學的生活習慣,降低患者暴露于不利于疾病康復因素的危險,改善患者康復環境。指導患者家屬記錄患者每日飲水次數和飲水量,以促進患者多飲水,以盡快恢復泌尿系統功能。(4)心理干預:主要幫助患者舒緩內心中不利于疾病康復的心理因素,如焦慮、抑郁及對未來不確定性而產生的恐懼等,同時教會患者自我疏導不良情緒的方法。
1.3 研究指標及評價方法 本文研究指標主要分為康復情況和生活質量兩部分。康復情況的比較中,我們使用《脊髓獨立功能評分》(Spinal Cord Independence Measure)將兩組患者的康復情況進行動態比較,該量表由國外引入,在進行本土化改造后已在多項研究中應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該量表包括括約肌控制能力(直腸控制)、移動能力(床/椅/輪椅,入廁。入浴)、自我照顧(進食,梳洗,洗澡,穿上衣,穿下衣,入廁)、運動能力(步行/輪椅,上下樓梯)、交流(理解,表達)和社會認識(社會關系,解決問題,記憶)六個維度,18個項目,每個項目最高7分,最低1分(7分:完全獨立;6分:輔助獨立;5分:監護或準備;4分:最低接觸性幫助;3分:中等接觸性幫助;2分:最大幫助;1分:完全依賴),卷面總分126分,后經標準化計算后,以百分制形式表示。在生活自理的比較中,我們使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100),將患者的生活治療分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獨立能力、社會關系、個人信仰和周邊環境等6個維度,每部分滿分100分,分值越高對疾病康復越積極,并通過標準化換算計算生活質量總分。上述評價指標數據由兩名及以上經過培訓的護理人員完成,并經過雙向核查。
1.4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經 Epidata雙向核查輸入計算機,使用 SPSS 17.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單因素分析采用 t檢驗,率的比較使用 χ2檢驗,所有統計學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以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損傷部位及出院時肌力分級方面未見顯著差異(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具體結果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康復情況分值變化的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出院時康復情況得分差異無顯著性(P>0.05)。在出院后第2周、第1月、第3月及第6月時,觀察組患者康復情況得分高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s)
組別 觀察組 對照組 χ2/t值P性別 男 34 35 0.03 0.85 女26 25年齡 69.24±3.6869.45±3.59 0.32 0.75頸損傷部位24 27 0.39 0.82 胸13 13腰骶出院肌力分級1~2級 44 43 0.06 0.97 2~3級 10 11 3~4級66
2.3 兩組患者出院6個月時生活質量的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在患者出院后第6個月時,觀察組患者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獨立能力、社會關系、個人信仰和周邊環境等6個評價生活質量的維度上得分均高于對照組,生活質量總分也高于對照組,其差異皆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詳見表3。
有研究顯示,我國有SCI患者超過 100萬,而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SCI急性期治療已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SCI患者的壽命不斷延長,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平均折損壽命年是增多的[7],這說明其預后情況并不理想,一些 SCI患者正面臨著長期或終生殘疾。尤其是老年人,一旦發生SCI,往往再也無法康復至初始狀態,且由于其日常生活的照看者多為老人或其子女,其康復環境并不理想[8]。本研究中所開展的持續性護理措施,就是試圖將醫院內的護理服務在患者出院后延續下去,使患者的康復環境得到改善,進而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和生活質量。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通過持續性護理干預項目,其康復情況和生活質量皆優于對照組。
表2 兩組患者康復情況分值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康復情況分值的比較(±s)
組別 例數康復情況評分開始時 2周 1月 3月 6月觀察組 60 50.48±9.29 60.48±4.08 74.08±5.98 81.22±3.71 88.32±6.85對照組 60 50.79±9.37 55.10±3.99 61.48±4.94 65.97±3.45 71.32±4.30 t值 - 0.18 7.30 12.58 23.32 16.28 P -0.86 <0.05 <0.05 <0.05 <0.05
表3 兩組患者出院6個月時生活質量的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出院6個月時生活質量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獨立能力 社會關系 個人信仰 周邊環境 總分觀察組 60 81.33±3.78 85.49±3.58 87.97±4.59 88.57±4.97 79.38±3.76 83.27±3.94 84.34±5.49對照組 60 74.93±3.09 71.21±4.04 68.98±5.94 81.90±5.46 65.97±4.19 76.59±3.86 75.30±4.91 t值 - 10.15 20.49 19.60 7.00 18.45 9.38 9.51 P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損傷部位及出院時肌力分級方面未見顯著差異(P>0.05),這說明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具有可比性。