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麗等
摘要:基于農戶訪談與問卷調查、方差分析等方法,對吉林西部農戶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影響因素進行深入研究。結果顯示,由于農戶類型、土地經營規模、年齡結構和文化水平的影響,不同類型的農戶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存在差異:純農戶的土地利用方式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農業兼業戶和非農業兼業戶往往選擇玉米—向日葵、玉米—蔬菜、林地等經濟效益高的種植方式;非農戶土地利用方式以種植玉米和出租為主。
關鍵詞:土地利用方式;農戶行為;方差分析;吉林西部
中圖分類號: F323.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4-0404-04
收稿日期:2013-08-28
基金項目: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編號:20110749);吉林農業大學青年啟動基金(編號:216-00127)。
作者簡介:李春麗(1983—),女,內蒙古赤峰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E-mail :lichunli66fuxiao@163.com。土地利用變化研究一直是國內外不同學科學者關注的熱點。農戶作為農業經濟區的微觀主體,其行為決定著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作為土地利用的直接參與者,農戶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管理措施以及在農業生產中的投入、產出,都可能引起耕地質量的變化[1]。近年來,基于農戶層面的土地利用變化分析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主要集中在對土地用途變更和土地利用集約程度變化的研究等方面[2],如基于MAS模型研究農戶土地利用決策變化的機制等[3]。隨著非農化程度、經濟收入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農戶的土地利用方式傾向于選擇經濟效益高、耗時少的種植方式[4],1980—2006年國家尺度反映出耕地利用集約度的勞動力投入減少、省工性投入增加[5]。還有學者針對農業政策、退耕還林政策、生態移民政策和農戶行為等方面對土地利用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研究[4,6-9]。
吉林西部屬于農牧交錯地帶,是我國北方典型的生態脆弱區。20世紀90年代以來,吉林西部土地利用問題受到關注,大量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吉林西部的土地利用進行研究,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變化及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10-11]、土地資源及生態環境評價[12-13]等,基于農戶層面的系統研究缺乏。鑒于此,在嘗試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采用PRA半結構式農戶訪談、問卷調查和方差分析等方法,揭示吉林西部不同類型農戶土地利用行為特征和規律,探討影響農戶土地利用方式的因素,為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區概況
吉林西部位于松嫩平原西南部生態環境脆弱帶,處于北緯43°53′~46°18′、東經121°38′~126°17′之間,主要包括白城地區和松原地區,總人口約491.5萬人,土地總面積 49 955 km2,占吉林省總面積的26.66%,地處半干旱農牧交錯區[14],鹽堿化草甸土及風沙土分布廣泛。吉林西部曾是水草豐富的大草原,由于人口劇增和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強度日益增大,土地沙漠化、鹽堿化和草場退化面積逐年增加,植被覆蓋面積銳減[15],嚴重制約了當地農業生產潛力的發揮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瞻榆鎮屬于典型的半農半牧區,位于通榆縣縣城西南 46 km 處,面積674 km2,現有耕地1.59萬hm2,屬中溫帶半干旱半濕潤地區,具有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征。該區地勢平坦,氣候干旱,地表水貧乏,農業生產以旱作為主,農作物主要有玉米、高粱、谷子、向日葵、大豆、花生等,一年一熟;養殖業以羊、牛為主。目前,全鎮人口3.8萬人,其中農業從業人口2.2萬人,共轄20個行政村。2009年,畜牧業總產值超過5 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6 850元。
