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英?葉志東?陳曉?高鳳?蔡云梅
【摘要】 目的 探討血壓節律變化對 2 型糖尿?。═2DM)患者下肢血管病變的影響。方法 選取本院收治的120例T2DM患者進行觀察, 其中伴下肢血管病變患者60例設為觀察組(LEAD組), 另60例非下肢血管病變的2型糖尿病患者設為對照組(非LEAD組), 兩組患者實施24 h無創性動態血壓監測, 對兩組患者的血壓節律變化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與非LEAD組比較, LEAD組患者24 hSBP、24 hPP、nSBP、nPP上升、夜間血壓下降率減少等血壓節律出現改變,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和P<0.01);非LEAD組患者杓型血壓占68.33% , LEAD組杓型血壓占36.67% ,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LEAD組患者起床晨峰血壓和起床前晨峰血壓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T2DM 患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晝夜血壓變化強度大于非下肢血管病變患者, 患者的夜間血壓、血壓晨峰均高于非下肢血管病變患者, 下肢血管病變的危險性增加。
【關鍵詞】 血壓節律(BPCV);糖尿病(T2DM);下肢血管病變(LEAD);踝肱指數(ABI);趾肱指數(TBI)
2型糖尿?。═2DM)患者周圍血管病變特別是下肢血管病變(LEAD)是糖尿病的一種嚴重的慢性并發癥, 容易造成糖尿病足、壞疽甚至截肢致殘, 對患者及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和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3~12月間收治的120例非高血壓型T2DM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頒布的糖尿病診斷標準, 采用ES-1000S PM多普勒超聲血流儀檢測雙下肢動脈, 計算雙側踝肱指數(ABI)、雙側趾肱指數(TBI), 若ABI<1.0 或ABI≥1.3, 和(或)TBI<0.7 則入選為下肢血管病變(LEAD)組;若1.0≤ABI<1.3, 和(或)TBI≥0.7則入選為非LEAD組。其中LEAD 組60 例為觀察組, 非LEAD 組60 例為對照組。
LEAD組患者中有33例為男性, 27例為女性, 最大年齡為68歲, 最小年齡為35歲, 平均年齡(53.73±4.83)歲, 最短病程為1年, 最長病程為18年, 平均病程10.1年;非LEAD組有35例為男性, 25例為女性, 最大年齡為72歲, 最小年齡為37歲, 平均年齡(53.63±5.83)歲, 最短病程為1.1年, 最長病程為20年, 平均病程11.9年。兩組患者均采用胰島素注射及其他降糖藥控制治療。兩組病例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兩組入選病例采用Welch Allyn ABPM6100動態血壓測定儀進行血壓節律觀測, 每例病例連續動態觀察24 h, 測定各時間段的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動脈壓、血壓勺型曲線圖等。設置測量時間1次/30 min, 觀察24 h, 將當日8:00 am~22:00 pm定為日間血壓, 當日22:00 pm~次日8:00 am定為夜間血壓, 由電腦自動分析數據。
動態血壓(ABP)分析指標: ①血壓均值, 包括:24 h平均收縮壓(24 h SBP)、24 h平均舒張壓(24 h DBP)、24 h平均脈壓差(24 hPP);日間平均收縮壓(dSBP)、日間平均舒張壓(dDBP)、日間平均脈壓差(dPP);夜間平均收縮壓(nSBP)、夜間平均舒張壓(nDBP)、夜間平均脈壓差(nPP);②夜間血壓下降率為(白天血壓均值-夜間血壓均值)/白天血壓均值×100%, 夜間血壓下降率10%~20%為杓型血壓;夜間血壓下降率<10% 或>20%為非杓型血壓。
1.3 統計學方法 將本次統計調查的實驗數據均錄入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計數資料以卡方檢驗, 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血壓節律變化對比 兩組24 hDBP、dSBP、dDBP、dPP、nDBP等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LEAD組24 hSBP、24 hPP、nSBP、nPP高于非LEAD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果顯示LEAD組患者夜間nSBP、nPP呈升高變化, 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晨峰的變化比較 LEAD組患者起床晨峰血壓和起床前晨峰血壓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患者在夜間的血壓水平升高, 到晨起之前一直升高到峰值, 在白天的時候血壓會逐漸的降低, 見表2。
2. 3 兩組患者血壓節律曲線的比較 兩組夜間血壓下降率的比較, LEAD組VS非LEAD組(136.67±12.16 VS 121.37± 10.73)mmHg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非LEAD組患者杓型血壓者41例, 占68.33% ;LEAD組杓型血壓者22例, 占36.67% ,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 討論
