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翎平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文化館 318020)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各族傳統文化的珍貴記憶,是人類滋潤心靈世界值得倍加珍惜的精神家園,它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包括:口頭傳統,以及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密切關系的部門政府的文化部門以及文化公益事業機構。其中,文化館(站)就是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直接接觸的文化事業單位,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體之一。
文化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占主導地位。這是由文化館的性質和功能所決定的。文化部1992年頒布實施的《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管理辦法》規定,搜集、整理、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是國家賦予文化館的工作任務和職能要求,也是文化館自身職責和基礎工作之一。還擔負著調研本地文化歷史,挖掘和弘揚本土優秀文化的重任。為我們的下一代保存先輩們的智慧結晶,為我國的文化遺產存留一份歷史檔案。文化館是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的內容接觸最為直接和頻繁的文化機構,擁有一群在各藝術門類都有一定研究和權威的專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內容的研究相比其他單位更具專業性。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沖擊,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迫在眉睫。文化館、站文化工作者都要有一種緊迫感、責任感,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的保護意識。
文化館指導每個鄉鎮文化站的文化員都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涉及的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內容涵蓋民間手工技藝、民俗文化活動空間、民間口頭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戲曲、曲藝、消費習俗、民間信仰、禮儀、節慶等。在學習相關知識之后,各鄉鎮文化站在各自轄區內哪些是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在調查收集資料之后,研究、尋找針對該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合適的措施,進行保護、繼承和發揚。
文化館對各鄉鎮文化站文化員的培訓,既可以提高文化員個人素質,提高對非物質文藝遺產的調查研究水平,也壯大了調查研究的隊伍,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能更加順利有效地開展起來。
我們應該很清楚,宣傳傳播途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播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電視、網絡、手機通訊等等都是目前傳播手段中最有表現力和影響力的方式。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能把本土非物質文化傳播并發揚光大,都是可用的。要想在全社會提高群眾對本土非物質文化關注度,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繼承的意識,就要利用所有這些現代化的宣傳手段,大力宣傳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館(站)可以與本地電視臺合作,拍攝播放一些介紹本土文化特色的節目,擴大影響面在網絡上可以開設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網站,增加了解本地文化的途徑;通過公益廣告或者手機信息,進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
在市場經濟的歷史發展前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需要結合市場經濟的要求來進行保護、繼承和發揚。為此,文化館(站)的相關專業人員要結合本地文化市場的需求,深入研究該項目的新形式,以迎合市場,達到群眾逐漸提高的文化欣賞水平要求。如將本地的文化遺產融入本地旅游開發,變成吸引游客前來旅游的資源之一。這樣既可以保存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又給當地旅游帶來新的經濟效應。只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做到了與時俱進,轉變形式適應市場發展,才能繼續存活于新時代新環境,增強適應歷史發展的能力。
我們的下一代是代表著我國未來文化的發展方向。對于現在的學校教育來說,特別是初中高中階段的學生還是以應試為主,家長、學校、老師都希望孩子有著令人滿意的成績,卻大多忽略了文化內涵的培養,對本土文化更加缺少了解。難以想象,如果本地人對自己家鄉的文化風土人情都不了解,怎么會有濃厚的愛故鄉的情懷。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向下一代傳播繼承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對他們一種愛國愛家鄉的道德品質教育。
文化館(站)可以通過與本地學校教育合作,在學校開設專門民間藝術興趣課程,在校園內組織學生參加多種多樣的民間藝術文化活動。如舉辦本地民間故事會、特色曲藝表演、某項手工工藝制作興趣小組等形式,向下一代傳播本土歷史文化遺產知識,傳授某個藝術項目的表演形式或者制作工藝。通過這些與學校教育合作的活動,來增加學生對本地文化遺產的了解,還可以從中發掘、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者。
此外,文化館還可以開設一些民間表演藝術、民間造型藝術項目的培訓班,吸引這些對這些文化有興趣的社會群眾前來學習。增添他們的文化娛樂生活。文化館是各門類藝術專業人員聚集的單位,根據各鄉鎮群眾不同的需求,到各鄉鎮文化站定期開設一些民間藝術輔導培訓班,讓當地群眾可以在工作之余也有一些健康的文藝娛樂活動。如,開設鑼鼓、舞蹈、書法、繪畫等各門類民間藝術的文藝輔導培訓班,使一些瀕臨消失的民間藝術得到繼承。
總之, 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源于民間,生存于民間,傳承于民間。沒有任何文化方式比 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帖近人民群眾的生活。通過幾年的普查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文化館(站)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全力以赴、扎實細致地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讓先輩們遺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薪火相傳,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