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堂斌等
摘要: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創新投入與經營效益數據為例,運用DEA方法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品牌價值的創新效率進行測度。結果表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品牌價值的創新效率總體上處于低水平,表現在企業技術效率和純技術效率偏低、企業之間差距較大,一些企業出現規模效率下降、規模報酬遞減的現象。為此從5個方面提出促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品牌價值創新的建議。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品牌價值;技術創新;DEA
中圖分類號: F32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4-0371-05
收稿日期:2013-09-05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編號:13d063)。
作者簡介:劉堂斌(1987—),男,湖北武穴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戰略與創新管理。E-mail:822366656@qq.com。
通信作者:項喜章,男,湖北武漢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技術經濟及管理。E-mail:xxzh@whpu.edu.cn。品牌價值是品牌管理的核心部分,也是一個品牌區別于同類競爭品牌的重要標志。郝戊等認為:久負盛名的品牌是優質質量的保證,是銷售者與顧客關系的反映;品牌給顧客帶來的利益越多,它對顧客的吸引力就越大,品牌價值就越高;但品牌價值不是一成不變的,必須通過創新使其長期保值并不斷增值[1]。品牌價值創新是在一定的成本范圍內,在不斷改進產品或服務的基礎上,用新的品牌價值去滿足顧客對產品或服務的更高價值目標的追求。品牌價值創新可以更改品牌的價值屬性,也可以賦予品牌新的價值屬性,還可以通過企業新的經營策略實現對品牌價值的管理和維護,實現品牌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增值[2]。品質差別是品牌價值差別的核心,而技術則是一切品質的終極決定因素,企業在進行品牌價值創新時必須以技術創新為先導[3]。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以農產品加工或流通為主,通過各種利益聯結機制與農戶聯系,使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在規模和經營指標上達到規定標準并經政府認定的企業。近年來,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取得了較快發展,但是在品牌價值創新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如品牌價值創新意識淡薄,許多企業停留在產品觀念上,忽視品牌的創立與維系;此外,對品牌價值創新存在誤區,一些企業片面地認為創新就是營銷手段的創新;另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不能以領先的技術和標準創造出自主品牌。
在技術創新與品牌價值關系的理論研究方面,國內外主要是強調技術創新對品牌價值的作用。Otubanjo等通過對索尼公司的案例分析認為,技術創新能夠提升公司的品牌價值,尤其是對于技術密集型行業公司[4]。Altshuler等通過建立B2B市場的品牌價值模型發現,領先的技術創新是創造品牌價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5]。國內學者李媛等對品牌價值與多層次技術創新的關系研究發現,品牌價值是多層次技術創新的累積效應[6]。謝洪明等認為,品牌價值優勢是通過技術創新創造出來的[7]。王俊峰等的定量研究表明,技術創新與品牌價值有顯著正相關關系,并且技術創新對品牌價值的影響存在地域差異[8]。在農產品品牌研究方面,學者們側重于對國際農產品品牌管理經驗的總結、農產品品牌管理誤區和農產品品牌建設途徑的研究。李敏根據品牌價值理論,總結了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的特色和共性[9]。張國豪等指出,中國白酒品牌管理的誤區主要是品牌創新力度不夠、將地域概念作為品牌的主要內涵、品牌只有概念而無企業烙印、品牌變成了影子品牌等[10]。有關農產品品牌建設的途徑存在不同的觀點,有些學者主張品牌建設應從農業標準化入手[11],還有些學者則認為農產品品牌建設應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結合起來[12]。
綜上所述,品牌價值與技術創新密切相關,實施技術創新有利于提升品牌價值。現有研究的主要缺陷是:以定性研究為主,缺乏實證檢驗;未能結合產業特點,對品牌價值創新的建議缺乏可操作性;在研究農業品牌時,偶有提及將技術創新作為品牌價值的影響因素,但是缺乏深入研究。為此,本研究以24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樣本,從技術創新角度,運用DEA方法深入研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品牌價值創新效率,以期為我國農業企業制定品牌價值創新策略提供參考。
1DEA方法介紹