本研究通過對T2DM合并LEAD患者進行的動態血壓檢測發現, 合并LEAD組的患者各時段平均收縮壓顯著高于非LEAD組, 血壓節律改變明顯, 夜間血壓水平升高, 到晨起之前升高到峰值, 呈“非勺型”改變, 表明T2DM合并LEAD患者的血壓晝夜節律出現改變, 出現夜間收縮壓負荷增加, 血壓升高現象, 顯示這種節律的變化可能與T2DM的下肢血管病變發生有關, 這可能與糖尿病LEAD患者在收縮壓負荷增加的基礎上, 進一步加重血管內皮損傷, 使血壓更高, 而且T2DM 還導致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受損, 交感神經張力增高導致全天各時段均易出現較高水平的收縮壓相關[2]。通過研究發現, LEAD組患者起床晨峰血壓和起床前晨峰血壓明顯高于非LEAD組(P<0.05), 在夜間的血壓水平升高, 到晨起之前升高到峰值, 在白天的時候血壓會逐漸的降低, 且LEAD組患者的血壓變化節律比非LEAD組更明顯(P<0.05)。由此表明, 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晝夜血壓變化強度大于非下肢血管病變患者, 尤其是患者的夜間血壓、血壓晨峰均高于非下肢血管病變患者, 下肢血管病變的危險性增加。
血壓節律變化能夠客觀地反映患者24 h的血壓狀況, 正常人晝夜24 h的血壓節律變化特點為晝高夜低呈雙峰一谷長柄杓型, 而一般夜間血壓水平較日間血壓低10%左右。這種變化與自主神經對心血管系統的調節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 同時這種節律變化對機體活動, 保護心血管正常結構與功能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 動脈硬化程度與收縮壓和脈壓水平呈正相關[3]。本研究中LEAD組患者各時段平均舒張壓與非LEAD組相近, 而平均脈壓則顯著高于非LEAD組, 提示收縮壓增高是引起脈壓增大的主要因素, 而舒張壓不隨著收縮壓增高則提示動脈壁彈性減退及僵硬度的增加。本研究提示對T2DM患者無論是否存在基礎血壓升高都需要進行血壓節律的監測, 特別是對夜間血壓水平的監測和干預, 或許是有效減緩和控制外周血管病變的有效手段之一。
血管壁病變是各種血管事件發生的基礎, 高血壓、糖尿病在動脈硬化形成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而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壓后將加速動脈硬化的發生進展。因此, 有效的對T2DM患者的血壓節律進行監測、控制血壓, 減小脈壓差, 對緩解T2DM患者動脈硬化的進程及對降低外周血管病事件將起到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王明燁,蘭麗珍.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變的相關因素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2,10(33):243-244.
[2] 范學明,胡華青,陸琨.高血壓病合并 2 型糖尿病患者動態血壓與CAVI 及ABI 相關性研究.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 2012, 4(1):52-55.
[3] 逢增祥.高血壓病患者動脈硬化指數與血壓水平之間的關系. 中外醫療, 2009,32(10):33.
【摘要】 目的 探討血壓節律變化對 2 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變的影響。方法 選取本院收治的120例T2DM患者進行觀察, 其中伴下肢血管病變患者60例設為觀察組(LEAD組), 另60例非下肢血管病變的2型糖尿病患者設為對照組(非LEAD組), 兩組患者實施24 h無創性動態血壓監測, 對兩組患者的血壓節律變化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與非LEAD組比較, LEAD組患者24 hSBP、24 hPP、nSBP、nPP上升、夜間血壓下降率減少等血壓節律出現改變,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和P<0.01);非LEAD組患者杓型血壓占68.33% , LEAD組杓型血壓占36.67% ,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LEAD組患者起床晨峰血壓和起床前晨峰血壓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T2DM 患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晝夜血壓變化強度大于非下肢血管病變患者, 患者的夜間血壓、血壓晨峰均高于非下肢血管病變患者, 下肢血管病變的危險性增加。
【關鍵詞】 血壓節律(BPCV);糖尿?。═2DM);下肢血管病變(LEAD);踝肱指數(ABI);趾肱指數(TBI)
2型糖尿?。═2DM)患者周圍血管病變特別是下肢血管病變(LEAD)是糖尿病的一種嚴重的慢性并發癥, 容易造成糖尿病足、壞疽甚至截肢致殘, 對患者及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和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3~12月間收治的120例非高血壓型T2DM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頒布的糖尿病診斷標準, 采用ES-1000S PM多普勒超聲血流儀檢測雙下肢動脈, 計算雙側踝肱指數(ABI)、雙側趾肱指數(TBI), 若ABI<1.0 或ABI≥1.3, 和(或)TBI<0.7 則入選為下肢血管病變(LEAD)組;若1.0≤ABI<1.3, 和(或)TBI≥0.7則入選為非LEAD組。其中LEAD 組60 例為觀察組, 非LEAD 組60 例為對照組。
