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興偉 ZHAO Xing-wei;姚順忠 YAO Shun-zhong;王云 WANG Yun
(①西南林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昆明650224;②西雙版納華坤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昆明666100)
地域性的建筑具有民族文化象征性,百家齊放的文化大繁榮是中華文明得以傳承發揚的重要因素。傳統的傣家竹樓以其自然舒適的形象展示著傣族人民的樸實追求和營造智慧,每年慕名而至的國內外游客絡繹不絕。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西雙版納傣族民居的傳統形式遭受了巨大的沖擊,大多已經趨于漢化,與當地自然環境和文化氛圍格格不入。現在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運用現代新型材料與施工技術的基礎上,探索一條適合傣族民居發展的新型道路,使現代建筑完美地融入在返璞歸真的自然環境中,滿足人們對于傳統文化回歸的心理訴求。
西雙版納傣族地區全年氣溫高雨水多,屬熱帶地區的雨林氣候,它以壯麗的自然景現和獨特的少數民族風情而舉世聞名。不同的自然資源狀態、文化宗教習俗深刻地影響到民眾對環境的營造,會形成不同的建筑形態特征[1]。傣族是文化特色鮮明的一個少數民族,其傳統建筑形式將民族特色與大自然完美交融,在西雙版納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西雙版納傣族古老的民居形式——竹樓,發展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2],被譽為雨林民族文化的結晶。西雙版納地區山竹如海,傣族人民為適應當地炎熱潮濕的氣候和多蚊蟲的自然環境,利用當地豐富的竹子資源做建房的主要材料,除了用茅草覆頂,其余的房屋承重及維護部分都是利用竹子做成。于是,人們形象地把傣族民居稱為“竹樓”。傳統的傣族竹樓共兩層,一樓一底,離地高,涼爽避濕,底室一般不筑墻設壁,四無遮攔,俗稱“干欄”。而傣族民居的歇山式屋頂也極具特色,不僅交錯組合的屋面大,加上坡度陡,利于雨水的及時排散,而且重檐的設計可以很好地遮陽防雨。傣族干欄常依山而居,臨水而立,它是傣族人民千百年將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的智慧結晶,清凈的民居環境與優雅的建筑藝術無不詮釋著傣族源遠深厚的文化底蘊。
由于材料加工處理技術的落后,傳統傣家竹樓的耐久性低于傣家木樓,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木樓已經逐漸取代竹樓而成為傣族傳統民居的主要類型[3]。這一時期的傣族民居,只是更換了所用的建筑材料,整體形式仍然是傳統的功能,因而一直繼承著“竹樓”這個稱號。傳統民居利用當地竹、木等樸素材料,房屋從建造、使用到維護直至拆除均不會對周邊環境產生影響或負擔。歷經漫長歲月的歷史文化積淀,傣族傳統民居已成為西雙版納地域文化風情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直到80年代末,西雙版納大規模的橡膠種植破壞了當地的森林資源。為了擺脫對就地取材的天然建筑材料的制約,傣族群眾開始不斷地進行新民居的探索和建設實踐。
進入90年代后,隨著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的不斷交流和發展,加之現代材料的不斷變更與創新,西雙版納地區逐漸漢化,傣族民居慢慢出現了磚混結構的建筑。進入21世紀之后,由于城鎮化的推進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傣族民居的文化生態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住宅建筑體系大變革影響著人們的觀念,傣族民居建設也開始嘗試著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等現代結構形式。由于新民居的建設被附著了諸多現代元素,雖然改善了村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卻使得原汁原味的古建筑變得滿目瘡痍,村寨的獨特傳統風貌逐漸消亡,傣族的一些民間習俗也正加速消逝,不禁令人惋嘆。
近年來有人對整體預應力裝配式(IMS)結構的傣族民居進行過探索研究。柱和樓板是IMS體系的兩種基本構件,其基本原理是用后張拉法將樓板和柱連接起來,在板和柱之間形成預應力摩擦節點,樓板的垂直荷載靠四角摩擦力傳給柱子;這種IMS體系具有便于工廠化生產,抗震性能良好,建筑空間分割較靈活等優點[4]。這種結構形式除了保持了傳統竹樓屋頂歇山式的風格特點,其他的部分如墻體、地面和屋頂等均采用的是現代建筑材料,同樣地使傣族民居變異漢化,失去了傣族傳統建筑的韻味。
