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盈
摘 要:從兒童美術作業中的“情感細節”入手,探討在小學低段美術教學中應該注意的部分,以提高低段兒童美術作業的質量和美感。繪畫學習中,只有對細節細致入微的觀察,才能形成敏銳的觀察力,才能豐富大腦的儲存,形成具體、精彩的聯想。有的時候,這種細節也并不一定是細膩的描繪,它有可能是粗略的,但卻表現出了饒有趣味的情感。
關鍵詞:美術作業;價值觀念;創新能力
一、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細節以小見大,精彩的美術作品總有打動人的情感細節。小學低段兒童在繪畫時會把系在樹上的繩結畫得很大,生怕它會弄疼樹木;把小動物的臉上畫上微笑的嘴巴,好像在跟觀眾打招呼……我們總能在兒童畫中找到驚喜,但在實際的教學中,許多教師會“重大處,輕小處”,常常忽略對兒童直觀感受的尊重,使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心靈的本真慢慢消失。歸納起來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這些現象的存在給美術教學留下了不少的遺憾,直接影響了教學實效。
現象一:忽略學生的心理情緒
【案例】一個教師執教公開課,題目是畫畫《最親近的人》,學生的課堂作業,畫面雖然粗糙但有一種有趣的稚拙感。在作業展評時,教師卻沒有把它展示出來。小作者畫的是一位小伙伴,表現出了他對這位小伙伴的了解和親近之情。細心的教師可以發現,為了表現小伙伴愛吃零食的特點,作者畫了他手拿果實正往嘴里塞的動作。而執教教師因注重于作業展示的大效果,卻將這幅作業擱在一邊,置之不理,沒有注意學生的心理情緒。
現象二:忽略學生的價值觀念
【案例】二年級有一課《爸爸媽媽真忙》,有一位學生畫了這樣一幅畫,畫面中的爸爸正在夜幕下修理一輛汽車,表情嚴肅,滿頭大汗的,旁邊是小作者自己正跑過去給爸爸幫忙。筆者表揚這位學生的畫構圖有創意,人物造型生動。順勢問了一句:“爸爸是一位修理工,如果是你,你愿意從事這樣的職業嗎?”學生說:“不愿意。做修理工又累又臟,我長大了要做科學家!”筆者一下子不知道怎樣回答。課堂上并沒有注意引導學生的價值觀,而使教學一時陷入了僵局。
諸如此類的“情感細節”忽略問題在我們的美術課上屢見不鮮,從中折射出許多值得我們深思的東西。
二、提出的策略
怎樣才能使學生作業中的“情感細節”發光發亮呢?本文以新課程標準為導向,提出在小學低段美術教學中尊重直觀感受,豐富表現內涵,以促進作業完善和創新的三個策略,讓學生的個性在繪畫中飛揚。
策略一:觀察訓練,抓住精彩
低段兒童的美術作業有時會發現很有趣或者值得我們去思考的情感細節。另外,對于那些不會用繪畫表達情感的學生,教師要注意培養他們對美的感覺,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細心聆聽樂曲的旋律、觀察舞蹈的動作等,將一切當作藝術形式來體驗,有目的地“看”才有助于提升藝術感受。
1.調動各種感覺尋找表現手法
對于絕大多數學生我采取的是循序漸進、鼓勵尋找細節的方法,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以三年級《自行車的故事》一課為例,通過圖片欣賞,視頻觀看,實物觸摸,讓學生尋找騎自行車時的快樂感覺。班上一學生的課堂作業,小作者畫了三個人物,這三個人其實都是他自己,從看著別人騎自行車那種羨慕的感覺到自己開心地學騎自行車,這里可以看到明顯的心理變化過程,綠色背景也讓人感覺心情舒暢,畫面情感表現得很到位。
2.收集多種資料形成視覺刺激
美術課的拓展必定要從生活中尋找,如學生關注的重大事件,師生可以共同利用媒體網絡廣泛收集資料,特別是圖像資料。強烈的視覺形象刺激可以促使學生利用圖像文化不斷完善創作。
策略二:生活導入,激發興趣
美術課上,繪畫也可以是學生自我需要的表達,是個性得以張揚的一塊陣地,是感受得以宣泄的一種途徑。作為教師,應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繪畫中自由得表達。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學生所畫的內容應是多元的。經常讓學生按一種形式去畫畫,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感到乏味沒有興趣。因此,要引導學生去嘗試不同的繪畫形式,創設條件讓學生的獨特情感可以無拘無束的釋放出來。這樣學生就能夠通過觀察、聯想,感知到各種知識和信息,拓寬思維,突破形式束縛,創造出更具魅力的課堂作業。
策略三:情感共鳴,升華內涵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力量,激發學習興趣并長久保持,是推進教學的基礎。尋找與學生情感的共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學生的指導應該從純粹的客觀觀察轉入培養并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上。一部震撼人心的電影,一段蕩氣回腸的音樂……都能給予學生更豐富的情感體驗,引領學生去自己發現內心的東西。這樣,他們在繪畫中記錄下來的,將不是情感的貧乏,而是一種心靈的聲音。
在近幾年的美術教學中,筆者發現尊重兒童的直觀感受,注意發掘低段兒童美術作業中的“情感細節”,對于培養低段兒童的耐心性格和對事物敏銳的觀察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西方美學中有個定義:直覺就是藝術,它包含著個性、情感和創造,也就是說這種感覺是唯一的,帶有個人情感的,也是創造性的。傳統教育,往往是以成人化的評判標準來看待大量富有童趣卻看似粗糙的兒童美術作業,其結果肯定是導致學生今后畫出毫無生氣的畫面來。放手讓學生自主作畫,自由地用繪畫抒發情感,就能讓他們學會用自己獨特的思維、獨特的創造能力去表現事物,會發現周圍精彩的世界。這樣兒童的美術作業才會具有原生態的魅力,學生才會逐步形成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吳篩芹.嘗試、體驗、合作:美術教學中創新方法的運用.教育教學研究:考試周刊,2009(43).
(作者單位 浙江省慈溪市龍山鎮鳳鳴路龍山小學)
編輯 韓 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