LEAD組患者中有33例為男性, 27例為女性, 最大年齡為68歲, 最小年齡為35歲, 平均年齡(53.73±4.83)歲, 最短病程為1年, 最長病程為18年, 平均病程10.1年;非LEAD組有35例為男性, 25例為女性, 最大年齡為72歲, 最小年齡為37歲, 平均年齡(53.63±5.83)歲, 最短病程為1.1年, 最長病程為20年, 平均病程11.9年。兩組患者均采用胰島素注射及其他降糖藥控制治療。兩組病例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兩組入選病例采用Welch Allyn ABPM6100動態血壓測定儀進行血壓節律觀測, 每例病例連續動態觀察24 h, 測定各時間段的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動脈壓、血壓勺型曲線圖等。設置測量時間1次/30 min, 觀察24 h, 將當日8:00 am~22:00 pm定為日間血壓, 當日22:00 pm~次日8:00 am定為夜間血壓, 由電腦自動分析數據。
動態血壓(ABP)分析指標: ①血壓均值, 包括:24 h平均收縮壓(24 h SBP)、24 h平均舒張壓(24 h DBP)、24 h平均脈壓差(24 hPP);日間平均收縮壓(dSBP)、日間平均舒張壓(dDBP)、日間平均脈壓差(dPP);夜間平均收縮壓(nSBP)、夜間平均舒張壓(nDBP)、夜間平均脈壓差(nPP);②夜間血壓下降率為(白天血壓均值-夜間血壓均值)/白天血壓均值×100%, 夜間血壓下降率10%~20%為杓型血壓;夜間血壓下降率<10% 或>20%為非杓型血壓。
1.3 統計學方法 將本次統計調查的實驗數據均錄入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計數資料以卡方檢驗, 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血壓節律變化對比 兩組24 hDBP、dSBP、dDBP、dPP、nDBP等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LEAD組24 hSBP、24 hPP、nSBP、nPP高于非LEAD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果顯示LEAD組患者夜間nSBP、nPP呈升高變化, 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晨峰的變化比較 LEAD組患者起床晨峰血壓和起床前晨峰血壓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患者在夜間的血壓水平升高, 到晨起之前一直升高到峰值, 在白天的時候血壓會逐漸的降低, 見表2。
2. 3 兩組患者血壓節律曲線的比較 兩組夜間血壓下降率的比較, LEAD組VS非LEAD組(136.67±12.16 VS 121.37± 10.73)mmHg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非LEAD組患者杓型血壓者41例, 占68.33% ;LEAD組杓型血壓者22例, 占36.67% ,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 討論
本研究通過對T2DM合并LEAD患者進行的動態血壓檢測發現, 合并LEAD組的患者各時段平均收縮壓顯著高于非LEAD組, 血壓節律改變明顯, 夜間血壓水平升高, 到晨起之前升高到峰值, 呈“非勺型”改變, 表明T2DM合并LEAD患者的血壓晝夜節律出現改變, 出現夜間收縮壓負荷增加, 血壓升高現象, 顯示這種節律的變化可能與T2DM的下肢血管病變發生有關, 這可能與糖尿病LEAD患者在收縮壓負荷增加的基礎上, 進一步加重血管內皮損傷, 使血壓更高, 而且T2DM 還導致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受損, 交感神經張力增高導致全天各時段均易出現較高水平的收縮壓相關[2]。通過研究發現, LEAD組患者起床晨峰血壓和起床前晨峰血壓明顯高于非LEAD組(P<0.05), 在夜間的血壓水平升高, 到晨起之前升高到峰值, 在白天的時候血壓會逐漸的降低, 且LEAD組患者的血壓變化節律比非LEAD組更明顯(P<0.05)。由此表明, 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晝夜血壓變化強度大于非下肢血管病變患者, 尤其是患者的夜間血壓、血壓晨峰均高于非下肢血管病變患者, 下肢血管病變的危險性增加。
血壓節律變化能夠客觀地反映患者24 h的血壓狀況, 正常人晝夜24 h的血壓節律變化特點為晝高夜低呈雙峰一谷長柄杓型, 而一般夜間血壓水平較日間血壓低10%左右。這種變化與自主神經對心血管系統的調節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 同時這種節律變化對機體活動, 保護心血管正常結構與功能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 動脈硬化程度與收縮壓和脈壓水平呈正相關[3]。本研究中LEAD組患者各時段平均舒張壓與非LEAD組相近, 而平均脈壓則顯著高于非LEAD組, 提示收縮壓增高是引起脈壓增大的主要因素, 而舒張壓不隨著收縮壓增高則提示動脈壁彈性減退及僵硬度的增加。本研究提示對T2DM患者無論是否存在基礎血壓升高都需要進行血壓節律的監測, 特別是對夜間血壓水平的監測和干預, 或許是有效減緩和控制外周血管病變的有效手段之一。
血管壁病變是各種血管事件發生的基礎, 高血壓、糖尿病在動脈硬化形成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而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壓后將加速動脈硬化的發生進展。因此, 有效的對T2DM患者的血壓節律進行監測、控制血壓, 減小脈壓差, 對緩解T2DM患者動脈硬化的進程及對降低外周血管病事件將起到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王明燁,蘭麗珍.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變的相關因素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2,10(33):243-244.
