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文政 楊景娟
脊柱結核在我國臨床骨與關節疾病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其發病率以及致殘率都非常高, 給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都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要對脊柱結核疾病的治療方法進行探討和分析[1]。本文選取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本院接受脊柱結核治療的患者144例為研究對象, 對微創手術與傳統手術治療脊柱結核的臨床療效進行了探討以及分析, 進行了一定的比較,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本院接受脊柱結核治療的患者144例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83例, 女61例, 年齡在15~70歲之間, 平均年齡43.1歲, 患者有發熱,乏力等癥狀。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72例患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基本情況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開放手術進行治療, 觀察組患者實施微創手術治療, 治療的方法如下:先用CT掃描確定病灶對進針角度、深度以及切口位置進行確定, 在腰椎后行后外側入路并經Kambin三角到達椎間隙, 抽吸患者膿液,清除壞死的游離小死骨以及壞死組織手術中運用生理鹽水加異煙肼對病灶和膿腫沖洗, 并連接沖洗管和引流管, 術后采用局部化療。
1.3 評定標準 對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手術過程中出血量、臥床時間以及椎體骨性融合時間等基本情況進行詳細的統計和記錄, 以供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對數據庫的錄入及統計分析均通過SPSS16.0軟件實現。其組間構成比較用卡方檢驗, 組間療效比較用等級資料的秩和檢驗分析, 兩組均數比較用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用配對t進行相關檢驗, 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共72例患者, 患者手術時間、手術過程中出血量、椎體骨性融合時間分別為(1.1±0.3) h、(213.1±43.2) ml、(163.2±11.2) d;對照組共72例患者, 患者手術時間、手術過程中出血量、椎體骨性融合時間分別為(3.1±0.5) h、(54.2±8.5) ml、(254.3±20.2) d, 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骨與關節結核疾病是最常見的肺外結核, 其中脊柱結核約占50%以上, 嚴重的危害著人類的健康, 且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2]。在對脊柱結核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常見的方法是開放手術治療, 但是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提升, 這一治療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3]。
微創手術是醫學發展的產物, 這一治療方法與傳統的開放手術相比, 對脊柱結核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具有顯著的優勢[4]。微創手術與傳統手術相比核心優勢是提高了病灶局部用藥的濃度, 除了可以持續給予藥物治療之外, 還可以避免局部化療藥物經靜脈的循環對患者造成的傷害, 降低了不良反應的發生率[5]。
在本次實驗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手術過程中出血量、椎體骨性融合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 在對脊柱結核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 微創手術與傳統開放手術相比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1] 黃志剛,王耀,詹子睿 .CT引導下經皮穿刺置管微創治療脊柱結核.中國當代醫藥期刊, 2010,12(24):45-46.
[2] 詹子睿,張西峰.CT導引經皮介入置管灌洗、局部持續化療治療脊柱結核的研究.吉林醫學期刊, 2010,29(18):2807-2808.
[3] 崔辰.微創手術與傳統開放手術在治療脊柱結核中的臨床效果比對.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期刊, 2012,14(25):223-224.
[4] 章玉國,蘇波,馬雙,等.椎間盤鏡微創手術與傳統開放手術治療腰椎間盤出癥的臨床療效分析.醫藥前沿期刊, 2011,01(23):1322-1323.
[5] 吳嬌臻,李若,單霞霞.微創手術治療胸腰椎骨折和骨盆環損傷的護理量化研究.中醫正骨期刊, 2012,24(0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