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平 (長春市群眾藝術館 130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每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基因,是確定文化特性、激發人類創造力的重要因素,最能夠體現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家園。
文化的多樣性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是實現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標志;是各民族確立文化身份,實現文化認同的有效載體,更是共筑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基礎。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非物質文化遺產凝結著人民群眾的情感與智慧,是我們溝通的橋梁和心靈的紐帶,是我們達成文化共識和實現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載體。
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的前題下,非遺既是我們滿足群眾需求的重要資源,更是我們從中汲取靈感,創新服務形式的精神源泉。繼承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文化創新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長春市地理區位優越,自古以來,這里是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通道,這里更是闖關東大軍的中轉站。清末中東鐵路開通,長春市成為東北物資和糧食的集散地,“東北豆城”聞名遐邇。因此,長春是歷史上東北地區各民族頻繁活動的“文化廣場”。如九臺的東部自古屬于滿族烏拉文化圈,蘊藏著豐富的薩滿文化傳統;北部的農安縣是1000多年前遼金時期的重鎮,漁獵、游牧和農耕文化交融形成了古樸厚重的黃龍文化;南部的雙陽區是全國著名的梅花鹿之鄉,鹿文化歷史悠久;東北部是久負盛名的大豆之鄉榆樹市,形成了以二人轉東北大鼓為代表的文化標識;而長春市的工商文化發達,孕育了以積德泉和鼎豐真為代表的老字號文化。
長春市開展非遺工作以來,通過廣泛普查、挖掘整理、建檔立案、專家認定、積極申報、公布名錄、擴大宣傳等一系列活動,一批珍貴、瀕危并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保護和傳承。我市在開展非遺保護工作中主要采取如下手段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載至2011年,長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初步建成,共計8大類31項進入長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其中有榆樹市的《東北大鼓》(2008年)、農安縣的《黃龍戲》(2008年)2個項目進入國家級名錄。2009年,《黃龍戲》傳承人趙貴君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11年5月長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錄出臺,共18人進入到市級名錄,17人進入省級名錄。其中關云德的滿族剪紙、郭麗布鞋先后代表吉林省參加了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走向了世界。
非遺傳承人是核心,所以保護非遺項目,重點是保護代表性傳人。2012年,我市在出臺項目名錄基礎上,出臺了我市首批傳承人名錄。在繼續完善市、縣名錄體系基礎上,重點扶持我市具有鮮明特色的項目。我們先后建立了關云德滿族剪紙基地;董叢仁草編傳習所,郭麗布鞋傳承基地,趙家古箏傳習基地。通過為他們提供展示的舞臺和演出、推介活動,使他們能、成為長春市知名度越來越高的文化品牌。
郭麗布鞋和宇平絹人項目,從手工作坊到成立公司進行規?;a,得到了各級政府的政策扶持,走出了一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成功之路。2012年郭麗布鞋出口歐美10多個國家,產值400萬美元,解決了1500人的就業。宇平絹人項目通過生產性保護,生產的工藝品出口到世界27個國家,其中生產的偶人占領了日本60%的市場份額。
我市利用傳統節日開展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手段,2011年,長春市利用省農博園新春文化大集這一平臺,在農博園舉辦了長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展,在為期一個月的系列活動中,共接待參觀群眾超過20萬人次。使我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2012年春節,在成功舉辦首屆“關東年”基礎上,又組織了第二屆銀龍起舞“關東年”系列活動,其中重點與新文化報聯合舉辦的“幸福的記憶:全家福老照片展”,在新文報、新文化網和長春市五個社區在“三節”期間先后推出,那些上世紀閃爍人性光輝的全家福老照片感動了一座城市,凝聚了市民群眾的歸屬感、幸福感。
作為一項涉及全社會的系統工程,我市的非遺工作還處在探索的起步階段,雖然取得階段性成果,但是依然存在阻礙非遺保護發展諸多實際問題。
《非遺法》總則第七條指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將保護、保存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钡恰斗沁z法》出臺兩年來,長春市各縣(市)區文化館非遺保護沒有專項經費,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難以深入。
非遺工作重點在基層,難點在基層。不僅僅體現在資金不到位,更體現在我們思想意識的滯后。沒有意識到非遺資源對于形成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的意義。存在著等、靠、要的懶惰思想,使基層的非遺工作難以有效推進。
我國的非遺保護名錄體系共分四級:國家、省、市、縣??h級名錄體系是非遺工作的基礎,按照文化部要求,縣級名錄在2009年初步完成。但由于縣區沒有專項的資金,使我市的普查和建立縣級名錄體系難以開展。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許多誕生于農耕社會的非遺項目失去了生存空間。比如長春市董叢仁草編項目,德惠市太平鼓項目,九臺市滿族馴鷹項目,榆樹市皮影項目,傳承人人老多病,年輕人又不愿意繼承,成了這些項目最大的難題。
非遺保護工作是一項專業性比較強的系統工程,既需要縣(市)區文化館有一批熱愛非遺工作,業務能力比較強的專職人員,也需要團結社會上的有識之士參與到保護行例,特別是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要形成合力。
非遺保護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因此,要探索和建立、健全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和長效的工作機制。
一是要形成合力推進機制建設。統籌和協調非遺保護的重大事項,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我市非遺保護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是要強化多元投入機制。要做到政府保護與民間保護相結合、財政投入與社會資金投入相結合,要研究和制定政策,鼓勵社會上的各類投資主體向非遺事業投資,促進非遺保護與傳承的良性發展。
三是要強化社會參與機制。要廣泛吸納文化單位、學術研究機構、大專院校、社會團體等各方面力量,共同開展非遺保護工作。
四是強化激勵機制。各級政府要對在非遺保護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以鼓勵先進,樹立典型,推動工作。
五是強化輿論宣傳機制。要運用各種媒體對非遺工作進行多形式、全方位的宣傳報道,宣傳先進的保護理念,倡導和形成保護文化遺產的社會價值觀念,促進公眾對民族文化的認同,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
伴隨著長春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的有效推進,如何利用和傳承優秀文化傳統,讓優秀傳統服務于文化建設,服務于長春東北亞現代文化名城的文化建設,這是需要我們必須作出回答的現實課題。
[1]《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2]黨的十八報告.
[3]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