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潔穎


什么樣的國家才是“好國家”?經濟發展勢頭強勁、經濟總量火箭般提高的是“好國家”,還是軍事實力強大、武器裝備足以讓小國抖三抖的是“好國家”?又或者是生活環境優美、吃穿住行政府全負擔的才是“好國家”?
一百個人的眼中也許有一百個“好國家”,但新鮮出爐的“好國家指數”(Good Country Index)排行榜還是華麗麗地顛覆了人們認知。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的報道,世界首個“好國家指數”6月23日在德國柏林發布。該排行榜以對地球和全人類的貢獻程度為落腳點,對世界上125個國家進行了打分和排名,結果愛爾蘭拔得頭籌,榮膺世界上“最好”的國家。
歐洲雄霸 美國敗北
“好國家指數”是由英國獨立國際政策顧問西蒙·安霍爾特(Simon Anholt)領導其研究團隊設計和編制的。
參照聯合國、世界銀行等眾多國際機構以及其他一些非政府組織(NGO)提供的可靠數據資料,工作人員綜合劃定了35種不同類型的科學評判指標,其中包括了新聞言論自由度、接納難民的人數、輸出武器規模和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數等,在此基礎上分析樣本國家的實際情況。然后根據各國對科學技術、文化、國際和平與安全、世界秩序維護、地球環境與氣候、繁榮與社會平等、及人類健康福利七個維度的凈貢獻程度進行打分排序,最后綜合各項得出總排名(排名會按有關國家的經濟規模和實力作相應調整)。
縱觀排行榜上前10名,歐洲西部軍團呈現出了絕對的王者風范。 除去排名第5位的新西蘭,其余9強席位均被歐洲西部國家壟斷,抱團優勢也使該地區成為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好的地區”。
因為在貿易開放程度、公平貿易市場和外商直接投資方面表現非常突出,在繁榮與平等范疇名列前茅,其他六個范疇也多數在前列,愛爾蘭被評為對世界“最有貢獻國家”,芬蘭和瑞士分列第二、三位。北歐五國的表現同樣優異,憑借對人類和地球做出的“巨大貢獻”,國家排名整體靠前。
與歐洲的情理之中比起來,美國的排名讓人大跌眼鏡。身為唯一超級大國的世界警察僅僅排在了第21名。有分析指出,雖然就綜合國力而言,美國遙遙領先于別國,但是它走上的是一條“高消耗低貢獻”的發展之路,吸納的人才、資金以及消耗的自然資源都遠遠超過了其付出,這就導致了各大范疇的排名表現平平。引以為傲的先進科技和美國文化分別是第26和41名,“繁榮與社會平等”的水平位列第53位,倒是“人民健康福利”成功擠進了前10,排名第7。“國際和平和安全”這一項成為了罪魁禍首,因廣泛插手別國政治變動,參與國際暴力沖突、軍火出口和對網絡安全破壞多于建設貢獻,在125國中單項排名114低位,拖累了整體排名。
非洲國家肯尼亞雖然經濟嚴重落后,卻因積極參與維和行動和聯合國志愿者活動,排名第26位,也成為了該大洲唯一一個擠進30強的國家。安霍爾特認為肯尼亞是一個“具有激勵性的例子”,這證明了“除了世界‘第一梯隊的富國,任何國家和社會都可以對這個世界做出有益的貢獻”。
在歐洲和講英語地區之外, 排名最高的是拉美國家哥斯達黎加,因在地球環保方面表現良好排在了第22位,緊隨美國。擁有“人類生存奇跡”的智利名列第24位。
近來動作頻頻的俄羅斯是第95位。根據排名,其為世界發展做出的貢獻約等同于剛果和洪都拉斯。崛起中的印度排在了第81位。報告顯示中國國力大幅提升的背后,是吸收與付出的存在失衡,世界貢獻率在蘇丹、巴基斯坦之后,盧旺達和蒙古之前。具體看來,中國在創意貨品出口、有否出口有害廢物等方面表現較佳,慈善捐款、旅行自由、網絡安全與二氧化碳排放等則有待大幅提高。
戰亂頻發的伊拉克、利比亞和越南毫無爭議地排在末端,成為對世界發展貢獻最少的國家。
而在“單項冠軍”的爭奪戰中,英國成為了對世界科技發展貢獻最大的國家,比利時在全球文化的貢獻率上拔得頭籌,西班牙則在“健康與福利”這一單項上一舉稱霸。
“此好”非“彼好”
從經濟總量到軍備實力,從城市環境到安全系數,有關各國的排名競爭從沒停止過。“好國家指數”的排行榜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同時也不可能成為最后一個。
當有人提出我們“已經有足夠多的調查和指數來評價一個國家,我們是否需要一個新的排行榜”時,安霍爾特稱,這一指數不同于以往,它是為了衡量各國的政策和行為對世界可能造成的影響。要讓國民們看到“自己國家對‘全球共識做出了何種貢獻,同時又造成了多少的損害”。
“好國家”這一概念的誕生旨在鼓勵政府以及他們的人民將眼光進一步向外看。報告網站的首頁這樣寫道:
隨著人類面臨挑戰的日益國際和無國界化,氣候變化、經濟危機、恐怖主義、販毒集團、奴隸制度、繁榮與不均、人口增長、食品資源短缺、能源危機、物種滅絕、人權和移民問題……以上所有問題都已經超越了國界,唯一徹底的解決方法是全球一起努力。但是問題在于,許多國家仍局限于“島國”思想,專注于通過尋求本土化的方法解決自身遇到的問題。除非我們能夠轉變這樣的心態,否則將一事無成。
安霍爾特如此強調,他們所說的“好”并不是“壞”的反義詞,它的反面應該是“自私”。“通過為每個國家列出一個‘資產負債表,借助各項指標來顯示誰是凈債權國、負債國或是介于兩者之間。”
“不過更為重要的是,進行‘好國家指數排名并不是為了點名羞辱某些國家或者進行道德批判。我的宗旨非常簡單:發起一場有關國家在全球背景下扮演角色的大討論。”
過去的時間里,報告的作者們一直在就“國家的角色”進行著討論:國家的存在究竟是服務于本國政客、商人和人民的利益,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全人類和整個地球?
