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 行
中國文化以心性為一切價值之根源,心性就是本質的善念。因此,在人的日常心性中無不體現著他的世界觀、價值觀。所以涵養心性,使其圓滿具足,這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人之生命的價值,就體現在這一圓滿具足的心性中,此即所謂“無待他求,當下即是”之人生境界。中國人以知進而不知退,為人生之危機。
這種人生智慧時時都在提醒我們與他人接觸的時候,無論貴賤都應平等待之、一視同仁。不能先入為主地認為我是什么人,他是什么人;我是什么身份,他是什么身份,從而我應該怎么對待他,他應該怎么對待我。比如說,和與自己身份低的人接觸,就首先端起一個在上位的架子,盛氣凌人,頤指氣使。對于陌生人拜訪自己,不能首先懷疑人家有求于你,別有用心,從而形成一種溝通上的心理障礙,只有破除這些障礙,才能以真誠之心形成生命之直相照射。如果先有一概念的東西,就會成為人與人接觸的障礙。這些概念包括我們預定的計劃目標,用以聯系人之抽象理想,用以衡量人之抽象標準、成見、習慣等。這些東西在我們希望與人有真實接觸時,都應全部放下。只有把一切放下,我們才與人有發自內心生命的直相照射,直相肯定,從而有真實的了解。這件事說起來似乎容易,但要做到其實是很難的,必須有極深的修養才能做到。這種修養就是做人的坦蕩和真誠。以誠待人,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這就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下持久的修煉的功夫。然后在與人的交往中才會真誠地待人,真正地了解別人。只有當這種在平常日積月累修煉的功夫,深深融于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行為中,形成我們的氣質和自覺的處事為人的習慣,從而當我們隨時遇到各種問題時能隨時面對,隨時超越,而隨時放下。中國古話說“拿得起,放得下”,就是指一個人面對事情時的成熟、沉穩和練達。
這種“放下”的智慧,在印度思想中名之為“空的智慧”,解脫之智慧。佛教中的“空”,如“四大皆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就是放下的意思。圣嚴法師總結人生遭遇時曾有三句話,即“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也是放下的意思。這在中國道家稱之為虛之智慧,無之智慧。中國儒家稱之為“空空如也”“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廓然大公”之智慧。運用這種智慧,去看待生活中的一切經驗事物,理想事物,都會看穿其本質和內在,而不為表面虛飾之物象所蒙蔽。于是,當人面對某一人、某一物、某一問題時,雖然可以有照常的概念的知識、理想,但他就可以不會再糾結于某一件事情上,雖然面對許多事情但卻能超越于這些事情,既不置身事外,又不是陷入而不能自拔,若有若無、若即若離。有了這種智慧,達到了這種境界,人就不會為事物所累。百萬富翁會像身無一文的乞丐一樣不為財富所累而輕松自如;大政治人物會覺得“堯舜事業何異浮云過太虛”一樣恬淡名利而不為功業所累;大科學家、大哲學家會謙恭如莘莘學子不為虛譽所累;大傳教士會自覺“無一法可傳于人”不為責任所累;大外交家會自覺只是一平凡之賓客不為酬應所累。這種放下的智慧在印度的宗教哲學中表現的尤為普遍而深刻,如《奧義書》《薄伽梵歌》;也體現在中國的儒道禪宗人物的思想與風度中,如春秋戰國的范蠡幫助越王勾踐復國后即功成身退,隱匿江湖;唐代的高僧慧遠隱居廬山,影不出山,跡不入俗,送客無論貴賤,足止于虎溪,不敬王侯,等等;也體現在中國文學藝術人物的行為中,如晉代的陶淵明、竹林七賢。這些人的“放下”的境界及其文化觀念,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們去體會、欣賞、涵泳,然后知其意味之無窮,智慧之高妙。這種智慧的根源和本質就是當下即是、一切平等的人生境界。
其實,“放下”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放下之后,可以使我們對事情的看法更客觀、更冷靜、更深刻。研究和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時更從容、更超脫、更周全,更反復斟酌、集思廣益,從而也使問題解決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