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態度:
“我希望我的兒子,從小就是以自己的名字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而不只是‘潘石屹的兒子。我是我,他們是他們,我的光榮只屬于我自己,他們的人生要靠他們自己創造。”
1998年,潘石屹的大兒子潘讓在香港出生,潘石屹親自為孩子剪斷臍帶,那種場面讓潘石屹真切地感受到“父親”二字的分量。就在潘石屹規劃如何當好一個爸爸時,第二個孩子潘少也來到了他的身邊。
從孩子出生的那天起,潘石屹就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他眼里,“早教成就寶寶優質未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都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表現。潘石屹曾在動物園親眼看見,一個父親抱著自己三四歲的兒子看著一群老虎正在撲食活雞。那位父親對兒子說:“看看,雞沒用,只能被吃掉,你將來是要做老虎還是做雞?”這一場景讓潘石屹深深感受到恐怖,“如果這個世界是這么殘酷,那么我們何苦要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我寧可我的兒子將來不成功也不富有,我也不希望他活得這么累。”
潘石屹與孩子在家里有一個“父與子工作室”。他們在屋子里放了鋸、電刨、電磨等工具,閑暇時一起做一個凳子或者鳥巢,這是父子三人最快樂的時間。潘石屹很多做事的方法、程序和經驗,在這一過程中很自然地影響到孩子,避免了義正言辭地教育孩子該如何做事。此外,潘石屹父子還有一個“父子讀書會”,各自讀自己喜歡的書,遇到有趣、感人的東西,拿出來和大家分享。通過讀書會,不僅提高了孩子們的閱讀和學習能力,也改變了潘石屹自己:“我以前寫個紙條都結結巴巴的,通過和孩子們一起學習、閱讀,學會了寫文章,還寫了書。我相信兒子們的收獲一定也不小。”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潘石屹就為他們在銀行各自開了一個零花錢的戶頭,孩子將錢攢下來全部存進了銀行。在一次慈善活動上,當時兩個還不到十歲的孩子分別拿出兩千多元捐獻出來。通過公益慈善活動,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是潘石屹的目的。
在教育子女的路上并不都是一帆風順,潘石屹也犯過很多錯誤,有時候他會和年輕人開玩笑:“如果你們沒有準備好,我勸你們先不要急于生養一個孩子。要知道,生養一個孩子比帶領一個團隊還要困難。”當被問及如何理解“父親”二字時,潘石屹說:“我是可以用一些標準的答案來回答的,但是,我不想那樣說,沒什么意思。其實,因為忙于工作,我覺得自己和孩子們的溝通太少了。比如孩子如今說的那些很時尚的話——酷斃了、帥呆了,我都會覺得很新奇,甚至有的還聽不懂,這種交流的障礙,提示我應抽出更多的時間去陪他們。父子之間,交流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