1.2方法
1.2.1農戶調查及數據獲取綜合考慮吉林西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產生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以及土地面積、外出務工收入情況等因素,確定通榆縣耕地面積最大的瞻榆鎮為研究區域?;赑RA半結構式農戶訪談與問卷調查,對研究區的農戶進行抽樣調查。農戶調查涉及新利村、新勝村、西關村、東關村、蔬菜村、四明村和良井子畜牧場村共7個村莊,發放調查問卷178份,獲得有效問卷162份。問卷內容主要包括:(1)農戶基本情況:包括家庭人口、勞動力、教育程度、家庭保障水平、從事非農業情況、土地經營目標;(2)土地利用情況:包括農地面積、種植結構、土地投入與產出、牲畜數量、土地租賃情況等[16]。
1.2.2農戶類型劃分據實地調查,研究區耕地資源比較豐富,而二、三產業不發達,農戶除了少量打工、經商或工資性工作外,大部分仍以務農為主,瞻榆鎮所轄20個行政村的農戶類型結構比較相似,獲取的調查問卷具有代表性。綜合已有研究成果,依據家庭主要收入來源、主要勞動力的投入方向等[4],結合問卷調查分析,將研究區的農戶分為純農戶、農業兼業戶、非農業兼業戶和非農戶等4類。其中,純農戶是指家庭勞力以經營農業為主、農業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大于95%的農戶;農業兼業戶是指農業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為50%~95%的農戶;非農業兼業戶是指農業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為5%~50%的農戶;非農戶是指家庭勞力全部以非農業為主、農業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小于5%的農戶。在162個調查農戶中,純農戶64戶,占總樣本的39.51%;農業兼業戶60戶,占37.04%;非農業兼業戶22戶,占13.58%;非農戶16戶,占9.88%。
農戶的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是指農戶在農業生產中,地塊尺度上種植制度的選擇、資源利用和生產投入。對于不同類型農戶,由于戶主個人特征、農戶家庭狀況、農戶經濟特征等資源稟賦的不同,使得農戶在生產目標和土地利用方式上存在差異[4]。
2結果與分析
2.1農戶特征對土地利用方式影響的多變量檢驗
在農戶土地利用方式多因素變量方差分析中,借助SPSS軟件中的Multivariate模塊,分析農戶類型、人均耕地面積、戶主年齡和文化水平等對土地利用方式的影響。方差分析顯示(表1),F檢驗的顯著性概率小于0.05,說明不同農戶類型土地利用方式有顯著性差異。
2.2農戶類型特點
2.3農戶類型與土地利用方式
由圖3可見,由于主要勞動投向、自身經濟實力和生產經營目標等的不同,不同類型農戶在土地利用方式上有很大的差異。純農業戶土地利用方式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玉米—高粱、玉米—花生、玉米—大豆的比例遠遠大于其他農戶,可能是由于經濟意識較弱,蔬菜的種植面積較少,僅占2.88%,由于務農勞動力較多,玉米、玉米—高粱和玉米—谷子的種植面積在50%以上,一部分用于自家生活需要,很大一部分用于喂養數量較多的牲畜。農業兼業戶和非農業兼業戶由于經濟意識更強,往往選擇玉米—向日葵、玉米—蔬菜(或兩季蔬菜)、林地等經濟效益高的種植方式。非農戶土地利用方式以玉米為主,占土地利用面積的44.44%,其余大部分耕地被出租,這主要是因為非農戶務農勞動力少,而玉米耕作方式簡單,靠自然生產即能滿足家庭生活需要。
2.4土地經營規模與土地利用方式
吉林西部耕地資源比較豐富,瞻榆鎮被調查農戶戶均耕地面積為1.03 hm2,人均耕地面積0.36 hm2,單位勞動力經營耕地面積為0.53 hm2,44%的農戶人均耕地面積為0.13~0.45 hm2,38%的農戶人均耕地面積為0.45~1.05 hm2。
