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瑋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及治療分析
李 瑋
目的 探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及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11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對癥治療,分析其治療效果。結果 經治療,顯效41.1%,有效44.6%,死亡14.3%,總有效率85.7%。結論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多種臨床表現,癥狀嚴重,死亡率高,應提高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知識認知程度,分析臨床資料,予以積極檢查、診斷、治療,增加其生存率。
心肌梗死;不典型;急性;特點;治療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臨床中存在極高死亡率,因為臨床檢測結果與很多疾病存在較高相似性,所以治療時極易出現誤診現象。臨床表現癥狀中,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較為快速發作現象,若未予以及時治療極易引發死亡情況,第一次治療后24 h需對患者予以密切關注,觀察患者機體各類指標情況,防止再次發作。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發生群體主要在老年患者中,因為患者機體功能逐漸降低,檢查時有可能出現多種疾病,導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無法得到較為有效確診,極易出現誤診情況。本文選取11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析其臨床資料,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11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64例,女48例;年齡50~80歲,平均年齡為(66.2±3.4)歲。入院時患者均予以心電圖動態檢查及心肌酶學檢查并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無典型性胸痛癥狀,心律失常患者36例,心力衰竭癥狀者34例,心源性休克者30例,腎功能衰竭者12例。患者具有胸悶、嘔吐、突發暈厥等癥狀。患者基礎性病變主要為:并發Ⅱ型糖尿病患者10例,高血壓患者32例,腦梗死患者12例,肺心疾病8例,高脂血癥患者4例。4例患者誤診成消化道潰瘍,誤診為胃炎者4例,誤診作支氣管哮喘者13例,急性膽囊炎患者7例,牙周炎患者4例,誤診率達到30.4%。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實施心電監護、吸氧、低分子肝素鈣抗凝、血壓測量、予以氯吡格雷防止血小板聚集,止痛,給以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鈣調脂等進行治療。患有高血壓及高血糖者則需對癥治療;并發心源性休克癥狀、心力衰竭癥狀、心律失常患者予以對相治療;患者病情未診斷時,檢測患者心肌酶改變,心電圖情況,實施積極對癥療法,病情確診后按照對應措施予以治療。可以承受靜脈溶栓法患者予以尿激酶靜脈溶栓,發生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時則予以臨時起搏器進行治療。患者在治療時間安排上則按照患者實際病情確定,均予以經皮冠狀動脈腔內血管成形術(PTCA)進行治療。
1.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患者勞累是不會導致心絞痛癥狀,發作次數降低≥80%,心電圖ST-T恢復至正常范圍;有效:患者發作次數降低50%~80%,靜息情況下ST段降低治療后恢復>1.5 mm,T波直立狀態;無效: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降低<50%,心電圖未得到改善或直接死亡。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在本文選取的112例患者中顯效者46例(41.1%),有效者50例(44.6%),死亡人數16例(14.3%),總有效率85.7%。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對于心血管疾病來講不無較高比例,但臨床檢查時,此類疾病存在較為困難診斷。患者產生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時往往具有較高年齡,人體自身機能出現老化現象,而且患者往往出現其他類型并發癥及其他病變病。大部分患者往往都存在其他疾病,例如上消化道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及呼吸道疾病等,此類病變在常規檢查時其臨床癥狀與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存在較高相似性,例如惡心、嘔吐、呼吸困難等癥狀,臨床檢查時一出現誤診情況[1]。
心肌梗死大部分因冠狀動脈出現閉塞而產生的,有的心肌由于血流中斷出現極為嚴重持續性缺血現象或直接壞死情況。并無典型性癥狀急性心肌梗死癥狀在臨床中也較為多見,而且其發生幾率因年齡增長而有上升趨勢。尤其在并發糖尿病、腦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年齡超過80歲時。有研究發現,超過60歲老年心肌梗死中出現再梗現象達到59.4%,此情況在臨床中往往極少報告被診斷出再梗現象。分析其原因,老年患者痛覺交感神經纖維出現退行性變存在一定關系,老年患者多次心肌梗死使得病灶區神經末梢遭受破壞或并發其他內科病變,例如糖尿病會使得神經系統出現病變無法使痛覺順利傳入,增加痛閾,在心梗發作時無法較顯著感知到疼痛。而且面積小時,心肌梗死能夠釋放出致痛物質量低,無法產生疼痛感,此也是導致心肌梗死無典型性發作因素。心肌長期供血不足導致代償性側支循環出現,神經長期缺血使得疼痛敏感度減少。老年患者存在多種并發疾病,即便急性心梗出現疼痛感,也極易受到其他疾病所產生疼痛感掩蓋[2]。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身存在的癥狀及體征特點均無明顯典型性,若臨床醫生在檢查過程中并未存在足夠重視及認知感,極易產生漏診誤診現象。醫務人員在檢查是對患者出現懷疑時,需及時實施心電圖檢查,由此能夠有效防止發生誤診情況。在檢查過程中,臨床醫師需對此疾病首發癥狀與有關變異癥狀,存在較高認識度及了解度。若患者產生胸悶、無力、氣短、消化道病癥、原因不明暈厥、心力衰竭、血壓降低等疑似患者需及時予以心電檢查及心肌酶學動態性檢查,發展鑒別診斷時出現片面性及局限性。按照患者心電圖改變情況及血清心肌酶檢測結果,且與患者具體病史相結合,通常情況下能夠得到準確診斷結果,尤其在檢查過程中不可按照1次心電圖結果,做出急性心肌梗死判定結果[3]。
總之,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檢查過程中,積極預防顯得極為重要,明確此疾病臨床特點,避免發生漏診誤診情況,在診斷后及時予以對應治療,可以有效提高治愈幾率。
[1] 劉東輝.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28例臨床處理分析.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4):469.
[2] 嚴愛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診治分析.中國實用醫藥, 2010,11(3):132.
[3] 梅秀娟.26例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和治療.中國保健營養,2013,13(4):1791.
457000 濮陽,中原石油勘探局第四社區管理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