喪失現代化將意味著民族的貧困,喪失傳統文化將意味著民族的消亡[5]。傣家傳統民居不僅是傣族的文化記憶和文化標志,同時也是全人類彌足珍貴的文化財富,因而應該高度重視對它的有效保護。現在全州施行封山育林,繼續大量砍伐森林修建木樓的傳統做法已經行不通了[6]。如何在現代發展與傳統文化之間尋找一個契合點,是今后我們努力研究的一個方向。這不僅關系到西雙版納傣族地區的對外形象,而且有利于當地旅游業的轉型升級,進而能夠不斷增強當地的經濟發展和文化軟實力。
在以上所述的種種制約因素和諸多探索研究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一種新型的傣族民居形式——鋼-木塑復合結構建筑。鋼-木塑結構建筑針對鋼和木塑材料性能的差異,采用不同的結構形式,疊加或連接在一起形成承載體系,鋼與木塑共同作用,在自然力作用下產生抵抗機構的空間實體,組合成為新的結構體系[7]。可以選取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編的《西雙版納傣族民居方案精選》的某一個具體戶型的結構平面圖(如圖1),進行裝配式鋼-木塑結構設計研究。

圖1 《西雙版納傣族民居方案精選》的結構平面圖
在設計研究中沿用歇山式的傣族特色屋頂,運用新型木塑材料,同時與現代裝配式的施工技術相結合,不僅節省施工場地,建造速度快,環境污染小,結構抗震性能好,而且保持了傣族傳統民居的干欄式建筑形式與樸素的木質外觀。鋼-木塑結構研究中所采用的木塑材料與傳統木材不同,它是利用西雙版納特有的橡膠木鋸末和橡膠籽殼資源,經改性預處理后與回收塑料復合而成的一種新型環保高分子材料。由于橡膠木鋸末中含有2%左右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天然橡膠,使得這種木塑不僅具有普通木塑材料的優點,還有更高的穩定性、舒適性和剛性承載力。木塑復合材料可調整性強,通過加入不同的助劑,熱塑性樹脂可以發生聚合、發泡、固純、改性等變化,從而改變木塑材料的密度、強度、抗老化、防靜電、阻燃等性能[8]。木塑材料具有高環保性和高防火性,并且節能性好,又能夠防潮防蛀。
根據傣族傳統的民居形式,利用鋼結構自重輕、強度大、工業化水平高等優勢,選用方鋼、方管、H型鋼等材料,工廠里定制后現場吊裝,像搭積木一樣修房子,這種建筑建造速度快,受氣候條件制約小,節約勞動力。鋼結構的骨架形成后,外包木塑材料,包括裝修的吊頂、門窗、欄桿、樓梯等均用木塑材料,鋼-木塑結構在充分利用鋼材諸多優勢的同時,保留西雙版納傣族地區傳統木構的歷史文化傳統,以木質建筑的外觀給人們帶來一種文化上的歸屬感。將這種新型結構形式運用在傣族民居建設中,順應綠色建筑的倡導和可持續發展的國策。采用西雙版納的廉價資源經過加工而成的新型木塑材料,研究并推廣建設傣族新民居,不僅可以開辟工業利用農業廢棄物的新途徑,而且有利于增加當地經濟收入,在注重節能與環境保護的同時,又不失傣族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
我們可以看到,在西雙版納勐阿鎮的曼邁村已經率先建造了幾座示范性的鋼-木塑結構的傣族新民居(如圖2),希望通過本文的初步探討,推動鋼-木塑結構傣族新民居的推廣建設進程,在改善傣族居民居住條件的同時,保持地方傳統文化特色,真正實現生態化可持續發展。進而可以為西雙版納傣族地區的文化傳承,為當地的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一定的貢獻。

圖2 裝配式鋼-木塑結構傣族民居的效果圖
[1]王曉斌.少數民族村寨建筑形態與營建工藝特色的探析[J].華中建筑,2013.01.
[2]田雪紅.傣家民居:快綠怡紅隱竹樓[J].國土資源,2007(04).
[3]高蕓.中國云南的傣族民居[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81.
[4]胡海洪.西雙版納傣族傳統民居更新設計淺析[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4(2).
[5]趙世林.云南少教民族文化傳承論綱[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6]朱良文.走實驗之路探竹樓更新[J].新建筑,2000(2):12-15.
[7]耿志瑩.現代鋼木建筑的創新性表現——基于結構構思的建筑設計[C].2006.
[8]林銘,謝擁群,饒久平.木塑復合材料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林業機械與木工設備,2004,3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