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玨
情境教學十分講究直觀手段與語言描繪的結合。在情境出現時,教師伴以語言描繪,這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著一定的導向性作用。語言描繪提高了感知的效應,情境會更加鮮明,并且帶著感情色彩作用于學生的感官。學生因感官的興奮,主觀感受得到強化,從而激起情感,促進自己進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一、創設情境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語文課不同于數學課,對于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無法像數學那樣用較直觀的數字、題型來突破。語文課上的重點、難點則需要教師創設情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通過細讀文本形成自己對文本的感悟從而有效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文言文的教學本來就是難事。如果以講透文字含義作為課堂教學的歸宿點,那么這樣的課堂必然是失敗的。應該走進文本,走到文字的背后,去體會文字的溫度。
魚利明老師執教的《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魚老師在課堂上善于創設情境,一下子就把學生帶進了文本。因此,整整兩堂課完全沒有任何枯燥乏味的感覺,聽魚老師的課就好似徜徉在一幅美麗的畫卷中。課的一開始,魚老師就給學生創設了情境。他給學生出示了一組很美的詞語,每一個詞語的出示都有魚老師的深意。魚老師就是要用這一組詞語將學生帶到文本所描寫的環境中去,為學生理解人物之間深厚友誼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抓住文本空白之處
要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還有一處也是不容放過的,那就是文本的空白之處。文本包含很多空白之處,更有利于師生探索、學習。只要教師在教授教材時,認真挖掘、鉆研教材這些閃光點、空白點及教材與課外讀物中存在的這樣或那樣的聯系點,靈活組織教學,善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地輻射,才能拓展學生創新思維空間,培養學生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例如,在教學《每逢佳節倍思親》一文時,讓學生去體會王維曾經過重陽節的快樂,這就是文本的一個空白點。抓好這一空白點更有利于學生去體會人物此刻遠離家鄉時的濃烈思鄉之情。在教學中,我也運用了創設情境的方法,來抓這個教學的空白點。
“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么讓人高興啊!”師:看,重陽節這天,大家都來了,你的頭上插著茱萸,我的頭上插著茱萸,你看他的頭上也?每個人頭上都插著茱萸,就叫?指名讀、齊讀:遍插茱萸。師:王維和兄弟們登高遠眺,可能在?生:登高遠眺。生:聊天,談快樂的事情。
生:飲酒賦詩。生:欣賞美景。……要善于抓住文本的空白處。此處就是文本的空白之處。一句“和大家在一起是多么快樂。”那么怎樣是快樂的,為什么快樂,這些其實都是可以大做文章的。
讓學生抓住這一空白點進行想象,能體會從前的快樂,對比今日的孤寂,更好、更深地體會到王維的思鄉之情。有目的性、有側重點的想象,為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機會。想象不可漫無方向,不可胡言亂語。通過想象,讓學生明白到往日的快樂,讓學生走進文本,走到文字的背后,從字里行間去體會語言的溫度。
三、讓情感升化,讓學生融入文本
一堂好課的結尾不是畫上了一個句號,而是余音裊裊,意味無窮。此時,教師更應該創設情境,使文章的主題得到升華,讓學生的思維向更深處發展,以達到言已盡,而意無窮的境界。而這應該是閱讀教學追求的理想境界。
例如,在蘇教版第七冊《九色鹿》一文,教者在結束對全文的教學之后,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作業:事情過了沒多久,九色鹿在河邊散步,忽然聽到呼喊聲,過去一看,剛巧還是調達,想象九色鹿會怎么辦?在交上來的作業中,學生的想象既合情合理,又五花八門。他們有的這樣寫道:“九色鹿一看到調達,氣就不打一處來,心想:哼,又是這個見利忘義、恩將仇報的小人,對這種人同情,就是對自己殘忍,這次我怎么也不能救他!于是它轉過身子,慢慢地走開了。調達見九色鹿走開,無可奈何地掙扎了幾下,沉入河底……”也有的學生這樣寫:“九色鹿看到調達,看著他無助的樣子,想再給他一次機會,于是九色鹿對他說:‘我這次再給你一次機會,希望你不要再做恩將仇報的小人!調達聽了,痛哭流涕,再次鄭重起誓,表示一定不會再泄露九色鹿的情況。九色鹿聽后把調達救了起來。調達被九色鹿的寬容感動了,他回去后,真的遵守了承諾,再也沒有向別人說起過九色鹿的情況。”……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在極大地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盡管現在上課常常運用多媒體,但教師的教學語言所具有的情感特質仍是不可替代的。充分挖掘情境教學的潛能,因材施教,因時施法,不僅可以將教材的知識性、思想性、趣味性融為一體,增強學生探究知識的自信心,提高學習的興趣,優化教學過程,而且還能提升多方面的素養,可謂一舉多得。
(江蘇省張家港市暨陽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