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桅
第三次連任的德國總理默克爾第七次訪華,中德或簽署10項左右協議。這一算術公式“3+7=10”,無疑是默克爾的中國緣、中德關系緣,也是中歐關系緣的鮮明寫照。經歷近年來中德兩國領導人的共同努力,中德關系不僅成為中歐關系的典范,也成為中西關系及新興國家與發達國家合作的典范。現在,磁力、潛力、引力這“三力”,共同打造中德關系2.0版。一是磁力。從經濟互補性到戰略互補性,中德關系以1/3的中歐貿易份額、政府間全方位磋商機制,成為國家間互補合作的典范。德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及比較優勢,使得德國成為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不二選擇。而對德國而言,抓住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機遇,深挖合作的互補性,深化兩國在能源、電動汽車、環保、高科技等領域的合作,成為此次默克爾訪華的重點。二是潛力。延展合作區域和領域,打造新亮點,中德合作孕育著新的潛力。從中國沿海地區向德國開放到中國內地向德國開放,從中國向德國開放投資到德國向中國開放投資就是明證。與此同時,中德合作也從傳統機械制造領域到環保、低碳、新能源領域拓展,潛力巨大。默克爾先到成都再到北京,拿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的話來說,是和中國發展西部戰略相呼應。在他看來,西部經濟最有活力的就是四川省,尤其是成都。在成都已經有很多德國企業,比如大眾和西門子,但同東部尤其是沿海省份相比,西部的德國企業數量仍然較少。所以默克爾到訪成都,正是德國企業拓展中國西部市場的一個信號。三是引力。創新伙伴和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給中德關系提升引力。在今年3月習近平主席訪德期間發表的中德聯合聲明中,兩國決定要發展互利的創新伙伴關系。今年秋季舉行的中德政府磋商中對創新伙伴關系具體范疇予以細化。節能、能效、城鎮化、低碳發展、可再生能源等。這些領域都將整合到2015“中德創新合作年”。對于德國而言,創新不僅意味著科技創新或技術交流,同樣關涉到職業教育體系,關涉到保障創新的社會福利體系,構成創新基礎的教育體系等。這也許會深化中國對創新的理解,引導中德合作的創新。今年3月份,習近平主席訪德,將中德關系提升為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按照這一發展勢頭,不久的將來,拓展中德在烏克蘭危機、伊朗核問題等國際安全領域的合作模式,從經濟、政治、社會三輪驅動,增加第四輪——安全,甚至拓展到第三方合作,邁向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完全可以期許。▲(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環球時報2014-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