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①,竟夕②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③。
不堪盈手贈④,還寢夢佳期。
【注解】
①情人怨遙夜:相戀之人因離別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長。
②竟夕:終宵,即一整夜。
③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熄燭后但見月光滿屋,更覺可愛;出戶時衣衫潤濕,始知夜露已重。憐,愛。
④不堪盈手贈:不能捧著滿手的月光相贈。盈手,雙手捧滿之意。
【作者簡介】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諫,舉賢任能,為一代名相。曾預言安祿山狼子野心,宜早誅滅,未被采納。他剛正不阿,后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貶為荊州長史。開元末年,告假南歸,卒于曲江私第,謚號文獻。他七歲能文,終以詩名。其詩由雅淡清麗轉趨樸素遒勁,運用比興,寄托諷喻,對初唐詩風的轉變,起了推動的作用。
【關鍵詞】
月夜懷念遠人 混成自然 構思奇妙 意境深幽
【品讀】
古人對月,有著深厚的感情,聯想非常豐富。望月懷人,常常成為古詩詞中的題材,但像張九齡寫得如此幽清淡遠,深情綿邈的,卻不多見。
詩歌通過主人公望月時思潮起伏的描寫,來表達詩人對遠方之人殷切懷念的情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二句,寄景抒情,出句寫景,對句由景入情。正因明月深奧莫窺,遙遠難測,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詩中人的不盡思念之情。他設想,遙隔天涯的遠人,此時可能也在對月相思吧。詩著一“生”字,極為生動,這同張若虛“海上明月共潮生”詩句中的“生”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說多情人怨恨著這漫漫的長夜,對月相思而徹夜不得入眠。這是對詩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現實,由望月而轉身就寢的矛盾心情的表述。這里寫出了多情人由懷遠而苦思,由苦思而難眠,由難眠而怨長夜的種種連鎖動作過程,也包含著有情人的主觀感情色彩。這一聲“怨遙夜”,包孕著多么深沉的感情!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二句,寫詩中人因遙思遠人,徹夜相思,滅燭之后,猶覺月華光滿可愛,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獨自對月仰望凝思,不知過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濕了衣裳方覺醒過來。這是一個因相思所苦的非癡即呆的形象。這一聯貌似寫賞月,實則寫懷遠幽思。月的清輝,最易引人相思,詩人神思飛躍,幻想月光能成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與之相依為伴。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二句,寫因思念遠人不得相見,故面對月華情不自禁地產生把月贈送遠人的想法。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癡念,但借此更襯托出詩人思念遠人的深摯感情,使詩的懷遠更為具體、更有含蘊。詩便在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讀之韻味深長。
【名句積累】
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譯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你我天各一方,此時此刻卻能夠共享這美麗的月色。
賞用:這兩句詩是千古佳句。詩人用樸實而自然的語言描繪出一幅畫面:一輪皎潔的明月從東海那邊冉冉升起,展現出一派無限廣闊壯麗的動人景象。詩人不說自己望月思念對方,而是設想對方與自己心有靈犀,也在望月思念自己。構思奇巧,含蘊有致,寄托深遠。既營造了寧靜親切之境,又寫出了悱惻綿遠之情。今天這兩句詩常用來描繪中秋佳節美好的月色,表達深沉真摯的情感,或渲染其樂融融的親情氣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