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健文HE Jian-wen
(廣東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廣州510033)
近年,研發強度問題受到國內經濟學界的高度重視。我國《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20年國內研發強度達到2.5%以上的目標[1]。許多實證研究也表明,研發強度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所謂研發強度,是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2]。
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的關鍵期,如何改善科技與經濟的兩張皮現象、研發強度能否保持增長、研發強度增速是否回落等問題都備受關注。鑒于此,本文選取國際上五個研發強度已經或曾經達到2%的發達國家作為參照對象,對它們研發強度的歷史態勢進行特征分析,并根據國內2006-2013年的研發強度情況對其增長態勢進行預測判斷,以期獲得一些啟示。

圖1 五個發達國家與中國的研發強度對比(1994-2011年)
本文選取國際上五個研發強度已經或曾經達到2%的國家[3][4],對它們的研發強度趨勢進行分析。這五個國家分別是加拿大、英國、荷蘭、比利時以及新加坡(見圖1)。這五個國家分別來自北美洲、歐洲和亞洲,都屬于發達國家行列。
由圖1可見:①加拿大的研發強度在2001年達到了2%,在之后的10年里一直在2%上下徘徊,沒有提高至2.1%以上的水平。②英國的研發強度在1994年達到了2%,但在隨后的17年里就下降至1.8%左右的水平,沒有重回至2%。③荷蘭的研發強度在1995-1999年間維持在接近2%的水平,在1997年最接近2%,但在2000年后就回落至1.8%左右。④比利時的研發強度在2001年達到2%,隨后有所下降,在2009年重回2%,隨后維持在2.1%以下。⑤新加坡的研發強度在2001年達到2%以上,并在2008年超過2.5%,但隨后回落至2.2%的水平。
通過比較這些發達國家的情況,不難發現,它們大多在上世紀末就已經實現研發強度達到2%的目標,但在隨后10年的發展中,研發強度增長比較乏力,增速平緩的特點比較明顯,研發強度在2%上下徘徊。甚至出現研發強度回落至2%以下水平的情況。
2.1 與五國的比較 與上述五個國家相比,我國處于這一時期的研發強度增速較快。從1994到2012年,我國的研發強度不斷提高,2013年,我國的研發強度達到2.09%,較2000年翻了一番,預計2014年將達到2.1%。這主要是由于我國積極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研發經費長期處于快速增長,占全球份額由2000年的1.7%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11.7%,高于上述五個國家。但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在研發強度達到2%之后,可能會步這些發達國家的后塵,出現研發強度增長后勁不足的狀況。研發強度的慢增長階段,可能也出現在中國。
2.2 基于歷史數據的預測 2013年,我國的研發強度為2.09%,與2006年相比提高0.7個百分點,在《規劃綱要》實施的7年里,以平均每年0.10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按照這個速度,中國將提前在2018年實現研發強度達2.5%的《規劃綱要》目標。與此同時,由于近年國內GDP增速不斷創出歷史新低(2011年為9.3%,2012年為7.7%,2013年為7.7%),而研發經費投入增速也有所下降(2011年為23%,2012年為18.5%,2013年為15.6%),但研發經費增速目前仍維持在GDP增速的兩倍以上,故據此預計,我國能夠保持目前較快的研發強度增速,在研發強度達到2%以后,或將不會馬上進入慢增長階段,而是有望提前實現《規劃綱要》的目標。
研發強度是一個國家具備較高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加大研發強度對推進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增強整體科技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已經明確規劃了我國到2020年研發強度提高到2.5%以上的目標。一些國外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2%是增速從快轉慢的拐點,要實現從2%到2.5%,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經歷一段較長的發展期。而從國內情況來看:
①我國GDP總量大,這一方面為開展研發活動提供更多的產業空間,另一方面也使研發強度相對偏低;②近年GDP增速一再創歷史新低,反映我國處于產業轉型期,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研發活動緊密相關,其研發投入總量較大,但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顯現其創新產出成效[5][6];③國內研發經費投入的增速明顯強于GDP增速,意味著研發強度的持續提升具有較強的底氣,過去幾年國內研發強度的較快增速也預示著這一點。
因此,要跳出國際上研發強度達2%后增長乏力的困境,必須堅持走創新驅動發展的路子,鼓勵企業和社會其他主體在研發投入方面的積極性,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導性投入穩步增長、企業主體性投入持續增長、社會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長的社會研發投入體系,實現從制造型GDP到創新型GDP的轉變。這樣,我國的研發強度在突破2%之后或仍將保持較快增速,有望在2018年達到2.5%。
[1]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R].2005,12,31.
[2]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弗拉斯卡蒂手冊:研究與試驗發展調查實施標準(第6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3,1.
[3]陳實,章文娟.中國R&D投入強度國際比較與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3,31(7):1022-1031.
[4]國家統計局.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3[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5]陳俊芳,薛丹.基于知識創新的我國R&D產出滯后性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3-5.
[6]謝凌云,黃章樹.福建省先進制造業科技投入產出的時滯性分析[J].科技和產業,2013(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