由圖4可見,人均耕地面積對玉米—花生、玉米—蔬菜、玉米—大豆等土地利用方式的影響明顯,隨著人均土地面積的增加,選擇種植玉米—花生、玉米—大豆的比例在增加;人均耕地面積越多,選擇單獨種植玉米的比例越小,玉米—蔬菜和玉米—谷子的比例也在減少;非農戶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為0.21 hm2/人,大多數位于人均耕地<0.13 hm2,土地分布比較零散,破碎度較高,土地利用方式簡單,主要表現為種植玉米、玉米—蔬菜和出租。種植玉米作為研究區的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一方面由于案例點自然環境適合玉米的生長,另一方面,玉米保產高產,能夠滿足農戶的基本生活需要。農戶經營土地追求土地規模的擴大,應積極引導其向集約經營轉變,把農業的規模化和集約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農戶土地利用率。
2.5年齡結構與土地利用方式
勞動力的年齡差異與勞動能力及家庭生產積累直接相關,年齡差異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著農戶生產經驗的不同,導致其對土地生產決策不同。由圖5可見,不同年齡結構的農戶在土地利用上有較大差異,主要體現在戶主年齡越大,單一種植玉米方式的比例越??;年輕人土地利用方式簡單,隨著年齡的增加,農戶土地利用方式趨向多元化。這主要是由于農戶年齡結構的差異引起其家庭生產積累和生產經驗的差異。
瞻榆鎮戶主平均年齡超過42歲,40~50歲人口占總人口的32.10%,51~60歲人口占總人口的17.28%,再過10多年,現有留鄉務農勞動力將進入老齡化階段。戶主實際上可能不是家庭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者,或不參加農業生產活動,因此,留鄉務農勞動力實際平均年齡大于戶主平均年齡。以中老年人為主的留鄉務農人員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相對偏弱,勞動技能提高難度大,將會影響糧食新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制約糧食生產科技水平的提升。
2.6文化水平與土地利用方式
受教育程度高可以提高農戶收集、加工和處理價格等生產信息的能力,從而優化農戶使用生產要素的總量和構成等,并通過土地利用方式決策影響土地利用效率。瞻榆鎮農戶文化水平總體偏低,其中,16.05%的農戶具有小學及以下文化水平,58.02%具有初中文化水平。
由圖6可見,不同文化水平的農戶在土地利用方式上有較大差異,主要體現在戶主文化水平越高,選擇玉米—大豆、玉米—花生方式的比例越大;農戶文化水平對玉米—向日葵、玉米—花生、玉米—大豆和玉米—蔬菜的影響有較大差異。這主要是由于農戶受教育程度高低影響其搜集、獲取信息,消化、應用新技術的能力,而農業新技術傳播的初期階段(比如:作物新品種的引進),只有少數受教育程度較高、富于革新觀念的人才會接受。
3小結與討論
不同類型農戶在家庭規模、成員組成、年齡結構和文化水平等方面呈現不同特征,農戶經營目標、生產規模、土地租賃及牲畜養殖情況存在差異。影響農戶土地利用方式的因素很多,在選擇土地利用方式時,不同農戶有不同的考慮。純農戶和農業兼業戶,土地耕種是家庭主要的收入來源,其經營目標是進行農產品商品化生產;而對于非農業兼業戶和非農戶,家庭收入以非農收入為主,土地經營主要是為了滿足家庭基本糧食需求。農戶的土地利用方式,既受到農戶自身生產特點及土地資源所限制;另外,文化水平和年齡差異等會影響農戶的生產經營和獲取信息的能力,進而影響農戶的土地利用方式。當然,社會經濟、市場環境和政府政策等也會影響農戶的生產決策。
農戶是我國農用地最重要的土地利用主體,他們的行為決定著土地資源能否合理利用。農戶在土地利用過程中希望在自己的經濟能力范圍內,獲得穩定而豐厚的收入。農戶土地利用決策主要是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其土地利用行為一般沒有考慮其帶來的環境影響,比如花生的種植會加劇水土的流失,不利于吉林西部鹽堿地的改良等,使得農戶的土地利用行為具有不可持續性,不符合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實現吉林西部的土地可持續利用,必須從農戶尺度探索土地可持續利用的途徑。
目前,我國廣大農戶一是生產規模小,二是數量多,面對市場,單個農戶幾乎無法利用市場競爭機制。當需要轉換土地利用結構時,大多數農戶沒有足夠的風險承受能力,政府政策的參與和扶持作用至關重要,制定政策時應考慮如何提高農戶承擔風險的能力。因研究區二、三產業發展比較落后,以及土質(尤其是鹽堿地和沙包地)所限,主要為玉米套雜糧、花生或大豆等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且通常只能種植1季作物,應加強對吉林西部鹽堿地的改良,積極引導和扶持農戶調整種植結構,注重發展農村后續產業,保障農戶的長遠經濟收益,實現土地開發利用的優化配置。
參考文獻:
[1]諸培新,曲福田. 土地持續利用中的農戶決策行為研究[J]. 中國農村經濟,1999(3):33-36, 41.
