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
今年經濟學界最熱門的新書是《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英譯名)》,中文名多數翻譯成《21世紀資本論》,亦有譯作《21世紀的資本》,但與卡爾·馬克思的《資本論》所論內容相去甚遠(香港信報林行止先生認為譯作《21世紀資本論》有望題生義之誤,因為該書最大的缺失是統計資料豐富而理論貧乏,因此譯作《21世紀的財富》較為貼切)。作者是法國著名經濟學家、巴黎經濟學院教授(Paris School Of Economics)Thomas Piketty(湯瑪士.皮克提)。皮克提生于1971年,1993年22歲時便獲得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LSE)經濟學博士學位,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經濟學系助理教授,但1995年辭職,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當一名研究員。2006年擔任巴黎經濟學院校長,然旋即辭職為當時競選總統的Segolene Royal作經濟顧問,2007年又回校任教至今。
《21世紀資本論》法文版售出5萬本,英文版今年3月出版,出版商哈佛大學出版社已經售出8萬本印刷版及13000個電子版,作為近700頁的經濟學術著作,非常難得。
皮克提以法國及英國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1700-2012年)的收入、資本、人口及增長率等數據,加上德、美、加、日本以及其他發達國家,加上中印等發展中國家數據分析收入結構中勞動及資本的分成比例,發現了“不平等的結構”。《21世紀資本論》統計顯示,1700-2012年300年間,全球的人均GDP平均年增幅0.8%,工業革命及人口結構變化令20世紀人均GDP有較為可觀的增長,但長期趨勢向下十分明顯,例如1950-1970年經濟增長按年為4%,1990-2012年則降至3.5%,皮克提預期2030-2050年可能會跌至3%,而2050-2100年更跌至只有1.5%。
然而19世紀租金每年回報率約為4-5%,20世紀租金收益率亦在同一水平。債券孳息率19世紀至今平均3-5厘;股票則高達7-8%。因此皮克提估計300年間“資本”回報率約為5%。依靠收入者與擁有資本者的差距因而愈來愈大。所謂“工”字不出頭,在21世紀不懂投資只能愈來愈“窮”。皮克提指出發達國家財富高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上,他們賺錢能力高是因為擁有資本,過去300年資本回報率大部分時間高于經濟增長率,因此貧富差距會愈來愈大。皮格提得出結論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造就社會貧富差距。
皮克提所觀察的時點,恰好是股市大升的階段。工業革命通常被認為始自1760年左右,英國股市1700-1780年大致上處于整理階段,但1780年之后的美國股市則出現超級大牛市(其他主要發達國家類似)。美國股市從幾點升至目前的17000點,升幅幾千倍,波浪理論大師普萊徹特指這是一個超級循環浪。倘若皮克提研究的時段是1350-1520年,又或者是1600-1750年,得出的結論自然不同。我們看看由飛利浦思·布朗與西莉亞.荷金斯教授編制的并經大衛·臥士整理的人類社會長期價格指數走勢圖。羅馬帝國于公元476年崩潰,黑暗時期開始,價格指數調整期展開;但中世紀商業革命(Commercial Revolution,950-1350年)帶來400年的價格指數上升。1350-1520年170年的熊市是相對商業革命時期的調整。下一個價格上漲時期,與資本主義革命(Capitalist Revolution,1520-1640),這與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時期——伊麗莎白時期同時發生。這個創造輝煌奢華的時期,商業拓展,物價上漲。到1650年,價格達到了頂峰并開始走平,再次形成長達一個世紀的調整。
可見,研究者選取的研究時段預期得出的結論有非常重要的關系。我一向認為,人類無論是研究自然界抑或是人類社會本身,皆是“盲人摸象”: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那是因為我們“只緣身在此山中”。所謂資本主義,當然是資本占優,擁有資本的人愈來愈富而沒有資本的人越來越窮。問題是如何讓盡管貧富差距愈來愈大但社會仍能穩定?皮克提認為應該“劫富濟貧”,此亦乃《21世紀資本論》法文版在法國未收到熱捧之原因——法國對于富人的稅收已經很高——各國應該開征環球資本稅。這種建議根本不可行,正如198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ames Tobin(占姆士·托賓)于1972年曾建議開征環球外匯投機稅一樣。而卡爾·馬克思則提出無產階級通過暴力革命奪取政權,與皮克提的看法南轅北轍。從上述千年價格指數走勢圖看來,資本主義的上升期仍未結束,始自1780年以來的升浪只是1520年以來升浪的第三浪,從工業革命到互聯網革命,再到目前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數字貨幣革命(比特幣誕生于2009年),“資本”仍將霸占致富獨木橋,無論是知識抑或眼界還是其他,最終是要轉化為資本才能獲得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