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貴
摘 要:語言是人類社會在交往生活中所特有的,用于表達思想、交流情感、溝通信息和傳遞知識的工具。良好的語言機智是作為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綜合素質高的有效體現。好的教學語言,有豐富的內涵、幽默的情趣、澎湃的激情、迷人的天真;好的教學語言,可以讓學生如見其形,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實感其情。只有巧妙地運用語言機智,才能打造精彩的高中語文課堂。
關鍵詞:高中語文;語言機智;精彩課堂
社會科技飛速發展,教學手段異彩紛呈。多媒體、投影儀等等一系列輔助教學的高科技產物叩門而來,在課堂教學中各顯神
通。但是,無論科技如何日新月異,無論形勢如何風云變幻,良好的語言表達,機智用語仍舊是一位語文教師至關重要的能力,對
此,毋庸置疑。
一、教學語言要具有豐富的內涵
中華上下五千年,語文教師正是這燦爛文化的傳承者,他飽受詩書的熏陶、文化的洗禮,對于古今中外警句名言、文人軼事如數家珍,對于天文地理、書畫藝術多方涉獵。在課堂教學中,表述準確生動、聲情并茂、口若懸河,即便是和學生之間的閑談,也是引經據典、出口成章、滔滔不絕。
筆者覺得,語文教師的多方涉獵是非常有必要的。以我教授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為例,文中主要通過父愛和母愛的比較,引導學生重新審視親情,從而能夠聯系自身,感悟生活,獲得愛的真諦。我若是干癟癟地講授,怕是講到聲嘶力竭也難讓學生對于親情的領悟更深些。于是,我在課堂上聲情并茂地為學生演唱了英文歌曲The Daddest Word和John Mayer-Daughters。當時,學生都驚呆了。一方面,他們認為語文老師不懂英語的看法瞬間破滅,被老師的英文所折服,一方面,學生被優美的旋律帶進歌的意境中,對于父愛、母愛的理解更深刻了。
二、教學語言要具有幽默的情趣
長長的45分鐘,難免枯燥,而幽默的語言正是此時調節氣氛的一劑良藥。教師若能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利用幽默的語言,不僅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緩解課堂緊張、乏味的學習狀態,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筆者覺得,課堂上講幾個幽默的笑話,做一個幽默形象的比喻是大有裨益的。以某次的修改病句為例,先是分配角色,“病句”作“病人”,學生作“醫生”,然后我說:“我們今天接著看病,不要嫌煩啊,治病救人是我們醫生的職責哦。”遇到較為簡單的病句,我會說:“這個就是個感冒發燒,護士給開個藥吧。”若是遇到較為復雜的,我會說:“這個患者,情況較為復雜,怕是病覺不輕,掛個專家門診吧。”一面說,一面示意并鼓勵學生進行解答。若是遇到更加復雜,病因很難發現的,我就會說:“呀,疑難雜癥,怕是要進行專家會診了。”就這樣,讓學生在歡聲笑語中獲取知識,接受教育,機智用語,娛樂性和教育性并存,教學中,課堂氣氛別提多熱烈了。
三、教學語言要具有澎湃的激情
語文課文大都來源于生活,卻又都高于生活。正如《與吳均書》中所言:“興之所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亦未為不可。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應如此,教學中要充滿澎湃的激情,將文章中挖掘和提煉的生活之美淋漓盡致地展現于課堂之上。因此,只有我們愛教學,并將熱情溢于言表,學生才能被調動起來,和教師產生
共鳴。
筆者覺得,教學中豐富的語言情感表現力是取得教與學共鳴的法寶。以教授《故鄉的秋》為例,自古文人多悲秋,因此,我在講授的過程中大量引入了古代詩詞,有屈原在《湘夫人》中的惆悵: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有宋玉在《九辯》中的悲吟:悲哉秋之為氣,蕭瑟兮草木搖落兮而變衰;有杜甫在孤老無依時的哀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等等。再適當地加以多媒體配合,伴隨著悠揚凄美的曲調,為學生展示秋天萬物蕭條的景象,讓學生感受到秋帶來的涼意。此時,我便適時的引入課文,“那么,近代文人郁達夫又是如何感嘆故都之秋的呢?讓我們一同走近《故都之秋》,走進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教學中,教師只有先吸引自己入景入情,才能帶領學生盡情遨游。
四、教學語言要具有迷人的天真
語文,其實就像是一個飽含故事的長者,在我們講故事、聽故事的過程中,只是一個傳遞者,一個被感動的人而已。所以,我們在教學的課堂上,不必過于拘泥于自己的教師身份,也不必對自己、對學生的要求太過于苛刻,要做真實的自己,做優秀的教育。
筆者覺得,天真是一個教師難能可貴的品質。一個不天真的教師,就不敏感,一個不敏感的教師,又怎會察覺這字里行間的情感,又怎能準確捕捉學生的心。以教授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為例,“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教學中,我們可以毫無掩飾地對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及御用文人的兇殘卑劣表達我們的鄙視、憤恨;對國民的麻木不仁,表達我們的痛心疾首;對愛國青年的革命精神,表達我們的仰慕和欽佩之情。面對慷慨激昂,正氣凜然的語言氣勢,面對高低起伏,富于變換的語調,學生無不被其吸引,愛國情操油然而生,學習興趣大大增加。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就應該是感情充沛,機智幽默,能夠巧妙地應用自己閃耀著智慧的語言去塑造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教學,巧用語言機智,打造精彩課堂。
參考文獻:
[1]李兆群.論語文教師的語言藝術[J].長波師范學院報,2002(09).
[2]董欣梅.論語文教師的語言機智應用[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1(09).
(作者單位 四川省成都市郫縣第二中學)
編輯 薛直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