[2]鐘太洋,黃賢金. 農戶層面土地利用變化研究綜述[J]. 自然資源學報,2007,22(3):341-352.
[3]陳海,王濤,梁小英,等. 基于MAS的農戶土地利用模型構建與模擬——以陜西省米脂縣孟岔村為例[J]. 地理學報,2009,64(12):1448-1456.
[4]歐陽進良,宋春梅,宇振榮,等. 黃淮海平原農區不同類型農戶的土地利用方式選擇及其環境影響——以河北省曲周縣為例[J]. 自然資源學報,2004,19(1):1-11.
[5]陳瑜琦,李秀彬.1980年以來中國耕地利用集約度的結構特征[J]. 地理學報,2009,64(4):469-478.
[6]Wu J J,Adams R M,Kling C L,et al. From microlevel decisions to landscape changes:an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conservation polic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4,86(1):26-41.
[7]Shiferaw B,Holden S T. Policy instruments for sustainable and management:the case of highland smallholders in Ethiopia[J].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0,22(3):217-232.
[8]孔祥斌,劉靈偉,秦靜. 基于農戶土地利用行為的北京大興區耕地質量評價[J]. 地理學報,2008,63(8):856-868.
[9]唐宏,楊德剛,張新煥,等. 新疆三工河流域生態移民的農戶響應[J]. 地理科學進展,2011,30(4):463-469.
[10]張殿發,王世杰. 吉林西部土地鹽堿化的生態地質環境研究[J]. 土壤通報,2002,33(2):90-93.
[11]宋長春,鄧偉,李取生. 松嫩平原土壤次生鹽漬化過程模型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2002,16(5):23-26.
[12]黃方,劉湘南,張養貞. GIS支持下的吉林省西部生態環境脆弱態勢評價研究[J]. 地理科學,2003,23(1):95-100.
[13]李曉燕,張樹文. 基于景觀結構的吉林西部生態安全動態分析[J]. 干旱區研究,2005,22(1):57-62.
[14]徐德志,于力. 吉林省生態環境現狀調查與分析[M]. 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15]盛連喜,劉長生,周道瑋. 吉林生態與生態建設[M].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6]閻建忠,卓仁貴,謝德體,等. 不同生計類型農戶的土地利用——三峽庫區典型村的實證研究[J]. 地理學報,2010,65(11):1401-1410.
[17]薛莉. 基于3S的吉林省西部生態環境的調查與研究[D]. 長春:吉林大學,2009.
[1]諸培新,曲福田. 土地持續利用中的農戶決策行為研究[J]. 中國農村經濟,1999(3):33-36, 41.
[2]鐘太洋,黃賢金. 農戶層面土地利用變化研究綜述[J]. 自然資源學報,2007,22(3):341-352.
[3]陳海,王濤,梁小英,等. 基于MAS的農戶土地利用模型構建與模擬——以陜西省米脂縣孟岔村為例[J]. 地理學報,2009,64(12):1448-1456.
[4]歐陽進良,宋春梅,宇振榮,等. 黃淮海平原農區不同類型農戶的土地利用方式選擇及其環境影響——以河北省曲周縣為例[J]. 自然資源學報,2004,19(1):1-11.
[5]陳瑜琦,李秀彬.1980年以來中國耕地利用集約度的結構特征[J]. 地理學報,2009,64(4):469-478.
[6]Wu J J,Adams R M,Kling C L,et al. From microlevel decisions to landscape changes:an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conservation polic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4,86(1):26-41.
[7]Shiferaw B,Holden S T. Policy instruments for sustainable and management:the case of highland smallholders in Ethiopia[J].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0,22(3):217-232.
