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玲
摘 要: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創新。正如一位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所言: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它無處不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學科滲透、少先隊工作、班會課、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的滲透都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語文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新課標論述: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過程。所以,我們語文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把握好各學段教材的特點以及相互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自覺摒棄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漸形成積極的、健康的心理結構。如,課文《將相和》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閱讀后體會:(1)藺相如愛國,為了國家的利益他顧全大局,不計較個人得失,心胸寬闊的品質。(2)廉頗愛國、英勇善戰,但計較個人得失,可后來能知錯就改的品質。(3)將相為了國家利益,又和好如初,齊心協力保衛自己的國家。學生不僅學習到了藺相如人格的美和廉頗知錯就改的可貴品質,還認識到了將相和好的重要性。再讓學生反思自己平時的行為,認識到了自己也有心胸狹窄、嫉妒別人、計較得失、知錯不改的不良心理因素,因為這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導致了同學之間不團結、班級之間不和諧,校園里也出現一些不文明的現象。通過學習課文等一系列教育教學活動的貫穿,使學生有了形象的學習榜樣,就懂得以后該怎樣培養自己健康的心理了,怎樣與同學共處,共同創建和諧的班級、文明的校園了。
二、在寫作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語文教師可通過指導學生寫日記、寫作文的方法,使他們在記錄生活、學習中遇到的不快之事時,把心中的不良情緒宣泄出來,使語文老師得知每個學生的心理動態,及時給予疏導。針對學生實際情況讓他們寫一些小練筆。這種及時、鮮活靈動的教育方式促使學生進行自我探索,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的心理更加健康。
三、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為了讓學生有更廣闊的學習空間,現在的語文教材中設計了“綜合活動”,它是讓學生帶著一個個問題走向自然、社會,通過調查、訪問、探究、合作等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營造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和適應社會的實踐能力,這種學習方式是學生所喜愛的,它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接受教育。
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好這一豐富的教育資源,讓它最大限度地發揮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例如,《綜合活動:怎樣對待矛盾?怎樣化解沖突?》能夠讓學生通過自己獨特的體驗、了解,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再及時、恰當地給予指導,培養學生學會關心別人、體諒他人,學會與他人協調,學習別人好的品質,使他們懂得與他人和諧相處的重要性,懂得每個人要具有善于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懂得自己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人與人之間才會和諧相處,我們的生活、學習才會充滿樂趣,我們的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四、在競賽活動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從心理學角度看,人的感受和體驗產生于人的活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抓住無處不在的語文實踐機會,開展各種競賽活動,讓學生在競賽中感受成功,找到自信。我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利用朗讀、成語接龍、摘錄速記、辯論等方式開展競賽,這樣不僅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活動中交流”,讓學生實實在在的參與在課堂教學中,從而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這些活動既能強化學生的知識,促進學生知識的運用,還能使學生感到語文學習既有興趣,還能找到成功,增強自信,提高上進心,尤其對那些學困生更是一種激勵,同時還提高了學生對競賽活動的共同參與意識,培養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增強了競爭意識,也提高了學生抵抗挫折的能力,從而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
教學實踐證明,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最主要的途徑,就是在學科教學中有機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從對教育者進行教育的全過程出發,首先自身要切實轉變、提升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把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學目標有機結合起來,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優化教學環境、教學方法,有目標、有計劃、有重點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各種教學手段來增強學生的心理體驗,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完善他們的人格,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使他們以后能成為祖國合格的建設者。
(作者單位 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馬場二場小學)
編輯 馬燕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