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全球的經濟地位日益提高。然而在新一輪的區域自由貿易談判中,中國在亞太地區卻遭遇貿易瓶頸,屢屢受挫。在此背景下,中國從全局出發把建立上海自貿區作為二次“入世”的突破口。上海自貿區的建立有助于中國參與到全球新一輪貿易規則的制定中,獲取更多主動權;有助于將上海打造成亞太供應鏈核心樞紐;有助于促進中國經濟進一步升級。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可解決中國在亞太地區遭遇的貿易瓶頸,優化貿易格局,為中國開放型經濟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上海自貿區;亞太地區;貿易格局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4)05-0034-03
[作者簡介]張孝靜(1989-),女,漢族,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方向:國際商務。
2013年8月22日國務院正式批準在上海建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它順應了全球貿易發展的新要求,是一項積極主動的貿易戰略舉措,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對當前中國在亞太地區的貿易格局調整優化有著重大意義。
一、中國對亞太主要國家貿易現狀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對外貿易額不斷擴大。2013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4.16萬億美元,其中進口1.95萬億美元,出口2.21萬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7.6%、7.3%、7.9%,躍居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服務貿易額5397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三位,其中進口3291億美元,出口2106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14.7%、17.5%、10.6%。
2013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穩中有進,取得了可喜成績。然而,中國對亞太地區貿易狀況并不樂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日貿易額持續下降。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11年中日貿易額為3428.9億美元,同比下降7.4%。2012年為3294.5億美元,同比下降了3.9%,其中,我國自日進口同比下降8.6%,對日出口小幅增長了2.3%。2013年中日貿易額3125.5億美元,同比下降5.1%,其中,進口下降8.7%,出口下降0.9%,日本降為中國第五大貿易國。
2.中美、中韓雙邊貿易增長率也呈下降趨勢。通過對2004—2013年中美、中韓雙邊貿易數據分析,可以得出:(1)中美雙邊貿易增長率呈逐年下降趨勢。2004—2009年,中美雙邊貿易增長率呈持續下降趨勢,尤其在2009年出現負增長,歸因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深遠影響;2009—2010年中美雙邊貿易增長率出現大幅度回升,但是這種趨勢并沒有延續下去;2010—2013年中美雙邊貿易增長率再次出現下降趨勢。(2)中韓雙邊貿易額增長率也呈下降趨勢。雖然根據韓國產業研究院和貿易協會數據顯示,2013年韓國取代日本成為中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國,但是中韓雙邊貿易增長率也呈現下降的趨勢,從2004年的42.4%下降到2009年的-16.0%,降幅驚人;2009—2010年貿易增長率雖然出現快速上升,但只是曇花一現;2010—2012年中韓雙邊貿易增長率再次呈下降趨勢;2012—2013年,中韓雙邊貿易增長率出現小幅度上漲,但是今后增長率能否持續上升仍未知(具體見表1)。
表1 2004—2013年中國對美國、韓國貿易額
單位:億美元
3.與東盟國家貿易摩擦不斷增多。截至2013年,共有19個國家(地區)對我國發起89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涉案金額達36.19億美元,中國成為連續18年遭遇反傾銷調查和連續8年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依舊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國。其中,來自東盟國家的案件占一定比例。2013年,東盟正式超越韓國,成為我國第一大鋼材出口市場。伴隨而來的是東盟變為對我國鋼材產品進行貿易救濟調查的主要發起國。2013年針對我國鋼材產品發起的9宗貿易救濟調查中,有4宗是由東盟的泰國、印尼和馬來西亞發起的。
二、中國在亞太地區遭遇貿易困難的原因
(一)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發展的一大利器
2009年美國加入TPP,企圖借助TPP實現經濟高速發展,重新控制亞太地區,遏制中國發展。美國通過主導TPP協定,為其產品在亞太地區出口提供有利條件。中國在亞太地區具有重要地位,美國擔心亞太地區各國對中國依賴過多,企圖通過TPP協定達到制衡中國的目的。隨后美國積極開展活動,通過推動TPP新規則的制定,拉攏亞太地區一系列國家跟隨美國加入到TPP的行列中。但是,美國并沒有邀請中國加入TPP 。美國作為世界超級大國,其舉動會對世界各國經濟貿易產生深遠影響,同樣中國的經濟貿易格局也會受到美國的影響。
(二)與日本的政治經濟矛盾影響了兩國貿易共同發展
1.中日兩國之間政治關系的緊張導致經貿關系惡化。近年來,中日兩國在釣魚島問題、東海大陸架能源開發問題、日本肆意篡改教科書問題以及日本參拜靖國神社等問題上矛盾不斷激化,嚴重影響了中日雙方正常的經貿往來。
2.來自經濟方面的壓力。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日本經濟持續走低,行業增長出現疲軟,競爭力持續下降,喪失了在農產品、紡織品和服裝等領域的優勢,國際影響力大不如前,迫于壓力依靠貿易保護主義來保護國內產業。與此同時,中國的深化改革和新一輪的開放政策使得中國企業在技術、資源、資金、勞動力等方面優勢顯著增強,國際競爭實力明顯提高,使日本感到不安。
(三)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合作受到南海問題的影響
1.以菲律賓為首的東盟國家不斷制造南海緊張態勢。中國希望在南海問題上各國可以擱置爭端,實現共同開發。然而,菲律賓、越南等國家卻不斷將南海問題復雜化、國際化。
2.東盟國家逐漸形成統一戰線,遏制中國的和平與發展。在美國的挑撥下東盟國家擔心中國依靠強大實力實施“亞洲門羅主義”。同時,由于南海爭端使“中國威脅論”在東盟國家肆意渲染,東盟各國希望通過南海問題牽制中國的經貿發展,削減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通過區外大國勢力給中國制造壓力。
3.東盟通過采取“大國平衡”的外交策略,借機惡化中國在亞太地區的貿易發展環境。東盟以維護“南海航線自由化”為由,使美、日、印、俄等區外大國干預南海爭端問題的處理,最終使南海爭端問題國際化、復雜化。
(四)中國“以經促貿”政策效果開始下降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中國利用自身經濟實力,堅持人民幣不貶值,避免了經濟形勢的進一步惡化,同時,積極開展與周邊國家的貿易合作,“以經促貿”戰略成效顯著,對外貿易額飛速增長。2009年,中國成為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亞太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然而近幾年,中國傳統貿易優勢逐漸喪失,面臨勞動力、原材料等成本上升問題,加上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新貿易規則的限制,“以經促貿”政策效果逐漸開始下降。