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以相對效率概念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效率評價方法,使用數學規劃模型比較決策單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之間的相對效率并對決策單元作出評價[13-14]。數據包絡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把每個評價對象作為一個決策單元,由眾多類似的決策單元構成被評價群體,決策單元具有相同的輸入、輸出2類評價指標,以評價指標的權重為變量進行運算,通過計算輸出和輸入比率確定決策單元是否有效[15]。
針對不同的評價目的和內容,DEA有多種模型可供選擇,如用于測量決策單元總效率的CCR模型,計算純技術效率的BCC模型,有錐比率限制的C2WH模型,基于松弛變量的SBM模型等等。根據研究的實際情況,本研究選用CCR、BCC 2個模型。
1.1CCR模型
3.2純技術效率分析
純技術效率是決策單元在一定的投入要素條件下,由于管理和技術等因素影響的生產效率。純技術效率等于1表示在當前技術水平下,決策單元資源使用有效,未能達到有效的原因在于規模無效。從表2可以看出,共有7家企業連續2年的純技術效率達到1.000,占樣本總量的29.17%,這些企業在現有技術水平上,創新投入很好地轉化為品牌價值,實現了創新資源的有效使用;其他企業的純技術效率平均值都在0.8以下,說明企業的管理和技術水平較低,未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創新資源以提高品牌價值。比較純技術效率和技術效率可以發現:萬向德農、迪康藥業、新希望在2012年的純技術效率都為1.000,但技術效率分別為0.875、0.668、0.957;青島啤酒在2011年的純技術效率為1.000,技術效率只有0.794;說明這些企業的創新投入規模不當,或者要素組合不合理,以致于不能達到投入產出的綜合有效。技術效率和純技術效率都靠后的是中牧股份、三元股份、新賽股份、豐樂種業和隆平高科,說明這些企業的綜合能力欠佳。
3.3規模效率分析
規模效率是決策單元由于規模因素影響的生產效率,反映實際規模與最優規模的差距。由表3可知,2011年共有7家企業的規模效率為1.000,分別是蓮花味精、西藏藥業、冠農股份、萬向德農、迪康藥業、新希望和瀘州老窖,說明這些企業的創新投入規模達到了最優狀態;2012年規模效率為1000的企業下降為5家,分別是蓮花味精、中牧股份、冠農股份、青島啤酒、瀘州老窖。總體上看,2011年有50%以上企業的規模效率接近1.000,2012年的規模效率下降較多,因此這些企業有必要根據現有的技術水平和實力研究創新投入的最優規模,以縮小現有規模與最優規模的差距,提高規模效率。
3.4規模報酬分析
規模報酬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決策單元內部各生產要素按相同比例變化所帶來的產量變化,存在著遞增、不變、遞減3種情況。規模報酬的遞增主要源于4個方面:生產專業化程度提高、資源的集約化使用、生產要素的不可分性、較強的討價還價能力。規模報酬遞減則可能由于生產要素可得性的限制,或者是管理效率下降。表3結果顯示:規模報酬連續2年遞減的企業有6家,分別是同仁堂、太極集團、三元股份、通威股份、光明乳業、伊利股份,這些企業過度的創新投入和欠佳的投入組合沒能創造匹配的品牌價值;規模報酬連續2年遞增的企業有5家,分別是恒順醋業、好當家、國投中魯、豐樂種業、隆平高科,這些企業可考慮適當增加創新投入,從而提高規模效益。
綜合表2和表3,連續2年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都為1 的企業只有蓮花味精、冠農股份和瀘州老窖,這些企業的技術水平、管理能力與其創新投入規模相適應,投入產出達到最佳狀態。計算各企業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在2年間的差值并繪制差值圖。由圖2可知,2012年有6家企業的技術效率提高了,分別是金健米業、太極集團、西藏藥業、三元股份、新賽股份和青島啤酒,大部分企業技術效率提高的原因是源于純技術效率的提高,說明這些企業正逐步改善管理,提高技術水平,朝內涵式方向發展;有15家企業的技術效率是降低的,占樣本總量的62.5%,其中7家是因為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同時下降,5家是由于規模效率下降,3家是由于純技術效率下降。查看原始數據可知,同仁堂、伊利股份和新希望在2012年大規模增加R&D投入,特別是R&D人員投入造成企業既有的管理和技術水平難以適應,無法將大規模投入轉化為品牌價值。
4政策建議
上述研究表明,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品牌價值的創新效率整體上不容樂觀。為此,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必須重視技術創新,提高品牌價值的創新效率。具體來說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合理規劃創新投入規模和要素組合。R&D經費和人員是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基礎,只有資本和人員充足,技術創新實踐才能有好的產出和成果,因此企業務必保證技術創新的投入。同時企業還應認真探索創新投入要素的組合,例如R&D經費和R&D人員搭配的合理比例,從而優化要素組合,提高產出效益。
二、提高企業綜合管理水平。雖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不斷壯大,但企業技術效率并不高,創新投入冗余較大,規
模效率也不理想,很多企業出現規模報酬遞減的狀況。品牌是企業內在綜合能力的市場標志,持久的品牌競爭力依賴于科學有效的企業管理[21]。因此企業必須加強內部經營管理和內部控制,提高管理精細度,建立專業化、標準化、信息化的管理流程,以提高品牌價值創新效率。
