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每次判卷,面對學生答案是否要和標準答案完全一致,總會引起一場小小的爭論。
小學老師說了:“中學老師不但上課死性,講課按部就班。判個卷子吧,還得按考點來,和標準答案差一個字都不給分,至于嗎?意思一樣,差不多就行了唄!”
中學老師更不服氣:“敢情你們沒有升學壓力,小學直升初中。可你們看看你們小學講的那點課,真正有用的有多少,小學的知識和中學一點銜接也沒有,我們還得從頭教起,不照標準答案來,丟了分誰負這個責,誰知道我們鴨梨(壓力)山大啊?”
說的雖是氣話,但多多少少反映了一定的客觀現實。
有些老師認為學生有想象力固然好,但面對考試,學生應該是在“標準”的基礎上再去“差不多”。你問他為什么,他又說不出所以然來。我個人覺得,這恰恰隱藏了兩個很重要的問題。什么問題呢?一是“死記硬背”要不要?二是我們老師經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這里,我很想反問一句:老師,您那里有沒有孩子們需要的那個“漁”?
對于第一個問題,很多人持這樣一種觀點:認為只要學會在需要用知識時能查找到它們就行了,不必花很大的力氣去記憶很多知識。其實不然。我個人認為記憶力是極為重要的素質,而且是其他所有素質的基礎,學生時代是一個人記憶的黃金時期,這時的“死記硬背”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有很多知識都是通過記憶獲得的。說某人很有學問,博學,實際上是因為他記住了很多東西。說某人很聰明,是因為他能將頭腦中的知識融會貫通地加以利用。說某人“笨”“什么都不懂”,并不是他腦子有毛病,而是因為他記住的東西太少,或不能把所記的知識加以運用,我個人覺得,記憶力的強弱是人的智力開發程度的主要標志。人的創造力、業績、成就,很大程度取決于他的記憶力。大家所熟知的“大家”,哪一個不是博聞強記的好手。首先是“強記”,有超乎常人的記憶力,然后才去“博聞”,用“博聞”去驗證所記憶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去發揮、創造。
有人會說:那好,知識性的問題需要記憶,理解性的問題難道也需要記憶嗎?我很坦誠地告訴你,為什么有些學生的答案能和標準答案一模一樣,那是因為他們能從眾多的詞匯中選擇最精準的詞去加以概括,這些眾多的詞匯從哪來,當然是平時的記憶和積累。至于那些答題總是答不到點子上的孩子,那是因為他平時的積累就不夠豐厚,他大腦中僅有的詞匯只有那么幾個,怎么可能組
織出內容豐富而富有內涵的句子呢。他的“偏差”自然是顯而易
見的。
如何糾正學生的“偏差”呢?這就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教法,也就是我要說的第二個問題——“漁”的問題。
大多數老師每天都在按部就班的上課。何謂按部就班,就是按照教學進度把書上該講的講了,把作業做了,把卷子判了,那就可以了吧。這已經很辛苦了,大家不都是這樣嗎?考試之前,再發一大堆卷子讓孩子們去做,老師沒時間判,就讓家長判,至于用什么方法講,學生是否明白,作業做了幾個小時,孩子幾點睡覺,那就是學生和家長的事情了。其他的還有什么呢?如果說我講得不好,五個指頭還有不齊的時候呢,為什么有的孩子能考一百分?那些不及格的是不是也應該向一百分的學生學習!我有什么責任?
可是,或許事實并非如此。很有可能是那個得一百分的學生家長把教師講過的內容又用他自己的方法給孩子重新講了一遍!責怪孩子不用功,責怪家長沒有盡到責任,責怪孩子學習方法不對,那么,我很想請問您——老師,您自己有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事倍功半的教學方法呢?
很多老師在從事教學這項工作時是帶有刻板印象的,他會想,我當小學生的時候,老師是這樣講課,做中學生了,老師還是如此講課,甚至到高中生的時候,老師依然如此講課,十多年過去了,原來我們的課堂依舊沒有太多的改變,就好像我們的童話故事永遠
是狼來了、小紅帽等一樣。我為什么要去做太多的改變呢?對于一個剛剛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來說,我想他最初的模仿是從他心目中曾敬佩的教師開始的。然后才是陸續的新教師入職培訓,學校的一些聽評課及磨課等活動,而這些活動的時間常常是有限的,相對新教師的成長來說,還遠遠不夠。大多數的時間,新教師看到的往往是,用我在網上看到的一句話來形容我們的老師們,就是:在學校工作中,最可怕的也是最常見的現象是:一個愚蠢的教師在用力、用命而不用腦子在辛勤地工作。
所以,“減負”不應該從學生作業減起,而應該從老師減起。只有老師的“負擔”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才可能真正地得到減輕。老師的“負擔”減輕,不是說把這種“負擔”轉嫁到家長身上,而是要動腦子,要鉆研教法,搞教育科研,要去做研究,研究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包括自身的問題,并逐一加以解決。
首先想一想,作為一名教師,為什么我們每天都會覺得那么累,自己的累都表現在哪些方面,是來自于自身,還是來自于教學,還是來自于學生?這三個方面,我可以在哪些地方做一些改變。
對于自身,我需要做哪些調整?是心理問題?還是健康問題?抑或是家庭問題?怎么做,才能重獲心靈的自由?
對于教學,我用什么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的領會和掌握?抄寫生字就一定要抄十遍嗎?能不能更少?改錯字一定要一百遍嗎?為什么一百遍無效?我“零作業”或者是留更少作業,學生就不會了嗎?我這個課怎么教?作業怎么留?學生怎么學?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對于學生,我的態度、方法上還需要哪些變化?
……
只有解放了學生,我們才能更大限度地解放自己。也只有解放了自己,我們的學生才有希望得到解放,減負才有可能得以實現,我們的老師才能有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前提是,你要有自己想做的事情,當然,我這里說的想做的事情,是在專業上的建樹和學問上的精研。
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標準答案是需要的,但它只能給予一個人分數上的衡量,而對于一個人能力的大小,它是有“偏差”的。我們做教師的,不只是去關注由標準答案所帶來的這個分數,而是應該關注這個分數背后的內容:它是如何得到的。這里包含著教法和學法的問題,所謂教無定法,學無定法,教師應該如何去教、如何指導學生去學這方面多下些工夫,想必“偏差”自然就會縮小了,我想這應該是必然的。
(作者單位 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教師進修學校)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