三、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對于優化中國在亞太地區貿易格局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中國參與全球新一輪貿易規則的制定,獲取更多主動權
當前,《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已經涵蓋了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越南等環太平洋周邊12國。根據協議,區內各國家之間采取零關稅貿易,屆時12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世界總產值的40%,貿易額將達到世界的1/3。TPP的形成必將削弱中國的貿易權益,甚至可能再次邊緣化中國在國際貿易格局中的地位。因此,可以把上海自貿區的建立看作中國的第二次入世,其承載了中國應對新挑戰、參與全球新一輪貿易規則制定的歷史重任;同時,上海自貿區在中國加入TPP談判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有望成為中國加入到TPP的首個對外開放的窗口。
(二)有助于將上海打造成亞太供應鏈核心樞紐
上海自貿區包括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自貿區的建立實現了投資、金融、運輸和貿易等方面的自由化,有助于推動上海成為新的國際航運中心;有助于拉動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進而推動長三角經濟國際化發展;有助于為周邊國家經濟的發展帶來輻射和集聚效應。總之,上海自貿區的建立有助于捍衛中國在全球貿易競爭中的主導地位;有助于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接軌。
(三)有助于促進中國經濟進一步升級
2013年中國外貿依存度約為46%,遠遠高于美、日等發達經濟體。中國貿易深受外部環境的影響,但TPP并不歡迎中國加入其中;加之近年來中國傳統貿易發展模式逐漸進入瓶頸期,傳統比較優勢逐漸喪失,使處于價值鏈低端的出口產品的競爭優勢大大削弱。上海自貿區建立有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升級步伐,優化了經濟結構,為中國貿易的發展培育了新的競爭優勢,同時開拓了經濟增長的新空間。
四、對策建議
(一)積極加入到TPP談判之中
TPP對國際貿易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因此,任何國家的貿易發展都會受到其深刻影響。因此,中國要占據有利地位,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為中國的開放型經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經貿合作
中國應積極尋找經貿發展的突破口。亞太地區是當今世界發展最快、最具潛力的經濟地帶,對中國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應加快推進“10+1”、“10+3”等合作進程,將經貿合作范圍由東亞擴大到整個亞太地區,全面開啟與日、韓、東盟等戰略伙伴的談判,與TPP相關成員國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逐個破解貿易發展障礙。
(三)靈活借鑒其他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成功經驗
建立上海自貿區的目標之一是實現貿易自由化,應在 WTO 框架下進行。各談判國秉持互相尊重、互惠互利、平等協商、靈活處理的原則。如借鑒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多種方式、分步推進”的整體戰略,可以先就某一領域、某一產品逐一進行談判;借鑒歐盟自由貿易區在利益切合點上定位準確的經驗,通過上海自貿區協調各成員間的利益并不斷趨于一致;可以借鑒北美自由貿易區在運營上實現“南”、“北”共存經驗。
(四)在全球范圍內營造自貿區網絡體系
中國在加強與周邊國家聯系的同時,要積極爭取與其他金磚國家、非洲等國家建立自貿區。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金磚國家在全球范圍的貿易比重不斷提高;同時,近年來非洲國家逐漸成為中國能源的主要供應地,對中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作用。因此,積極構建全球自貿區網絡體系對于突出上海在亞太地區的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錢鋼,杭華.對接上海自貿區增創開放新優勢[J]. 群眾,2013(10).
[2]劉強.美國戰略重心東移給中國帶來的問題與挑戰[J].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2(5).
[3]蘇麗霞.聚焦上海自貿區[J]. 時代金融,2013(11).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ese economy gained the success that attract worldwide attention and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in the world.However,in the new round of regional free trade negotiations,China has encountered the bottleneck of trade and is frustrated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n this context,China was established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as the second breakthrough into the WTO from overall situation.Establishing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will help China involve in a new round of global trade rules and get more initiative;it will help Shanghai to build into Asia-Pacific core hub of supply chain; it also helps Chinese economy for the further upgrade .The establishment of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can solve the bottlenecks that China encountered in Asia Pacific trade and optimize the trade structure as a new space for Chinese open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ina(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the Asia-Pacific Region;the pattern of trade
(責任編輯:梁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