三、加強產學研合作。產學研合作能有效整合技術創新鏈。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各自聚集不同的資源,高校在知識創新方面領先,科研機構在應用研究方面有專長,企業則是技術的需求者和資金的供應方,應熟知市場需求。產學研一體化是知識創新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企業生產體系的融合劑,能將斷裂的創新系統連接起來,形成完整的創新鏈條。
四、擴大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不但可以使企業接觸到國際上先進的技術,激發創意,而且有利于聯合攻克技術難題,還可以開辟國際市場,為打響國際品牌奠定基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應當瞄準世界農業科技發展的最前沿,依靠國內國外2個技術源頭,將技術學習和獨立研發結合起來,積極引進國外技術,充分消化吸收并再創新。
五、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企業在品牌創新和不斷滿足顧客需求的過程中需要得到來自企業外部的各種支持,包括政策支持、市場支持和社會服務支持[22]。政府可以通過制度來保障企業品牌創新的順利進行,降低企業的創新成本和風險;通過培育中介機構、構建產學研合作創新平臺,從技術、人才、資金等多方面促進創新資源的流動,為企業品牌創新提供所需的各類服務。
參考文獻:
[1]郝戊,郭虹. 基于中國自主品牌現狀的企業創新研究[J]. 科學管理研究,2007,25(6):12-14.
[2]薛可. 品牌擴張:延伸與創新[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鄭琦. 北京高星級特色飯店品牌價值創新和品牌延伸策略研究[D]. 北京:北京工業大學,2010:22-30.
[4]Otubanjo O,Lim L L K,Melewar T C,et al. A corporate brand in the technology Road-Map:Sony[J]. The IUP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2011,8(3):60-73.
[5]Altshuler L,Tarnovskaya V V. Branding capability of technology born globals[J].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2010(18):212-227.
[6]李嬡,關士續. 品牌價值與創新的時間過程模型[J]. 生產力研究,2007(3):10-11,50.
[7]謝洪明,劉常勇. 技術創新類型與知識管理方法的關系研究[J]. 科學學研究,2003,21(5):539-545.
[8]王俊峰,程天云. 技術創新對品牌價值影響的實證研究[J]. 軟科學,2012,26(9):10-14.
[9]李敏. 我國農產品品牌發展戰略定位和策略[J]. 改革與戰略,2010,26(2):90-92,107.
[10]張國豪,蔡玉波,武振業.中國白酒品牌管理誤區與對策分析[J]. 釀酒科技,2007(7):136-140.
[11]徐元珍. 我國農產品品牌與標準化關系研究[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
[12]李德立. 中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品牌戰略研究[D]. 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06.
[13]Charnes A,Clark C T,Cooper W W,et al. A developmental study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in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maintenance units in the U.S. air forces[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1984,2(1):95-112.
[14]魏權齡,岳明. DEA概論與C2R模型——數據包絡分析(一)[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89(1):58-69.
[15]張春國. 基于DEA模型的白酒行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評價[J]. 會計之友,2013(3):67-71.
[16]Sun H S,Hone P,Doucouliago H. Economic openness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A case study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 Economics of Transition,1999,7(3):615-636.
[17]段永瑞. 數據包絡分析:理論和應用[M]. 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6.
[18]Gong H,Wang X Y.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efficiency of regional technical innovation Jiangsu province[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2004,14(1):26-33.
[19]肖翔,李月婷. 品牌價值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以世界品牌實驗室評估法為對象[C]//第二屆并購論壇論文集,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07.