[2] 范學明,胡華青,陸琨.高血壓病合并 2 型糖尿病患者動態血壓與CAVI 及ABI 相關性研究.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 2012, 4(1):52-55.
[3] 逢增祥.高血壓病患者動脈硬化指數與血壓水平之間的關系. 中外醫療, 2009,32(10):33.
【摘要】 目的 探討血壓節律變化對 2 型糖尿?。═2DM)患者下肢血管病變的影響。方法 選取本院收治的120例T2DM患者進行觀察, 其中伴下肢血管病變患者60例設為觀察組(LEAD組), 另60例非下肢血管病變的2型糖尿病患者設為對照組(非LEAD組), 兩組患者實施24 h無創性動態血壓監測, 對兩組患者的血壓節律變化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與非LEAD組比較, LEAD組患者24 hSBP、24 hPP、nSBP、nPP上升、夜間血壓下降率減少等血壓節律出現改變,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和P<0.01);非LEAD組患者杓型血壓占68.33% , LEAD組杓型血壓占36.67% ,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LEAD組患者起床晨峰血壓和起床前晨峰血壓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T2DM 患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晝夜血壓變化強度大于非下肢血管病變患者, 患者的夜間血壓、血壓晨峰均高于非下肢血管病變患者, 下肢血管病變的危險性增加。
【關鍵詞】 血壓節律(BPCV);糖尿?。═2DM);下肢血管病變(LEAD);踝肱指數(ABI);趾肱指數(TBI)
2型糖尿?。═2DM)患者周圍血管病變特別是下肢血管病變(LEAD)是糖尿病的一種嚴重的慢性并發癥, 容易造成糖尿病足、壞疽甚至截肢致殘, 對患者及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和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3~12月間收治的120例非高血壓型T2DM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頒布的糖尿病診斷標準, 采用ES-1000S PM多普勒超聲血流儀檢測雙下肢動脈, 計算雙側踝肱指數(ABI)、雙側趾肱指數(TBI), 若ABI<1.0 或ABI≥1.3, 和(或)TBI<0.7 則入選為下肢血管病變(LEAD)組;若1.0≤ABI<1.3, 和(或)TBI≥0.7則入選為非LEAD組。其中LEAD 組60 例為觀察組, 非LEAD 組60 例為對照組。
LEAD組患者中有33例為男性, 27例為女性, 最大年齡為68歲, 最小年齡為35歲, 平均年齡(53.73±4.83)歲, 最短病程為1年, 最長病程為18年, 平均病程10.1年;非LEAD組有35例為男性, 25例為女性, 最大年齡為72歲, 最小年齡為37歲, 平均年齡(53.63±5.83)歲, 最短病程為1.1年, 最長病程為20年, 平均病程11.9年。兩組患者均采用胰島素注射及其他降糖藥控制治療。兩組病例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兩組入選病例采用Welch Allyn ABPM6100動態血壓測定儀進行血壓節律觀測, 每例病例連續動態觀察24 h, 測定各時間段的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動脈壓、血壓勺型曲線圖等。設置測量時間1次/30 min, 觀察24 h, 將當日8:00 am~22:00 pm定為日間血壓, 當日22:00 pm~次日8:00 am定為夜間血壓, 由電腦自動分析數據。
動態血壓(ABP)分析指標: ①血壓均值, 包括:24 h平均收縮壓(24 h SBP)、24 h平均舒張壓(24 h DBP)、24 h平均脈壓差(24 hPP);日間平均收縮壓(dSBP)、日間平均舒張壓(dDBP)、日間平均脈壓差(dPP);夜間平均收縮壓(nSBP)、夜間平均舒張壓(nDBP)、夜間平均脈壓差(nPP);②夜間血壓下降率為(白天血壓均值-夜間血壓均值)/白天血壓均值×100%, 夜間血壓下降率10%~20%為杓型血壓;夜間血壓下降率<10% 或>20%為非杓型血壓。