[8]孔祥斌,劉靈偉,秦靜. 基于農戶土地利用行為的北京大興區耕地質量評價[J]. 地理學報,2008,63(8):856-868.
[9]唐宏,楊德剛,張新煥,等. 新疆三工河流域生態移民的農戶響應[J]. 地理科學進展,2011,30(4):463-469.
[10]張殿發,王世杰. 吉林西部土地鹽堿化的生態地質環境研究[J]. 土壤通報,2002,33(2):90-93.
[11]宋長春,鄧偉,李取生. 松嫩平原土壤次生鹽漬化過程模型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2002,16(5):23-26.
[12]黃方,劉湘南,張養貞. GIS支持下的吉林省西部生態環境脆弱態勢評價研究[J]. 地理科學,2003,23(1):95-100.
[13]李曉燕,張樹文. 基于景觀結構的吉林西部生態安全動態分析[J]. 干旱區研究,2005,22(1):57-62.
[14]徐德志,于力. 吉林省生態環境現狀調查與分析[M]. 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15]盛連喜,劉長生,周道瑋. 吉林生態與生態建設[M].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6]閻建忠,卓仁貴,謝德體,等. 不同生計類型農戶的土地利用——三峽庫區典型村的實證研究[J]. 地理學報,2010,65(11):1401-1410.
[17]薛莉. 基于3S的吉林省西部生態環境的調查與研究[D]. 長春:吉林大學,2009.
[1]諸培新,曲福田. 土地持續利用中的農戶決策行為研究[J]. 中國農村經濟,1999(3):33-36, 41.
[2]鐘太洋,黃賢金. 農戶層面土地利用變化研究綜述[J]. 自然資源學報,2007,22(3):341-352.
[3]陳海,王濤,梁小英,等. 基于MAS的農戶土地利用模型構建與模擬——以陜西省米脂縣孟岔村為例[J]. 地理學報,2009,64(12):1448-1456.
[4]歐陽進良,宋春梅,宇振榮,等. 黃淮海平原農區不同類型農戶的土地利用方式選擇及其環境影響——以河北省曲周縣為例[J]. 自然資源學報,2004,19(1):1-11.
[5]陳瑜琦,李秀彬.1980年以來中國耕地利用集約度的結構特征[J]. 地理學報,2009,64(4):469-478.
[6]Wu J J,Adams R M,Kling C L,et al. From microlevel decisions to landscape changes:an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conservation polic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4,86(1):26-41.
[7]Shiferaw B,Holden S T. Policy instruments for sustainable and management:the case of highland smallholders in Ethiopia[J].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0,22(3):217-232.
[8]孔祥斌,劉靈偉,秦靜. 基于農戶土地利用行為的北京大興區耕地質量評價[J]. 地理學報,2008,63(8):856-868.
[9]唐宏,楊德剛,張新煥,等. 新疆三工河流域生態移民的農戶響應[J]. 地理科學進展,2011,30(4):463-469.
[10]張殿發,王世杰. 吉林西部土地鹽堿化的生態地質環境研究[J]. 土壤通報,2002,33(2):90-93.
[11]宋長春,鄧偉,李取生. 松嫩平原土壤次生鹽漬化過程模型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2002,16(5):23-26.
[12]黃方,劉湘南,張養貞. GIS支持下的吉林省西部生態環境脆弱態勢評價研究[J]. 地理科學,2003,23(1):95-100.
[13]李曉燕,張樹文. 基于景觀結構的吉林西部生態安全動態分析[J]. 干旱區研究,2005,22(1):57-62.
[14]徐德志,于力. 吉林省生態環境現狀調查與分析[M]. 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15]盛連喜,劉長生,周道瑋. 吉林生態與生態建設[M].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6]閻建忠,卓仁貴,謝德體,等. 不同生計類型農戶的土地利用——三峽庫區典型村的實證研究[J]. 地理學報,2010,65(11):1401-1410.
[17]薛莉. 基于3S的吉林省西部生態環境的調查與研究[D]. 長春:吉林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