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仕俊等
摘要:通過對近年來自然病圃的90份貴州省主要小麥品種進行系統調查,對小麥白粉病抗性進行了鑒定,結果表明:90份材料中,全時期免疫的材料14份,占總鑒定材料的16%;近免疫的材料29份,占總鑒定材料的32%;高抗材料8份,占總鑒定材料的9%;中抗材料8份,占總鑒定材料的9%;中感及高感材料31份,占總鑒定材料的34%。
關鍵詞:小麥;白粉病;抗病性;鑒定;種質材料
中圖分類號: S435.121.4+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4-0093-02
收稿日期:2013-08-14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31260321)。
作者簡介:熊仕俊(1989—),女,貴州省遵義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植物免疫學。E-mail:xiongxiaojun410@163.com。
通信作者:蔣選利(1960—),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分子植物病理學研究。E-mail:jxl3237@163.com。小麥白粉病是小麥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由專性寄生真菌小麥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引起。病害發生一般年份可使小麥減產5%~20%,嚴重年份減產可達30%以上,發病嚴重田塊減產高達50%以上[1-2]。一直以來,小麥白粉病在西南各省和山東沿海地區發生均較重,近年來該病害在貴州省發生日趨嚴重,成為貴州省小麥生產的限制性因素之一。國內外理論研究和生產實踐表明,利用品種抗病性防治小麥白粉病是最為經濟、有效和安全的方法[3]。本研究于2013年對小麥白粉病自然病圃進行了系統調查,對近年來貴州省主要小麥品種進行了白粉病抗性鑒定,以了解這些小麥品種對白粉病的抗病性情況,以期為貴州省小麥生產和抗病育種提供理論指導。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供試小麥品種(系)90份,主要是貴州省區域試驗參試品系以及目前主推品種及代表品種,所有材料均由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旱糧作物研究所提供。
1.2試驗地點
畢節市赫章縣是貴州省小麥主要產區之一,該鎮小麥種植面積大,并且是傳統的小麥白粉病重發區。試驗病圃設立在赫章縣六曲河鎮。
1.3試驗設計
病圃內分設小區,每小區內參試品種按行播種,每行播種約140粒種子,順序排列,重復2次。明賢169作為自然病圃的誘發行和感病對照,每個小區內每隔10個試驗材料播種1行明賢169,在小區兩端和整個病圃的四周均種植1行明賢169。根據當地氣候,按照當地正常播種時間進行播種。分別在小麥拔節期、孕穗期和乳熟期進行調查。
1.4抗病性判定
參照NY/T 613—2002《小麥白粉病測報調查規范》[4],詳細調查這些品種(系)被小麥白粉病侵染后的普遍率、嚴重度、反應型等。用反應型表示品種的抗病性,反應型分級標準參照盛寶欽等的方法進行[5-6]。抗病性的反應型分為免疫(0)、近免疫(;)、高抗(1)、中抗(2)、中感(3)、高感(4)6個級別。根據調查結果確定各品種(品系)的抗病情況。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品種(系)的抗病性
調查結果(表1)表明,90份材料中,從拔節期到乳熟期,都表現免疫的有P13-1、P13-3、貴農18、貴農25、以光-3等共14份材料,占總鑒定材料的16%;近免疫的材料29份,占總鑒定材料的32%;高抗材料8份,占總鑒定材料的9%;中抗材料8份,占總鑒定材料的9%;中感及高感材料31份,占總鑒定材料的34%。
2.2不同品種(系)在不同時期抗性反應型的改變
在90份材料中,從拔節期到乳熟期都表現免疫的材料14份,表現為近免疫的材料29份;在拔節期和孕穗期表現免疫的材料23份;在拔節期表現近免疫的材料28份;在孕穗期表現近免疫的材料為30份。貴協1、貴農775、豐優9號、豐優92212、豐優2號、豐優1號、豐優10號、TG、P7-26、P3芒-8、固優1號在拔節期和乳熟期均表現為免疫到乳熟期表現為近免疫。硬葡1在拔節期和孕穗期均表現為高抗,到乳熟期表現為近免疫。白免3號在拔節期表現為高抗,孕穗期和乳熟期均表現為近免疫。貴農21、畢麥18號在拔節期均表現中抗,到孕穗期和乳熟期都表現為近免疫。
3結論與討論
參考文獻:
[1]曹世勤,駱惠生,伍翠平,等. 193份甘肅省小麥地方品種資源對白粉病的抗性評價[J]. 甘肅農業科技,2010(5):8-10.
