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洋
摘 要:閱讀教學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語文教師要努力培養初中生閱讀能力,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為學生成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閱讀;素養;學生;成才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閱讀能力的強弱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語文教師要努力培養初中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為學生成才奠定基礎。
一、從考試導向上認識閱讀的重要性
閱讀題作為語文考題的重要組成部分,縱觀近幾年的中考語文試題,閱讀內容和設題上更加貼近新課標的閱讀目標要求,整體閱讀的考查比重仍會不斷加大,選材內容會呈現出更豐富的文化內涵、人文素養。語文教師重點要把握好初中生現代文閱讀與古詩文閱讀兩大部分?,F代文閱讀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古詩文閱讀包括古代詩詞賞析、文言文閱讀。從近幾年學生答題來看,語文基礎知識部分鞏固掌握都是很扎實的,語文成績的差別主要體現在閱讀上。因此,抓好語文閱讀教學至關重要。選材的閱讀材料由課內繼續向課外延伸。由于語文課程標準突出強調了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與評價,文學作品的閱讀材料與試題將呈增多的趨勢。題型上,傳統題型仍有保留,新的題型有所體現。主觀性試題所占的比重將越來越大,有完全取代客觀性試題的趨勢。關注考生的知識與能力,關注體驗和感悟,體現閱讀個性。對文章的整體感知、理解、領悟以及考查學習方法、表述閱讀心得的創新型試題將增多,且更具開放性。應注意的是,對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將會呈現出更大的靈活性、開放性、現實性,對文章寫作特色的考查將會更靈活,對學生語言的表述、思維創新等方面的要求將會更高。
古代詩詞賞析主要考查學生對課外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具體為理解詩歌字詞含義和意境描繪,品析語言風格、作者情感、詩歌表現技巧。總體來說,主要以唐宋詩詞為素材進行考查,尤以唐詩為最多。從內容上看,山水田園題材最多,憂國憂民題材逐步增加。從思想上看,表現愁思的內容最多。從作者方面看,以在不同時期有影響、有代表的名家為主。從體裁來看,以近體詩為主,尤以唐代絕句為最多。文言文主要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查他們能否憑借注釋理解詩詞大意,因此,需加強學生誦讀,擴大積累,培養語感。
二、從語文課程標準上理解閱讀的要求
《語文新課程標準》閱讀部分要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能夠區分寫實作品和虛構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中考說明文閱讀,根據課標中“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的要求,閱讀考查的題目勢必要引導學生關注人類、關注自然、關注生態環境、關注科技進程、關注未來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思想、科學品質、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近幾年,這方面的題目已經在說明文閱讀試題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時在試題上淡化文體特征,重視從文本的領會感悟和探究創新的能力等角度來考查。《語文新課程標準》評價建議中說:“評價瀏覽能力,重在考查能否從閱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并將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列入“精讀的評價”要求中。從全國各地的中考試題來看,信息的處理是說明文閱讀的常見考點之一。對文章說明對象及特征的把握,對說明中心的概括,以及對說明順序的梳理都是對文本信息的獲取、篩選、概括、加工的過程。因此,在解答這些問題時,要做到:①從文本中準確而迅速地捕捉、篩選、提取所需要的言語信息;②合理地整理、組合信息,概括其要點,能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边@是《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議論文閱讀提出的要求。依據這一要求和中考命題改革的實際,議論文閱讀的選文大都來自課外,大都是摘自新近報刊上的時文,內容具有教育性、文學性和實效性。大部分作品體現作者對生命和生活的思考,體現作者的價值取向,有利于考生對選文內容產生共鳴,引發思考,從而準確考查考生議論文閱讀的水平。議論文考查的具體內容為:論點、論據、論證、語言、體悟等,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能夠找準論點、分析論據、明確論證方法、分析文章結構、分析議論文的語言特點,整體上把握議論文的能力。
古詩詞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古詩詞的賞析近年來日漸成為各地中考試卷上的一道亮麗風景。題型主要是主觀題,個別考區也采用客觀題。我們要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大體理解詩意。一般可按“寫什么”“怎么寫”的思路來鑒賞?!皩懯裁础本褪抢斫庾髌返膬热?,這里的“內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種感情,也可以是作者對生命、社會、生活的某種見解。分析“內容”時應重視對試題的解讀,因為題目往往告訴了我們詩歌的內容。落實“怎么寫”,須研究詩歌的結構、詩中的典型細節、詩歌采用的藝術手法,在深入一步,還應該探討這樣寫的表達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古詩,我們只有聯系其寫作背景才能正確地解讀它。只有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為學生成才奠定基礎。
(甘肅省通渭縣隴川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