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巍巍
B超引導下微管+宮術寧膠棒用于早早孕人工流產的臨床觀察
沈巍巍
目的通過對比觀察尋找終止早早孕的最佳方法。方法將自愿要求終止妊娠的早早孕患者100例, 尊重其意愿分為A、B兩組。A組在B超引導下使用一次性宮腔組織吸引管(以下簡稱微管)+宮術寧膠棒終止早早孕。B組以藥物流產終止早早孕作為對照, 比較兩組疼痛、流產后陰道流血時間、完全流產率等。結果兩組疼痛、流產后陰道流血時間、完全流產率均有顯著差異。結論B超引導下微管+宮術寧膠棒終止早早孕的方法簡便易行, 不良反應少, 安全性高,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尤其是基層醫療技術服務機構。
早早孕;B超;微管;宮術寧膠棒
終止早期妊娠的主要手段目前采取的方法有:①負壓吸引術;②藥物流產。目前對于早早孕, 藥物流產是一種常見的方法。但藥物流產的出血時間長, 完全流產率低。而傳統的負壓吸引術通常在孕期6~10周進行, 孕期不足6周的早早孕[1]用傳統的負壓吸引術漏吸率高, 醫生往往讓患者等到6周以后再手術。選擇一種安全有效且并發癥相對小的終止早早孕的方法是醫患雙方共同關心的話題。本站從2011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B超引導下微管+宮術寧膠棒用于早早孕人工流產, 取得滿意效果, 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站要求終止妊娠的早早孕患者100例, 年齡20~42歲, 平均26.5歲;停經時間35~42 d, 平均39.1 d;尿HCG檢查陽性, B超探及平均孕囊徑線5~10 mm[2], 常規檢查無藥流及人工流產禁忌證。尊重其意愿分為A、B兩組, A組50例, 在B超引導下使用微管+宮術寧膠棒終止早早孕。B組50例, 以藥物流產終止早早孕作為對照。兩組平均年齡, 孕產次, 孕周等無明顯差異, 有可比性。
1.2方法 A組:患者適度充盈膀胱后取膀胱截石位, 術前常規消毒外陰、陰道、宮頸, 將宮術寧膠棒置于宮頸達內口處, 10 min后取出, 助手腹部B超顯示孕囊位置, 按人工流產手術常規插入微管, 將微管開口對準孕囊著床處常規負壓吸宮,確定孕卵被吸出宮腔線規則即可。B組采用米非司酮25 mg b.i.d.(首劑加倍)×5次空腹口服, 第3天清晨空腹口服米索前列醇600 μg, 待絨毛排出, 陰道流血量不多, 離站隨訪。
1.3效果觀察 按WHO標準對患者疼痛程度分4級進行評估。0級:無痛, 安靜合作;I級微痛, 易忍受, 合作;II級中度疼痛, 難忍受, 欠合作;III級重度疼痛, 不能忍受,不合作。B組觀察服米索后腹痛情況。術后觀察2 h, 7~15 d回站行B超檢查, 并做好隨訪記錄。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流產過程中疼痛情況比較 A組明顯優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 見表1。
2.2兩組術后出血時間比較 A組明顯少于B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 見表2。
2.3兩組流產率比較 A組完全流產率100%, 高于對照組74%,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 見表3。
表1 兩組疼痛情況比較(n)
表2 兩組陰道流血時間比較(n)
表3 兩組流產率比較(n, %)
由于目前生殖保健宣教還不夠普及, 加之性觀念的逐步開放, 女性非意愿妊娠發生率越來越高, 借助早早孕檢測技術發展, 大多數意外受孕者可以在停經1周內明確診斷。選擇一種安全有效, 無痛苦, 低損傷, 簡單易行終止妊娠方法很有必要。藥物流產應用于早早孕流產時完全流產率較低,因為孕囊越小, 蛻膜組織越少, 蛻膜的孕激素受體數量可能不足, 或孕激素受體與米非司酮結合能力低, 不能有效地抵抗孕酮的作用, 加上早早孕子宮平滑肌對米索前列醇敏感性低所致[3]。并且流產時疼痛及陰道流血時間過長, 給女性生殖健康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宮術寧膠棒中含有利多卡因, 654-2及潤滑膠等。術前置入宮頸管溶化后部分潤滑膠黏附于宮頸處減少微管對宮頸的摩擦和損傷。宮頸黏膜吸收棒中的藥物成分, 使宮頸局部麻醉松弛, 減輕疼痛, 并有效防止人流綜合征發生。微管外徑4.4 mm, 由PVC高分子醫用材料制成, 質的柔軟, 富有彈性。在腹部B超監視下進行宮腔操作, 形成真正全程可視操作。彌補了傳統人工流產憑感覺和經驗盲目操作的缺陷, 使手術操作者能憑借超聲的動態監視,直觀地觀察子宮的位置, 宮腔深度, 孕卵著床部位, 及時檢測吸干凈與否和術后子宮的情況。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 最大限度減少子宮內膜過度損傷, 子宮穿孔, 吸宮不全等并發癥的發生。
總之, B超引導下微管+宮術寧膠棒終止早早孕的方法簡便易行, 不良反應少, 安全性高,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尤其是基層醫院。同時還可將此技術用于妊娠合并子宮肌瘤, 子宮畸形等人工流產。
[1] 劉新民.婦產科手術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6:1023.
[2] 嚴英榴, 楊秀雄, 沈理.產前超聲診斷學.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3:41.
[3] 黃蕊, 郭凱, 黃文英, 等.早孕藥物流產800例分析.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 2011, 19(11):691-692.
246501 安徽省宿松縣計劃生育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