[2]李迅,肖悅巖,劉萬才,等. 小麥白粉病地理空間分布特征[J]. 植物保護學報,2002,29(1):41-46.
[3]邢小萍,劉春元,袁虹霞,等. 35個優質小麥品種(系)對葉部主要病害的抗性鑒定及評價[J]. 河南農業科學,2005(10):49-52.
[4]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NY/T 613—2002小麥白粉病測報調查規范[S].
[5]盛寶欽. 用反應型記載小麥苗期白粉病[J]. 植物保護,1988(1):49.
[6]盛寶欽,段霞諭. 對記載小麥成株白粉病“0~9級法”的改進[J]. 北京農業科學,1991,9(1):38-39.
[7]李振岐,商鴻生. 中國農作物抗病性及其利用[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摘要:通過對近年來自然病圃的90份貴州省主要小麥品種進行系統調查,對小麥白粉病抗性進行了鑒定,結果表明:90份材料中,全時期免疫的材料14份,占總鑒定材料的16%;近免疫的材料29份,占總鑒定材料的32%;高抗材料8份,占總鑒定材料的9%;中抗材料8份,占總鑒定材料的9%;中感及高感材料31份,占總鑒定材料的34%。
關鍵詞:小麥;白粉病;抗病性;鑒定;種質材料
中圖分類號: S435.121.4+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4-0093-02
收稿日期:2013-08-14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31260321)。
作者簡介:熊仕俊(1989—),女,貴州省遵義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植物免疫學。E-mail:xiongxiaojun410@163.com。
通信作者:蔣選利(1960—),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分子植物病理學研究。E-mail:jxl3237@163.com。小麥白粉病是小麥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由專性寄生真菌小麥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引起。病害發生一般年份可使小麥減產5%~20%,嚴重年份減產可達30%以上,發病嚴重田塊減產高達50%以上[1-2]。一直以來,小麥白粉病在西南各省和山東沿海地區發生均較重,近年來該病害在貴州省發生日趨嚴重,成為貴州省小麥生產的限制性因素之一。國內外理論研究和生產實踐表明,利用品種抗病性防治小麥白粉病是最為經濟、有效和安全的方法[3]。本研究于2013年對小麥白粉病自然病圃進行了系統調查,對近年來貴州省主要小麥品種進行了白粉病抗性鑒定,以了解這些小麥品種對白粉病的抗病性情況,以期為貴州省小麥生產和抗病育種提供理論指導。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供試小麥品種(系)90份,主要是貴州省區域試驗參試品系以及目前主推品種及代表品種,所有材料均由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旱糧作物研究所提供。
1.2試驗地點
畢節市赫章縣是貴州省小麥主要產區之一,該鎮小麥種植面積大,并且是傳統的小麥白粉病重發區。試驗病圃設立在赫章縣六曲河鎮。
1.3試驗設計
病圃內分設小區,每小區內參試品種按行播種,每行播種約140粒種子,順序排列,重復2次。明賢169作為自然病圃的誘發行和感病對照,每個小區內每隔10個試驗材料播種1行明賢169,在小區兩端和整個病圃的四周均種植1行明賢169。根據當地氣候,按照當地正常播種時間進行播種。分別在小麥拔節期、孕穗期和乳熟期進行調查。
1.4抗病性判定
