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
(浙江省科技館,浙江杭州 310014)
淺議浙江省科技館的涉外研討培訓
潘文
(浙江省科技館,浙江杭州 310014)
針對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來浙江省科技館舉辦主題為“現代科技博物館的核心功能”的研討培訓,分別介紹羅列培訓專家、主要內容及形式方法;通過闡述培訓風格、博物館的任務概述與戰略目標、充分了解受培訓方的信息資料等方面來總結研討培訓的主要特點;通過博物館定義的變化、對科技博物館評估等問題的思考,對科技館營運進行探索,提出借鑒發達國家實行年報的主要對策。
科技博物館 研討培訓 內容與特點 思考與探索
近年來浙江省科技館積極開展涉外研討培訓,先后邀請澳大利亞科技館專家、歐盟科學詮釋者學院教授以及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來館,組織了不同主題的學術研討與科技館專業培訓,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其中由曼徹斯特大學教授主持的主題為“現代科技博物館的核心功能”的研討培訓,給我們留下了思考的空間。
2012年9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來到浙江省科技館,舉辦了主題為“現代科技博物館的核心功能”的研討培訓。
授課老師Louise Tythacott博士為曼徹斯特大學博物館學資深教授,曾任利物浦國家博物館亞,非,美及大洋州部門主管、亞洲藝術部主管。她以藝術為主要研究對象,特別側重于鴉片戰爭時期從圓明園掠奪到英國的藏品;對中國佛教,寺廟等都有獨特的見解;同時她所授的研究生必修課程《博物館與環境》,對科技博物館建設提供了啟示作用。
另一位授課老師Kostas Arvanitis博士也是曼徹斯特大學教授,他的研究方向以數字世界和移動通訊為主導,并提出與現代科技博物館的相互作用與緊密結合。
培訓分為5個專題,具體如下:
專題一:博物館及博物館學綜述介紹。要點包括培訓的大綱、曼徹斯特大學的博物館學、利物浦國家博物館、博物館的定義、博物館和博物館學。
專題二:博物館任務概述、員工結構及展覽評估。要點包括評估的目的、評估的兩個辦法、為什么去評估、如何評估、評估方法。
專題三:數字媒體在博物館中的運用。要點包括數字傳統介紹、協助博物館網站、博物館展品的互動和移動媒體。
專題四:闡述和溝通。
專題五:現代科技館綜述。
培訓設在科技館的四層大廳,參加培訓的學員有浙江省館、全省各市級與縣區級科技館;有上海江蘇的兄弟科技館、以及科協的相關部門,百余人濟濟一堂。現場始終氣氛活躍:有精彩的PPT,有生動的講解,有題目測試,有雙方互動,可謂豐富多采。教授們時而講解,時而啟發,時而討論,時而延伸,充滿著探索精神和互動形式。期間還穿插互動游戲,以小組為單位就老師布置的作業展開熱烈討論,并推選代表上臺綜述討論結果。總之,課堂氛圍生動活潑,學員學習熱情高漲,充滿著探索精神和互動形式。
曼徹斯特大學教授主持的研討培訓,在一開始就闡明了培訓風格,其關鍵要點為:活動、討論和PPT結合;非正式和風趣;我們期待你們的想法;任何時候都可以提問。
培訓活動圍繞現代科技博物館的核心功能,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將培訓學員分成若干小組,采用交流、活動、演示及點評等模式,并結合浙江省科技館現狀進行實地演練。
在培訓教材中,例舉了一些博物館的任務概述,例如蘇格蘭國家博物館:我們保存、解釋、并向所有人提供渠道,了解蘇格蘭、其他國家和文化遺跡自然界的過去與現在;又如美國托萊多藝術博物館:我們相信藝術的力量能點燃想象、激發思考、帶來享受,我們的收藏和展項就是我們將藝術融入生活的努力;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促進大眾對澳洲歷史的了解和對未來可能性的覺悟。
在培訓教材中,例舉了一些博物館的戰略目標,例如大英博物館:高效管理研究現有展品,提升公眾了解展品的通道,投資于民,提升自主收入;又如蘇格蘭國家博物館:提高擴大公眾服務,收集與研究,國內地位,更好地合作。
任務概述反映博物館對所處環境與對其角色的理解,一個高效的任務概述反映了組織領導者對組織定位的戰略思考;戰略目標為博物館在幾年內希冀完成,并得以展現的計劃成就。