“我們都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因為如果正確答案是第一個,我們就全完了!”
安霍爾特和團隊成員們希望“好國家指數”排行榜也能夠引發人們的大討論。在他們看來,各國如何把握國民利益與國際需求的平衡,將對人類和地球的未來至關重要。endprint
“我們從來沒有如此渴望過世界全部由‘好國家組成。”
突破常規還是曇花一現?
長期以來,普遍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三大指標為:國內生產總值(GDP)、識字率(literacy rate)和壽命長短(life expectancy),這其中又以國內生產總值最為關鍵。
然而,這個曾經被公認為衡量一國國力與財富的最佳指標卻不斷遭到質疑和批判,因為人們已經意識到這一評價方法有致命的缺陷。
西方的經濟學家認為,一方面,GDP沒法體現一個國家的社會福利水平;另一方面,一個國家經濟繁榮程度無法與社會的發展水平直接掛鉤。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史蒂格雷茨(Joseph Stiglitz)就警告過人們,要遠離對GDP的迷信,因為GDP有很多局限。
為了證明“GDP并非最終指向”,自經濟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起,科學家們就在尋找新的方法來完善或取代GDP指標。
聯合國制定了“人類發展指數(the human development index)”,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每年都會進行“美好生活指數(better life index)”調查,還有一些國家的統計局有專門的方法評價本國的福利水平……但卻始終沒有一種評價標準能夠形成大的氣候。
“好國家指數”的新穎之處在于,安霍爾特介紹道,它超越了國家自身的局限,通過有效的數據描繪出一幅世界場景。
“想要全面了解一個國家,你就不能將國內和國外這兩個因素完全割裂開來,所以我們鼓勵人們將‘好國家指數與其國內的一些評價方法綜合起來一起看。”
傳統的評價指標是合理的,但是它們對貧窮國家是非常不利的,這正是我們試圖避免的。安霍爾特再次強調指數的客觀公正性。
“之前的指標幾乎都是單獨對每一個國家進行評價和分析的,不管是經濟發展、穩定狀態、公正透明度、政府的管理能力、生產力、民主自由甚至是國民的幸福感,它們是割裂開的”,設計的統一和綜合性使得安霍爾特認為自己的指數更加地真實和準確。
當然與之相伴的還有人們的質疑聲。有人指出,這一指數還是沒能給我們提供一個完整的世界圖景。“你不可能僅僅通過35個指標來衡量一個國家對人類和世界做出的全部貢獻。”
也有人認為這一指數從價值觀起就存在偏見,作者們所選取的評價標準是基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視角”。安霍特爾解釋認為,他們盡可能做到全球化。但是這始終不是一項“火箭科學”: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普遍認同戰爭和污染對世界毫無幫助。他并不奢望為“什么才是好國家”提供一個完整和肯定的答案,只是希望可以拋磚引玉,引發人們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和關注。
不過,首次公布的所謂“好國家指數”是否能夠繼續走下去還有待時間的檢驗。數據的更新成為了他們最大的阻礙,一些指標數據更新的頻率差異過大使得工作人員只能采取折中的方法,比如報告中的絕大部分數據是以2010年為基準的,時間段過長導致了研究結果不可避免地產生偏差。
同時,安霍特爾也承認這一指標并沒有包含一個國家“國內行為”存在的必然影響,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拒絕、縮小或是忽視它的重要性:只是這不是我們需要評價的事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