參照NY/T 613—2002《小麥白粉病測報調查規范》[4],詳細調查這些品種(系)被小麥白粉病侵染后的普遍率、嚴重度、反應型等。用反應型表示品種的抗病性,反應型分級標準參照盛寶欽等的方法進行[5-6]。抗病性的反應型分為免疫(0)、近免疫(;)、高抗(1)、中抗(2)、中感(3)、高感(4)6個級別。根據調查結果確定各品種(品系)的抗病情況。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品種(系)的抗病性
調查結果(表1)表明,90份材料中,從拔節期到乳熟期,都表現免疫的有P13-1、P13-3、貴農18、貴農25、以光-3等共14份材料,占總鑒定材料的16%;近免疫的材料29份,占總鑒定材料的32%;高抗材料8份,占總鑒定材料的9%;中抗材料8份,占總鑒定材料的9%;中感及高感材料31份,占總鑒定材料的34%。
2.2不同品種(系)在不同時期抗性反應型的改變
在90份材料中,從拔節期到乳熟期都表現免疫的材料14份,表現為近免疫的材料29份;在拔節期和孕穗期表現免疫的材料23份;在拔節期表現近免疫的材料28份;在孕穗期表現近免疫的材料為30份。貴協1、貴農775、豐優9號、豐優92212、豐優2號、豐優1號、豐優10號、TG、P7-26、P3芒-8、固優1號在拔節期和乳熟期均表現為免疫到乳熟期表現為近免疫。硬葡1在拔節期和孕穗期均表現為高抗,到乳熟期表現為近免疫。白免3號在拔節期表現為高抗,孕穗期和乳熟期均表現為近免疫。貴農21、畢麥18號在拔節期均表現中抗,到孕穗期和乳熟期都表現為近免疫。
3結論與討論
參考文獻:
[1]曹世勤,駱惠生,伍翠平,等. 193份甘肅省小麥地方品種資源對白粉病的抗性評價[J]. 甘肅農業科技,2010(5):8-10.
[2]李迅,肖悅巖,劉萬才,等. 小麥白粉病地理空間分布特征[J]. 植物保護學報,2002,29(1):41-46.
[3]邢小萍,劉春元,袁虹霞,等. 35個優質小麥品種(系)對葉部主要病害的抗性鑒定及評價[J]. 河南農業科學,2005(10):49-52.
[4]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NY/T 613—2002小麥白粉病測報調查規范[S].
[5]盛寶欽. 用反應型記載小麥苗期白粉病[J]. 植物保護,1988(1):49.
[6]盛寶欽,段霞諭. 對記載小麥成株白粉病“0~9級法”的改進[J]. 北京農業科學,1991,9(1):38-39.
[7]李振岐,商鴻生. 中國農作物抗病性及其利用[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摘要:通過對近年來自然病圃的90份貴州省主要小麥品種進行系統調查,對小麥白粉病抗性進行了鑒定,結果表明:90份材料中,全時期免疫的材料14份,占總鑒定材料的16%;近免疫的材料29份,占總鑒定材料的32%;高抗材料8份,占總鑒定材料的9%;中抗材料8份,占總鑒定材料的9%;中感及高感材料31份,占總鑒定材料的34%。
關鍵詞:小麥;白粉病;抗病性;鑒定;種質材料
中圖分類號: S435.121.4+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4-0093-02
收稿日期:2013-08-14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31260321)。
作者簡介:熊仕俊(1989—),女,貴州省遵義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植物免疫學。E-mail:xiongxiaojun410@163.com。