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對研討培訓的策劃非常嚴謹,在培訓前來函了解浙江省科技館各方面的信息資料,浙館提供了包括參加此次培訓的人數、他們在科技館中的工作背景和性質、可以參加培訓的時間;提供了包括科技館機構宗旨、員工數量、組織結構、運營管理、場館規劃、展品主題、臨展項目、地理位置等各種信息,以便對方全面了解情況,有的放矢,更好地制定培訓計劃并安排實施工作。
這次培訓的有關博物館及博物館學綜述介紹的主題中,談到博物館定義的變化。博物館是科技館的近親,它們的相似度是最高的;同時因為博物館發展的歷史悠久,定位與管理日趨成熟,因此很有必要對博物館進行研究與學習。
博物館的定義幾經修改,于2001年在巴塞多納定為:“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研究、教育、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證。”該定義還列舉了被視為博物館的組織。
2007年8月24日,國際博物館協會在維也納對博物館定義修改為: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1]
我們注意到2007年定義有三處比較重要的調整,其一是調整了博物館業務目的的表述順序,將“教育”調整到第一位;其二是將博物館工作對象的外延延伸到非物質遺產;其三是去除了沿用多年的對可視為博物館的列舉,只保留了對博物館組織目的、性質、功能和工作對象的原則表述。
這次培訓強調對科技博物館評估,使我們對科技博物館評估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觀眾研究最終報告——2008-2010年蘇格蘭科技中心評估報告》[2],就是一個典型的評估報告。其研究目的是收集觀眾在訪問蘇格蘭科技中心(包括賽拓斯菲爾科技中心,鄧迪科技中心,動態地球科技中心和格拉斯哥科技中心)期間的體驗和滿意度信息。該文由莫里斯·哈格里夫斯·麥金太爾咨詢公司對由四個科技中心主導的,以兩年的時間段,以6054個觀眾為樣本進行的一份觀眾調查結果而做出評估報告。
兩年的時間段,以6054個觀眾為樣本,多么浩大的工程,多么費錢的評估。做評估費錢,但是不做評估更費錢!為什么去評估?了解你的受眾和他們的需求,了解什么在起作用及其原因,幫助資助者和贊助商測量產出。
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科技館建有健全的年報制度。年報反映了科技館一年規范運營和科學管理的程度,展示了一年的工作情況和社會效益等方面的成績;政府與社會則通過審查年報對科技館資金使用進行監督,對科技館的工作情況進行評估。[3]
例如,日本的《平成21年度多摩六都科學館事業評價報告書<總結報告>》[4]就是該館一份2009年的年報。其年報制度有兩大特點,一是有第三方即事業評價委員會對科學館事業成果進行外部評估,二是評估報告會公開在科學館的網站主頁上。年報中無論是事業計劃目標,還是對于重點問題采取措施這兩大內容,都是先由館內自己評估,再由各委員作出詳細的定性評估,即評價委員會具有決定權。
科技館資深專家指出:這樣的年報與我們各館的年終總結絕不相同,不會是自行其是的主觀統計,也不是單純為了向上級主管有所交代,而是根據政府或行業組織機構制定的統一評價體系來填報的。
因此年報制度值得我們借鑒,一個全面真實的具備可檢性的年報是對一個科技館進行評估的基本依據,也應是科技館能否接受政府財政資助的依據。在博物館已經實行免費開放多年,科技館即將開始試行免費開放之機,充分顯示出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1]博物館的定義.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1068129/.
[2]Final Visitor Research Report 2008-10:Scottish Science Centre Evaluationwww.scotland.gov.uk/socialresearch.
[3]王恒,朱幼文.科技館的建設、運營與管理機制(續)[J].科技館,2001,1:15-18.
[4]多摩六都科學館事業評價委員會.http://www.tamarokuto.or.jp/modules/abou-tus/index.phpcontent_id=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