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外國語大學 6600;.大連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6600)
可持續發展,系指滿足當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之能力的發展。它所追求的目標是:既要使人類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并得到充分發展;又要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對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在新的社會壞境下,中國大學也面臨著新的轉型和新的建設,其轉型的目標是營建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大學”。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中國大學的規劃者和建設者不單單在教學模式和學校經營模式方面有所突破,在校園規劃和基礎建設上也力求體現新的理念和展現新的表現形式。
在大連外國語大學景觀規劃項目中,本著“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已有規劃條件的基礎上,利用原有的生態環境和場地條件,利用先進科技景觀手段保證校園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發展,為師生提供一個全新理念,即生態健全,以“可持續發展”為景觀內核的“新型大學”。
大連外國語大學新校區位于大連市旅順口區旅順南路西段濱海觀光帶,新校區總規劃用地面積99.08km2。現場地形較為復雜,高差變化較大,最高處高程海拔53.0m左右,最低處高程海拔4.0m左右,地形總體呈西高東低。
秉承校方所提出的花園式、生態型大學院區的概念,校園規劃設計強調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統一。整體校園規劃上采用分期開發和保留區域循環利用的原則,通過合理的規劃布局,減少先期開發的面積,減少了先期開發的投入,預留出保留區作為校園可持續發展的場地資源。建立適合校園的建筑布局和道路交通體系,力求體現高效率低能源的運行目標,滿足校園未來發展的需求,創造最適合學生學習和進行體育鍛煉的生活空間。
大連外國語大學新校區在使用功能上分為教學區、生活區和運動區。在校園景觀設計中,把握校園原有自然環境特點,分期開發建設。
先期開發區域建設在前期場地平整中,貫徹“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以人、建筑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為目標,利用天然條件和人工手段,盡可能地控制和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使用和破壞,充分體現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報之間的平衡。在滿足交通、排水、消防、無障礙通行的前提下,以減少土石方工程量為原則,對原有的山體進行綠化和種植,擋土墻設計高度控制在3m以下,草皮護坡坡度不大于1∶2,加固護坡坡度不大于1∶1,繼而強化原有校園生態所具有的優勢,形成了一個功能合理、景觀優美的新的生態構架。通過強化整體景觀布局的儀式感并融入自然化有機化手法結合的方式,采取道路、場地整體規則式布局與局部自然式布局相結合,植載整體自然式布局與局部規則式布局相結合的方式,在規則中體會規矩與韻律,在自然中進行陶冶與感受親切,營造出現代、生態的校園氛圍。
在預留區的在景觀設計上,同樣遵照規劃的“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進行大面積種植,對其進行循環利用,不但能夠改善校區的景觀品質,改善空氣的環境,營造良好的氣候小環境,還能夠發揮場地的經濟價值,分擔校園的運營成本。
在已有規劃道路形成的基礎上,大連外國語大學通過景觀的手法和對局部道路的調整,加強校園內部的交通管理和靠近道路兩側隔噪聲設施和綠化建設,降低噪聲,將汽車對校園的影響降到最低。
在學生主要教學區和生活區中,強化了景觀上“院落式”空間的營造,實現“人車分流”。使人們對庭院情節得以在空中蔓延,形成景中之景的景觀。根據學生們活動區域的不同營造立體的、多層次的參與性系統空間,來豐富校園共享空間框架,強調空間的連續性前提下的有序流動與轉換,形成各類空間的開敞與封閉、人工與自然、靜態與動態的對比,使空間充滿活躍的生氣和愉悅的變化,創造出從公共、半公共到半私密空間的自然轉化,既反映了信息社會對空間流通和開放的要求,又保持了傳統空間親切宜人的尺度。
在大連外國語大學新校區景觀設計中,根據場地中的實際情況,巧妙的利用場地中原有的一個魚池方塘,在此基礎上,通過景觀的設計手法,將其規模增大,周邊綠化和場地景觀化,增加學生的參與感,打造一個自然風格的“和諧湖”景觀節點。
“和諧湖”的水源主要利用原有的池塘的泉眼,在此基礎上,通過景觀施工過程中有組織的對雨水進行收集設計,將場地中道路上的雨水通過管網排入到“和諧湖”中,作為“季節性”補充水源;利用校園已有的中水資源,作為“緊急情況”補充水源,使“和諧湖”這個景觀節點的運行成本降至最低。
“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們積極開發和采用可降低能耗和物料消耗的技術與材料,在設計中以地制宜的使用低成本低能耗易操作的景觀材料。在大連外國語學院的景觀設計中,最明顯的體現低成本低能耗易操作的景觀材料就是“和諧湖”的黏土防滲材料的運用。由于是原址材料和幾乎是零能耗的材料的使用,使“和諧湖”的景觀建設成本大大降低,而且由于黏土自身的透氣性,保證了水體質量,減少水體的富營養化出現的幾率,同時也降低了“和諧湖”的維護成本。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決定了在提升可持續發展水平中的過程中,科技創新是關鍵手段,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是基礎,經濟系統的健康發展是條件,社會系統的持續進步是保障。景觀設計師在今后的設計中,無論是校園景觀或者是其他類型的景觀項目,都要綜合利用資源,加強污染治理,植樹種草,搞好水土保持,改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