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懷華 蔣 毅 張新東
食管癌合并食管潴留性囊腫1例
葉懷華 蔣 毅 張新東
患者女,58歲。因“嗆逆4月,吞咽不暢1月余”于2006年11月27日入院。PE:T 37℃,P 80次/min,R 20次/min,BP 150/70 mmHg,心肺(-)。胃鏡示:距門齒24~27 cm見菜花樣隆起,表面糜爛,質硬,侵及管腔1/3周徑。食管鋇透點片:食管中段鋇劑通過緩慢,管腔狹窄,管壁僵硬,擴張度差,黏膜中斷、破壞,受侵范圍約4.0 cm。于2006年11月30日在全麻下行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術。術中見腫瘤位于食管中段奇靜脈弓水平,約4 cm×3 cm×2 cm大小,外侵奇靜脈;食管下段有一直徑約1.0 cm橢圓形囊性腫物,切開見腫物位于黏膜下,邊界清楚,囊內含有半透明液體。術后病理(20066295)示:食管潰瘍型腺鱗癌;食管(下段)潴留囊腫(病理示:平滑肌組織構成囊壁樣結構,內襯單層柱狀上皮)。
食管癌合并食管潴留性囊腫是罕見病例,食管囊腫是很少見的良性食管腫瘤,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1],而腺體潴留囊腫(炎性囊腫)為后天性囊腫,是由于食管慢性炎癥,致使腺體導管狹窄,分泌物潴留而形成囊腫。多發生于男性,發病年齡較大,常無癥狀,臨床不易發現[2],多在尸解時意外發現或在食管手術中發現[3]。囊腫可以單發或多發,一般直徑在1.0~1.5 cm之間,少有2.0~3.0 cm者。可發生在食管的任何部位,但以食管下段居多。食管鋇劑X線檢查表現為多個圓形充盈缺損,表面光滑,局部食管黏膜皺襞消失展平,一般食管擴張機能良好,蠕動正常。食管鏡檢查其表現為突出于食管腔管壁內的腫塊,表面黏膜光整,皺襞消失。CT作為一種普通、無創的檢查,在區別食管囊腫與其他疾病方面有其獨特的優點,因囊腫的CT值和水的密度基本一致,依此可以區別腫物是囊性或實質性或脂肪性或血管性[4];再結合上消化道氣鋇造影可提高術前確診率,其臨床意義明顯優越于內鏡加上消化道氣鋇造影[5]。而超聲內鏡檢查(EUS)能清楚地顯示消化道管壁各層,準確判斷腫瘤浸潤層次,用于指導黏膜下腫瘤的診斷,對一些組織或腫瘤如囊腫等所在層次及回聲具有一定特點,而食管囊腫多位于黏膜下層,邊界清楚、邊緣平滑、內部為無回聲區,可據此做出正確的診斷[6]。食管囊腫不但有發生潰瘍穿孔的可能性,也有惡變的報道,手術是最好的治療方法[2],根據腫瘤部位選擇手術途徑,從食管壁上分離囊腫并不損傷黏膜,很少需要切除食管[7]。如食管癌合并食管潴留性囊腫,則需行食管癌根治、食管切除術。
[1] 孫超,袁東朋,張帥,等.先天性食管囊腫的診治分析.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19):3151-3152.
[2] 王福順,王曉玲,王其彰,等.食管囊腫9例報告.河北醫科大學學報,1998(19):177-178.
[3] 邵令方,王其彰.新編食管外科學.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509-510.
[4] 張勤.8例先天性食管囊腫的診治體會.江蘇醫藥雜志,2003(7): 551.
[5] 雷軍強,高明太,王文輝,等.食管囊腫.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02,18(6):611.
[6] 楊愛明,陸星華,魯重美,等.超聲內鏡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診斷中的應用.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0,17(3):163~165.
[7] 蘇學利.幾種食管良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河北醫藥,2006, 28(4):324-325.
277525 山東省滕州市柴胡店鎮醫院(葉懷華); 山東省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胸心外科(蔣毅);病理科(張新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