1.3 統計學方法 將本次統計調查的實驗數據均錄入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計數資料以卡方檢驗, 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血壓節律變化對比 兩組24 hDBP、dSBP、dDBP、dPP、nDBP等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LEAD組24 hSBP、24 hPP、nSBP、nPP高于非LEAD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果顯示LEAD組患者夜間nSBP、nPP呈升高變化, 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晨峰的變化比較 LEAD組患者起床晨峰血壓和起床前晨峰血壓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患者在夜間的血壓水平升高, 到晨起之前一直升高到峰值, 在白天的時候血壓會逐漸的降低, 見表2。
2. 3 兩組患者血壓節律曲線的比較 兩組夜間血壓下降率的比較, LEAD組VS非LEAD組(136.67±12.16 VS 121.37± 10.73)mmHg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非LEAD組患者杓型血壓者41例, 占68.33% ;LEAD組杓型血壓者22例, 占36.67% ,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 討論
本研究通過對T2DM合并LEAD患者進行的動態血壓檢測發現, 合并LEAD組的患者各時段平均收縮壓顯著高于非LEAD組, 血壓節律改變明顯, 夜間血壓水平升高, 到晨起之前升高到峰值, 呈“非勺型”改變, 表明T2DM合并LEAD患者的血壓晝夜節律出現改變, 出現夜間收縮壓負荷增加, 血壓升高現象, 顯示這種節律的變化可能與T2DM的下肢血管病變發生有關, 這可能與糖尿病LEAD患者在收縮壓負荷增加的基礎上, 進一步加重血管內皮損傷, 使血壓更高, 而且T2DM 還導致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受損, 交感神經張力增高導致全天各時段均易出現較高水平的收縮壓相關[2]。通過研究發現, LEAD組患者起床晨峰血壓和起床前晨峰血壓明顯高于非LEAD組(P<0.05), 在夜間的血壓水平升高, 到晨起之前升高到峰值, 在白天的時候血壓會逐漸的降低, 且LEAD組患者的血壓變化節律比非LEAD組更明顯(P<0.05)。由此表明, 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晝夜血壓變化強度大于非下肢血管病變患者, 尤其是患者的夜間血壓、血壓晨峰均高于非下肢血管病變患者, 下肢血管病變的危險性增加。
血壓節律變化能夠客觀地反映患者24 h的血壓狀況, 正常人晝夜24 h的血壓節律變化特點為晝高夜低呈雙峰一谷長柄杓型, 而一般夜間血壓水平較日間血壓低10%左右。這種變化與自主神經對心血管系統的調節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 同時這種節律變化對機體活動, 保護心血管正常結構與功能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 動脈硬化程度與收縮壓和脈壓水平呈正相關[3]。本研究中LEAD組患者各時段平均舒張壓與非LEAD組相近, 而平均脈壓則顯著高于非LEAD組, 提示收縮壓增高是引起脈壓增大的主要因素, 而舒張壓不隨著收縮壓增高則提示動脈壁彈性減退及僵硬度的增加。本研究提示對T2DM患者無論是否存在基礎血壓升高都需要進行血壓節律的監測, 特別是對夜間血壓水平的監測和干預, 或許是有效減緩和控制外周血管病變的有效手段之一。
血管壁病變是各種血管事件發生的基礎, 高血壓、糖尿病在動脈硬化形成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而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壓后將加速動脈硬化的發生進展。因此, 有效的對T2DM患者的血壓節律進行監測、控制血壓, 減小脈壓差, 對緩解T2DM患者動脈硬化的進程及對降低外周血管病事件將起到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王明燁,蘭麗珍.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變的相關因素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2,10(33):243-244.
[2] 范學明,胡華青,陸琨.高血壓病合并 2 型糖尿病患者動態血壓與CAVI 及ABI 相關性研究.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 2012, 4(1):52-55.
[3] 逢增祥.高血壓病患者動脈硬化指數與血壓水平之間的關系. 中外醫療, 2009,32(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