[20]陳超. 品牌價值與公司盈利能力相關性的實證研究及應用[D]. 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9.
[21]劉希宋,姜喜龍. 企業創新能力與品牌競爭力關聯性理論研究[J]. 科學學研究,2007,25(3):557-560.
[22]李文鶼,李春成. 自主品牌發展:技術、市場和知識產權的互動[J]. 科學學研究,2008,26(1):119-123.
[7]謝洪明,劉常勇. 技術創新類型與知識管理方法的關系研究[J]. 科學學研究,2003,21(5):539-545.
[8]王俊峰,程天云. 技術創新對品牌價值影響的實證研究[J]. 軟科學,2012,26(9):10-14.
[9]李敏. 我國農產品品牌發展戰略定位和策略[J]. 改革與戰略,2010,26(2):90-92,107.
[10]張國豪,蔡玉波,武振業.中國白酒品牌管理誤區與對策分析[J]. 釀酒科技,2007(7):136-140.
[11]徐元珍. 我國農產品品牌與標準化關系研究[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
[12]李德立. 中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品牌戰略研究[D]. 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06.
[13]Charnes A,Clark C T,Cooper W W,et al. A developmental study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in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maintenance units in the U.S. air forces[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1984,2(1):95-112.
[14]魏權齡,岳明. DEA概論與C2R模型——數據包絡分析(一)[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89(1):58-69.
[15]張春國. 基于DEA模型的白酒行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評價[J]. 會計之友,2013(3):67-71.
[16]Sun H S,Hone P,Doucouliago H. Economic openness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A case study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 Economics of Transition,1999,7(3):615-636.
[17]段永瑞. 數據包絡分析:理論和應用[M]. 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6.
[18]Gong H,Wang X Y.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efficiency of regional technical innovation Jiangsu province[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2004,14(1):26-33.
[19]肖翔,李月婷. 品牌價值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以世界品牌實驗室評估法為對象[C]//第二屆并購論壇論文集,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07.
[20]陳超. 品牌價值與公司盈利能力相關性的實證研究及應用[D]. 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9.
[21]劉希宋,姜喜龍. 企業創新能力與品牌競爭力關聯性理論研究[J]. 科學學研究,2007,25(3):557-560.
[22]李文鶼,李春成. 自主品牌發展:技術、市場和知識產權的互動[J]. 科學學研究,2008,26(1):119-123.
[7]謝洪明,劉常勇. 技術創新類型與知識管理方法的關系研究[J]. 科學學研究,2003,21(5):539-545.
[8]王俊峰,程天云. 技術創新對品牌價值影響的實證研究[J]. 軟科學,2012,26(9):10-14.
[9]李敏. 我國農產品品牌發展戰略定位和策略[J]. 改革與戰略,2010,26(2):90-92,107.
[10]張國豪,蔡玉波,武振業.中國白酒品牌管理誤區與對策分析[J]. 釀酒科技,2007(7):136-140.
[11]徐元珍. 我國農產品品牌與標準化關系研究[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
[12]李德立. 中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品牌戰略研究[D]. 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06.
[13]Charnes A,Clark C T,Cooper W W,et al. A developmental study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in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maintenance units in the U.S. air forces[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1984,2(1):95-112.
[14]魏權齡,岳明. DEA概論與C2R模型——數據包絡分析(一)[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89(1):58-69.
[15]張春國. 基于DEA模型的白酒行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評價[J]. 會計之友,2013(3):67-71.
[16]Sun H S,Hone P,Doucouliago H. Economic openness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A case study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 Economics of Transition,1999,7(3):615-636.
[17]段永瑞. 數據包絡分析:理論和應用[M]. 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6.
[18]Gong H,Wang X Y.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efficiency of regional technical innovation Jiangsu province[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2004,14(1):26-33.
[19]肖翔,李月婷. 品牌價值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以世界品牌實驗室評估法為對象[C]//第二屆并購論壇論文集,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07.
[20]陳超. 品牌價值與公司盈利能力相關性的實證研究及應用[D]. 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9.
[21]劉希宋,姜喜龍. 企業創新能力與品牌競爭力關聯性理論研究[J]. 科學學研究,2007,25(3):557-560.
[22]李文鶼,李春成. 自主品牌發展:技術、市場和知識產權的互動[J]. 科學學研究,2008,26(1):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