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周
摘 要:以文本語言為憑借,找準語言訓練點,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落實課標提出的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精神。
關鍵詞:文本;訓練點;語言文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必須引導學生“憑借文本的語言,著重培養(yǎng)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豐富精神世界。”(崔巒老師語)。
如何做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也是語言學習的過程呢?就要從文本中找準語言的訓練點,也就是通過學習文本中語言的例子,促進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形成,達到提高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
一、找準文本中的字詞訓練點,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對字詞的學習,不僅僅是寫和理解本身的意義,更主要的是讀懂字詞運用的意境,學習應用。如,在《爬天都峰》一課中,“在鯽魚背前,爸爸給我和老爺爺照了一張相,留作紀念。”抓住“紀念”一詞進行教學:(1)“紀念”是什么意思?(2)為什么值得“紀念”?(因為“我”和老爺爺爬天都峰的艱辛與相互汲取力量。)(3)自己有什么值得紀念的人或事嗎?說說值得紀念的理由?由于教師設計的每一個問題都與“紀念”有關。學生以詞作為思維的突破口,答疑解惑,層層散發(fā),就具有發(fā)散性思維特征。學生經過這樣訓練,從而更深入地體會了詞以及句子的深刻含義。
又如,《一夜的工作》中寫周總理辦公室里的陳設:“那是一間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室內陳設極其簡單,一張不大的寫字臺,兩把小轉椅,一盞臺燈,如此而已。”查字典“極”字在這里的意思:極限,最高的限度。有的老師講課時就問學生“極其簡單可以換成什么詞語啊?”其實其他詞語是替換不了的:總理辦公室里的四件物品,缺一不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作為一個國家的總理,辦公室的物品“簡單”得達到了極限,你想說什么?自然而然的,“極其簡單”就留在學生的心里了。
學習運用:
奶奶(媽媽)極其節(jié)儉。
老師批改作業(yè)極其認真。
抓住一個關鍵的詞語去感悟、理解、達到學以致用,同時也留給學生一種思想:推敲詞語,準確表達。
二、找準文本中的句子訓練點,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文本中句子的表達方式,是學習、積累語言文字的例子。如,學習表達的低段學生,在寫話中沒有先后順序的概念,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閱讀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找準此類訓練點,加進表示時間先后順序的關聯(lián)詞語“首先……接著……然后……最后……”引導學生有順序地表達一個過程。如,在教學《植樹的季節(jié)》一文中,引導學生用以上關聯(lián)詞復述植樹的一般過程。實踐證明,在課堂中有目的地引進此類訓練,指導學生說話更完整,寫話更有條理。
如,教學《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后;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一句:(1)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試讀、指名讀等多種形式有感情地朗讀這組句子,體會漓江水奇異的美。理解“暇”“翡翠”的意思。(2)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把漓江的水寫得這般奇麗?(3)現在大家仿照比喻句和排比句寫一寫。
練習:(1)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______。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_______。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_______。
(2)教室真整潔啊,整潔得_______。教室真__啊,__得
_______。教室真__啊,__得_______。
老師要善于挖掘讀與寫的結合點,精心設置,讀寫的結合點,讓學生從讀學寫,以讀促寫,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三、找準文本中的片段訓練點,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如,《狼牙山五壯士》中的一個片段:“為了拖住敵人,七連六班的五個戰(zhàn)士一邊痛擊追上來的敵人,一邊有計劃地把大批敵人引上了狼牙山。他們利用險要的地形,把沖上來的敵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長馬寶玉沉著地指揮戰(zhàn)斗,讓敵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長葛振林打一槍就大吼一聲,好像細小的槍口噴不完他的滿腔怒火。戰(zhàn)士宋學義扔手榴彈總要把胳膊掄一個圈,好使出渾身的力氣。胡德林和胡福才這兩個小戰(zhàn)士把臉繃得緊緊的,全神貫注地瞄準敵人射擊。敵人始終不能前進一步。在崎嶇的山路上,橫七豎八地躺著許多敵人的尸體。”從這個片斷中,除了理解感悟出五壯士英勇殺敵的精神,還要學習場面描寫,做到點面結合。
學習應用:大課間活動的時間到了,操場上頓時沸騰起來。
四、找準文本的篇章結構訓練點,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其實,學會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意思是重要的閱讀能力。有的文本段落非常清晰,就要訓練這方面的能力。《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可以學習文章布局謀篇的方法,學習課文按照總分總的順序分為三段,首尾呼應,文章結構完整。《難忘的啟蒙》有倒敘,有前后照應,理解這種篇章結構就要學會運用。《圓明園的毀滅》文章前后是因果關系,第一部分告訴人們“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那是因為,“圓明園不但建筑宏偉,還收藏著最珍貴的歷史文物。”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訓練點,所以要因材抓“點”,才能真正體現是用教材,體現教材只是個“例子”。做到解讀抓“點”,把教材讀薄;理解、積累、訓練、運用到位把教材用厚。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從語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內容,體會情感而得意,更要關注語言形式,表達方法而得言。”(崔巒老師語)
(作者單位 安徽省懷寧縣小市鎮(zhèn)中心學校)
編輯 薛直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