通信作者:蔣選利(1960—),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分子植物病理學研究。E-mail:jxl3237@163.com。小麥白粉病是小麥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由專性寄生真菌小麥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引起。病害發生一般年份可使小麥減產5%~20%,嚴重年份減產可達30%以上,發病嚴重田塊減產高達50%以上[1-2]。一直以來,小麥白粉病在西南各省和山東沿海地區發生均較重,近年來該病害在貴州省發生日趨嚴重,成為貴州省小麥生產的限制性因素之一。國內外理論研究和生產實踐表明,利用品種抗病性防治小麥白粉病是最為經濟、有效和安全的方法[3]。本研究于2013年對小麥白粉病自然病圃進行了系統調查,對近年來貴州省主要小麥品種進行了白粉病抗性鑒定,以了解這些小麥品種對白粉病的抗病性情況,以期為貴州省小麥生產和抗病育種提供理論指導。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供試小麥品種(系)90份,主要是貴州省區域試驗參試品系以及目前主推品種及代表品種,所有材料均由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旱糧作物研究所提供。
1.2試驗地點
畢節市赫章縣是貴州省小麥主要產區之一,該鎮小麥種植面積大,并且是傳統的小麥白粉病重發區。試驗病圃設立在赫章縣六曲河鎮。
1.3試驗設計
病圃內分設小區,每小區內參試品種按行播種,每行播種約140粒種子,順序排列,重復2次。明賢169作為自然病圃的誘發行和感病對照,每個小區內每隔10個試驗材料播種1行明賢169,在小區兩端和整個病圃的四周均種植1行明賢169。根據當地氣候,按照當地正常播種時間進行播種。分別在小麥拔節期、孕穗期和乳熟期進行調查。
1.4抗病性判定
參照NY/T 613—2002《小麥白粉病測報調查規范》[4],詳細調查這些品種(系)被小麥白粉病侵染后的普遍率、嚴重度、反應型等。用反應型表示品種的抗病性,反應型分級標準參照盛寶欽等的方法進行[5-6]。抗病性的反應型分為免疫(0)、近免疫(;)、高抗(1)、中抗(2)、中感(3)、高感(4)6個級別。根據調查結果確定各品種(品系)的抗病情況。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品種(系)的抗病性
調查結果(表1)表明,90份材料中,從拔節期到乳熟期,都表現免疫的有P13-1、P13-3、貴農18、貴農25、以光-3等共14份材料,占總鑒定材料的16%;近免疫的材料29份,占總鑒定材料的32%;高抗材料8份,占總鑒定材料的9%;中抗材料8份,占總鑒定材料的9%;中感及高感材料31份,占總鑒定材料的34%。
2.2不同品種(系)在不同時期抗性反應型的改變
在90份材料中,從拔節期到乳熟期都表現免疫的材料14份,表現為近免疫的材料29份;在拔節期和孕穗期表現免疫的材料23份;在拔節期表現近免疫的材料28份;在孕穗期表現近免疫的材料為30份。貴協1、貴農775、豐優9號、豐優92212、豐優2號、豐優1號、豐優10號、TG、P7-26、P3芒-8、固優1號在拔節期和乳熟期均表現為免疫到乳熟期表現為近免疫。硬葡1在拔節期和孕穗期均表現為高抗,到乳熟期表現為近免疫。白免3號在拔節期表現為高抗,孕穗期和乳熟期均表現為近免疫。貴農21、畢麥18號在拔節期均表現中抗,到孕穗期和乳熟期都表現為近免疫。
3結論與討論
參考文獻:
[1]曹世勤,駱惠生,伍翠平,等. 193份甘肅省小麥地方品種資源對白粉病的抗性評價[J]. 甘肅農業科技,2010(5):8-10.
[2]李迅,肖悅巖,劉萬才,等. 小麥白粉病地理空間分布特征[J]. 植物保護學報,2002,29(1):41-46.
[3]邢小萍,劉春元,袁虹霞,等. 35個優質小麥品種(系)對葉部主要病害的抗性鑒定及評價[J]. 河南農業科學,2005(10):49-52.
[4]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NY/T 613—2002小麥白粉病測報調查規范[S].
[5]盛寶欽. 用反應型記載小麥苗期白粉病[J]. 植物保護,1988(1):49.
[6]盛寶欽,段霞諭. 對記載小麥成株白粉病“0~9級法”的改進[J]. 北京農業科學,1991,9(1):38-39.
[7]李振岐,商鴻生. 中國農作物抗病性及其利用[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