考慮到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間皆進行相同的護理措施,我們認為,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在康復情況和生活質量的差異是來源于我們在觀察組中開展的持續性護理干預項目的。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患者出院后第6個月時,觀察組患者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獨立能力、社會關系、個人信仰和周邊環境等6個評價生活質量的維度上得分均高于對照組,生活質量總分也高于對照組,其差異皆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持續性護理干預項目已經起到了提高患者康復效率的作用。有研究結果顯示[9],影響脊髓損傷患者康復水平的主要因素來源于三方面,即患者損傷程度、救治效果和患者康復環境和能力。我們認為,持續性護理通過院外指導和對患者康復體系的構建,提高了其自身的康復意識和能力,并創造了優良的康復環境給患者,所以觀察組患者的康復得分要高于對照組。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患者出院后第6個月時,觀察組患者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獨立能力、社會關系、個人信仰和周邊環境等6個評價生活質量的維度上得分均高于對照組,生活質量總分也高于對照組,其差異皆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本研究中,我們使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WHOQOL-100量表來評價康復期患者的生活質量,并采用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獨立能力、社會關系、個人信仰和周邊環境等6個維度來展現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的差異,本研究中,觀察組在此6項得分上皆高于對照組,說明持續性護理干預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的確有改善作用,我們分析其原因,認為可能有兩方面,一是持續性護理干預改善了患者的康復環境,使之康復效果更好,另一方面也是患者康復過程中較好的康復效果,給了患者繼續積極治療的信心,從而提高了患者的心理、社會支持、個人信仰等方面的得分,而此兩方面應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是一個正反饋調節狀態。國外已有 相 關 研 究 印證 了 此 調 節 機制 的 存在[10-11]。鑒于作者的水平與實驗設計的缺陷,在本文中,并未對兩組患者干預前的生活質量進行測量和比較,這一問題將在后續研究中加以完善。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持續性護理干預可以改善老年脊髓損傷患者的院外康復環境,進而提高其康復效果和生活質量,且這種方法在實際工作中并不會增加過多的工作量,適宜在更大范圍內推廣實施。
[1] 陳思婧,勵建安,張 霞,等.綿竹脊髓損傷地震傷員生活質量和抑郁狀態分析[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5):348-352.
[2] 陳銀海,劉 敏,何井華,等.脊髓損傷患者流行病學調查[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6):1032-1034.
[3] 鄭 潔,郭海英.非腎上腺素能非膽堿能神經調節與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的研究進展[J].安徽醫藥,2013,17(6):1049-1050.
[4] 付金英,王元嬌,林 堅.脊髓損傷患者配偶的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1,33 (10):759-761.
[5] Bailey J,Dijkers MP,Gassaway J,et al.Relationship of nursing education and care management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 and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to outcomes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the SCIRehab project[J].J Spinal Cord Med,2012,35(6):593-610.
[6] 謝忠志,梁 斌.早期綜合康復療法對脊髓損傷康復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1,17(22):3440-3442.
[7] 焦新旭,馮世慶.創傷性脊髓損傷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7):1303-1305.
[8] 薛健康,談中文,張 軍.陳舊性胸腰椎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患者的臨床手術方法分析[J].安徽醫藥,2013,17(7):1196-1198.
[9] 李景偉,馮世慶,焦新旭,等.急性脊髓損傷患者早期并發癥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1,21(7):569-572.
[10]李 鍵,高曉平.腦卒中后抑郁癥的康復治療與進展[J].安徽醫藥,2012,16(10):1518-1520.
[11]Peter C,Müller R,Cieza A,et al.Psychological resources in spinal cord injury: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Spinal Cord,2012,50(3):188-201.
10.3969/j.issn.1009-6469.2014.02.063
2013-06-10,
2013-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