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冰妹
腦出血微創穿刺術后血清GFAP的動態變化及其意義
韓冰妹
目的分析腦出血穿刺術后血清GFAP的動態變化及其意義。方法抽選本院收治的78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 隨機劃分為手術組與非手術組,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血清GFAP水平與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DS)情況。結果非手術組第7天GFAP水平達到最高值, 手術組第7、14天均低于非手術組,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第1、3、7、14天血清GFAP含量與當天的NDS評分呈正相關性。結論腦出血微患者血清GFAP水平與出血量呈正相關性, 可將其作為判斷腦水腫大小的生化指標。
腦出血;微創穿刺;血清
隨著當前臨床藥學對樞神經系統疾病生物化學標志物的研究, 推進了腦出血疾病生理變化的研究。為進一步研究腦出血穿刺術后血清GFAP的動態變化以及意義, 作者選取本院收治的78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 對其臨床資料分析如下。
1.1一般資料 抽選本院從2012年8月~2013年6月收治的78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 均分為手術組與非手術組, 男49例, 女29例, 年齡為42~82歲, 平均年齡為(62±1.2)歲, 高血壓病史為4~24年, 出血量為35~85 ml, NDS評分為15~38分, 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可分析研究。
1.2排除標準 ①患有惡性腫瘤以及免疫性疾病;②患有嚴重的腎臟、肝臟以及心臟疾病;③發病前14 d內有感染性疾病;④本次發病前有腦血管病史;⑤出現癥狀到疾病確診多于24 h;出血量<30 ml[1]。
1.3方法
1.3.1治療方法 78例均分為非手術組以及手術組, 非手術組患者實施常規的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控制感染、營養腦細胞、控制血壓以及脫水等治療;手術組在患者家屬同意下于發病6~24 h接受顱內血腫微創穿刺粉碎清除術, 并實施CT定位, 采用定位卡尺對血腫的投影部位進行準確測定, 并于血腫最大層面, 確定準確的穿刺位置, 同時應該注意原理血管位置。常規給予患者實施局麻消毒, 同時選擇一個長度合適的YL-I型一次性顱內血腫穿刺針, 并對顱骨厚度進行測量, 將限位器放置在穿刺針上, 電鉆穿透顱骨, 硬膜麻醉后去限位器, 并將鉆頭拔出, 之后緩慢進針到血腫的中心部位, 將針芯拔出, 可見暗紅色的陳舊血液流出, 與引流管連接, 并采用5 ml注射器進行抽吸, 盡量保證無負壓, 若抽吸過程中遇到阻力, 可換用針形血腫粉碎器, 并采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直至液體顏色變淡, 同時注入2萬~4萬U尿激酶,若無異常發生, 將引流夾閉4 h, 一天沖洗2次。術后根據引流出血量情況確定是否需要拔針。術后常規的治療方法與非手術組相同。
1.3.2GFAP、腦出血量以及腦水腫體積的測量 根據酶聯免疫吸附法對 GFAP血清水平進行檢測, 并于入院后給予患者實施MRI或CT掃描檢查, 并于疾病發作第3天采用制定的機器對CT進行復查。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處理分析, 計量資料采用( x-±s)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比較兩組患者的血清GFAP水平 觀察比較第1、3、7、14天兩組患者的血清GFAP水平, 具體見表1。
從研究中可以看出, 非手術組第7天GFAP水平達到最高值, 手術組第7、14天均低于非手術組,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血清GFAP含量與病情的關系 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1、3、7、14 d血清GFAP含量與當天的NDS評分呈正相關性,具體見表2。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血清GFAP水平( x-±s, μg/L)
表2 比較兩組患者的血清GFAP含量與病情的關系
據相關臨床研究表明, 腦出血疾病的發病率每年約為60~80/10萬, 且該疾病具有較高的死亡率。腦出血疾病為一種常見多發的心血管疾病, 疾病發生后會導致患者的腦組織以及機體局部出現一系列的病理變化, 嚴重的腦出血可能導致患者直接死亡[2]。隨著當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生物化學標志物的不斷深入研究, 臨床認為GFAP為急性腦出血的生物學標志物。GFAP為一種酸性蛋白, 為星形膠質細胞的主要成分, 富含天冬氨酸以及谷氨酸, 其主要存在形式為可溶性蛋白以及中間微絲蛋白, 該物質可特異性標記星形膠質細胞。星形膠質細胞中所含GFAP成分的不斷增加, 可起到較好的保護神經元的作用, 在損傷區星形膠質細胞可分泌較多神經營養因子, 有利于促使中樞神經生長存活[3]。星形膠質細胞不僅有利于腦組織功能的正常發育, 同時還可參與到疾病的病理過程中。臨床研究表明, 通過觀察血清中GFAP水平,可對神經細胞受損程度進行明確的判定, 受損越嚴重, 則腦組織受損越嚴重。但當前國內外并未對GFAP進行深入研究, 缺乏一個完整的腦出血疾病的系統研究。腦出血微創穿刺術治療術治療, 可直接緩解血腫所受到的壓迫, 改善顱內壓, 有效清除血腫, 減少對腦組織的損傷, 其治療效果顯著,但臨床并無該方面的具體生物學研究指標。本次研究中顯示,腦出血患者的血清GFAP于第7天達到最高值, 之后下降,與手術組相比有明顯差異,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與崔元孝的臨床研究基本相符[4]。且觀察血清GFAP含量與當天的NDS評分, 兩者呈正相關性。
綜上所述, 采用微創手術可以有效降低血清GFAP水平,血清GFAP可作為判斷患者的病情的一個明確標準, 對于改善預后具有顯著效果, 值得應用推廣。
[1] 王彩平.高血壓腦出血微創穿刺術后再出血的原因及預防.中國全科醫學, 2011, 44(33):3855.
[2] 崔桂萍.腦卒中患者血清膠質纖維酸性蛋白含量的動態變化及臨床意義.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1, 13(3):238.
[3] 張開紅.急性腦出血患者血清膠質纖維酸性蛋白含量及臨床意義.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0, 41(5):441.
[4] 崔元孝.腦出血患者微創穿刺引流術后血清膠質纖維酸性蛋白動態變化的研究.山東:山東大學, 2009:32.
473000 河南省南陽市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