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國
摘 要:在新形勢的背景下,我國高中的教育改革在不斷地推進著。教育工作者與研究者們不斷運用新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幫助提高課堂授課質量。與此同時,在傳統教學模式中一些值得借鑒的地方也需要繼續發揚下去。
關鍵詞:高中語文;高效教學;策略;探究
教育改革的推薦下我國高中實行了全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要求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轉變原有的教學思路,不能一味地追求學生的成績而進行無休止的題海戰術,要在減輕學生學習壓力的同時,培養起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讓學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對問題能夠提出自己的見解,鍛煉敢于質疑、敢于思考的創新精神。
一、在語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語文教材,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許許多多的知識信息,還從各個方面反映了不同作者對自然、人生、社會的經歷和感悟,往往將道德美、風景美、人情美集于一體,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情感,第一類為對美的認識情感,包括快樂、悲傷、熱情、喜悅、向往等情感。如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這首詩講述的是村莊里小孩子自由自在放風箏的情景恰好被詩人看見了。小草剛吐出嫩綠的芽,小鳥也在揮動它們剛張開的翅膀試飛。多么美好的一派景象,每一個字無不顯露出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對自由的向往。
第二類可以稱為道德的情感,它包含著豐富的愛國情感,對社會的責任感等。其中愛國主義是陸游寫不盡的高尚情懷,如他的《關山月》,詩中揭露了官場黑暗,文武百官在其位而不做其事的丑惡嘴臉,聯想到百姓不幸,朝廷卻無作為的態度,陸游不覺一陣心酸。國家有難,自己有心殺賊卻不被重用的惆悵等等一系列復雜又幽怨的感情凝聚在一起,于是就有了《關山月》這首愛國詩。這首詩詩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有一種戰士保家衛國的豪邁和報國無門的愁怨,可以說,這是當時南宋社會的一個縮影。
二、鼓勵打破思維定式,激勵創新意識
學生在遇到棘手問題時常常墨守成規,很少有創新和突破,
究其根源,是由于我國傳統的教育體制和思維定勢使然,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念中教師就是權威,是真理的化身,在這種思想的壓制下,學生思想僵化,毫無創新可言。例如,有一個教師問學生,雪花如果融化了會變成什么?有的學生說變成了水,有的說變成了冰,而另一個學生說變成了春天,顯然這個孩子的回答充滿了哲學的詩意和智慧的火花,但是他不符合常規,根據標準答案只能是零分,可他的回答卻是充滿了創新和想象的味道。因此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應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打破思維定勢,鼓勵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不斷使得學生的思想得到解放,創造力得到培養。
三、新教材與舊教學經驗的融合
新課程施行下,我國的高中語文教材紛紛對原有內容進行了改革。新的教材中充分體現了新課改所提倡的精神。教材內容不再單一,內容也變得更加生動,除課文之外,教材中還添加了幾個其他的模塊,幫助學生在閱讀過課文之后進行自主探究與學習,提高學生對于課文及問題的分析能力與合作探究能力。一些原有的課文標題也有了新的變化,變得更加生動,更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新教材之中還有教材拓展這一模塊,能夠幫助學生舉一反三地學習語文知識。教師在應用新教材進行授課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摒棄原有教材,要善于挖掘舊教材與舊教學經驗之中的可取之處,并與新的教學模式相結合。
語文學科的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改革的奠基工程,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起著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應當繼續在實踐中探索,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改革。
參考文獻:
陳玉俠.談如何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1(30).
(作者單位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威戎中學)
編輯 馬燕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