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繡云
摘 要:森林資源是林業行業的根本,是森林全部工作的起點以及終點。現在,國內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對森林資源的需要量越來越多,森林資源沒有節制的運用狀況越來越嚴重,久而久之,肯定會國內經濟增加以及生態條件形成不良作用,所以,要確實增強森林資源管理,改善森林資源管理法律法規以及林業政治管理手段、更新森林資源管理思想、提升森林資源管理基層員工素養等全面手段建設以及健全森林資源管理系統,以促進國內森林資源管理的生態化、信息化以及科學化發展。文章講述了森林資源管理的關鍵含義,解析了森林資源管理中留存的問題,同時提出了增強以及改善森林資源管理的對策,為科學運用林業資源提供參考。
關鍵詞:森林資源;管理;問題
1 森林資源管理的重要意義
森林資源是林地和其成長的森林統一稱呼,包含樹木資源、林中以及林下動植物和森林環境等。森林資源管理是針對森林資源保護、培育、更新以及運用等工作所進行的一整套具有決定性以及組織性的考察、組織、策劃、管理、調整、檢測、監管等行為,如對森林資源進行詳細考察以及統籌策劃,統計森林資源資料、創建森林資源檔案、擬定森林經營方法,確定林地產權,對于森林采伐進行限制、重新種植、檢測、檢驗,還有和森林經濟有關的事項。當今社會中,森林在發展過程中因為人為經營行為以及自然要素作用的程度顯著增強,森林資源一直處在增減動態改變的過程中。森林資源實質上歸屬于自然資源,不過其又具備一定的經濟價值,因此其不僅是森林生產的物質根本,同時也是衡量森林工作成果的關鍵標示。在國民經濟以及社會快速發展的現在,重視以及增強對森林資源的管理和監管、創建更加合理有用的管理系統非常重要。
2 森林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 人們的思想認識有待提高
森林資源是一種可再生資源,但是,其在再生過程中耗費的時間較長,同時付出的人力、財力以及物力也相對較多,這樣就使得這種可再生資源在利用過程中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人們在對森林資源利用時還存在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觀念,同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粗放經濟模式對經濟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很多的林區在發展經濟時,經常會出現對森林資源管理行為不重視的情況,導致森林資源管理的長期規劃和統籌安排得不到實現,對森林資源的采伐多過于種植,對其進行管理多過于養護,在一定程度上對森林資源的生態平衡系統進行了很大的影響,同時,也為日后的管理帶來了障礙。
2.2 集體林權制度更新尚未全面完成
現在,我國已對集體林權制度進行了創新,將集體林地經營權以及樹木擁有權都落戶在農戶上,確定農民的經營主體位置。這一舉動使森林生產力在很大程度上獲取了解放以及發展,森林行業散發新的動力,帶領了森林甚至林區社會經濟整體出現了深刻變化。不過一定要清楚,和林權改革相配套的的林業資源管理法規制度以及林政管理手段依舊要求進一步優化,保證在激發森林所有權以及使用權所有人生產主動性時嚴格規范其林業生產活動,使森林資源在充足養護的根本下獲取適宜的、科學的開發以及運用。
2.3 基層工作人員的素質有待提升
員工,特別是基層員工是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的實際實施者以及執行者,員工素質對森林資源管理有著重要的影響。森林資源多分布在生活環境較為艱苦的位置,因此,基層員工工作條件以及工資薪酬都較低,致使一些員工的情緒起伏較大、缺少工作激情以及主動性,林區很難吸引以及留住擁有高文化學歷和技能的員工。并且,伴隨著現在信息技術的發展,森林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進展也在慢慢增快,這對基層員工的素質有著更高的需求。
2.4 林業生態工程質量偏低袁林業生態項目效益低下
有些區域短時間內退耕速度以及面積太快,進而引發很多狀況。因為優良品種供給緊缺,致使栽植劣質樹苗,從今導致重新栽植工作量大,不僅增加了造林費用,并且造林品質太低。很多區域在造林上依舊是雜亂工作的施工形式,敷衍了事的情況嚴重,建設品質沒有保證。在現在林業工程中還留存植林成活率不高、保存率太低、樹木種類構造不科學、林地生產力不能夠充分施展、樹木品質低、抵抗病害性能不高等問題的狀況下,森林生態項目品質太低,不能安穩的施展預計的生態、經濟以及社會利益。
2.5 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的監督力度不夠
森林保護的管理工作獲取了一定程度的成果,增強了對政府違規占用林地、毀林采伐和退耕還原森林項目執行狀況的監管,為國家挽回了損失,不過有的監管管理機構的監管強度依舊不足,對林業作用管理機制、占據森林考核機制的監管強度和損壞林業事件的監控強度還沒有落實到實處。一些農民思想不高,自己私自開墾荒地,損壞了退耕地還原林業的成效,進而要求有關機構進行重視。
3 加強和改進森林資源管理的策略
3.1 強化森林資源管理意識
“思想意識是行動的先導”。要在森林資源管理部門、員工以及林區地方政府和群眾中培養和樹立“靠山育林”的新觀念;要積極宣傳,并通過拓展宣傳渠道、豐富宣傳形式提高宣傳效果,使森林資源管理生態化發展和可持續性發展的觀念深入民心,并體現在具體的森林資源管護行為之中來。
3.2 完善配套政策法規
要建立和完善森林資源管理政策法規體系。首先,要針對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和執行策略,掃清法律法規的死角,使森林資源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其次,要根據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的具體實際,加大對森林資源法規政策的執行力度,明確權利和責任,爭取做到層層有人負責、事事有人把關,嚴厲打擊和懲治亂砍濫伐、超額采伐、非法占用林地、毀林開墾等破壞森林資源管理的行為。
3.3 提高森林資源管理員工的素質
首先,要加強員工的培訓工作,通過短期培訓、長期培訓和待崗培訓等多種形式強化員工的業務技能、信息技能和職業素質,提高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的質量;其次,要加大投入,改善森林資源管理基層單位的辦公和住房條件,建立并完善相應的人才激勵機制,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用人環境,使員工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得到較好的體現。
4 結束語
作為珍貴的天然資源,森林資源針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生態條件的均衡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現在,國內森林資源面積盡管排在全球前列,人工栽植樹林面積也非常顯著,不過伴隨著國內人口數量的劇增以及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森林資源管理工作依舊面對激烈的競爭,在管理中依舊留存著缺點,有關機構要按照真實詳細的狀況,使用有用的手段增強以及改善森林資源管理狀況,推動國內森林資源管理的合理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蔣敏,元袁,李繼軍.森林資源經濟學[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09,67.
[2]雷家富.中國森林資源[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
[3]邢玉芹.淺談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森林資源的保護管理[J].林業科技情報,2011(3):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