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創意職業技術學院 214100)
書籍設計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古至今,無論哪個時期的書籍在設計之中,無不從一定程度上兼顧讀者的觸感體驗。而傳統的書籍設計以視感體驗為核心,書籍的各種信息都是通過讀者能夠識別的視覺圖形來傳達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書籍的視感體驗已經不能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與此同時,各種數字書籍正以勢不可擋之勢取代著紙質書籍,種種外界壓力,迫使相關學者專家不斷改善和創新書籍設計理念。近幾年來,觸感體驗在書籍設計中的重要作用引起越來越多的重視,如何充分發揮觸感在書籍設計中的重要作用,對紙質書籍的存在和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現實意義。
文字是組成書籍的基本元素,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四千年之久,源遠流長。研究書籍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書籍的設計中雖然兼顧到讀者觸感體驗,但是,觸感在書籍設計中的重要作用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文字的產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文字通過不同材質得以保存和流傳,不同的材質給讀者的體驗大不相同。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常被刻寫在龜殼和動物的骨頭上,在此以后,隨著我國生產力的提高,許多文字被刻陶瓷器具、金屬器具或者石碑上,這些文字凹凸不平的文字形成了最初的書籍觸感體驗。我國早期成型的書籍主要是將文字刻在一個個竹片或者木板上,再將他們捆綁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冊冊書籍。這種書籍往往十分笨重,不易攜帶,保存起來也很困難。成語“韋編三絕”說的是一個讀者多次翻看一本書,將書都翻爛了。從這我們就可以看出,古代的書籍的存儲是多么的不方便。東漢末年,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對我國書籍的發展和改進有著積極重要的意義,由此,我國的書籍開始以紙張的形式存在。書籍的裝訂形式日益豐富起來,卷軸裝、經折裝、旋風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書籍大量問世。十九世紀后期,我國引入了國外先進的凸版印刷技術,鉛印平裝逐漸取代了老式的線裝書籍而占領了書籍市場,一直到今天,都是書籍普遍存在的形式。伴隨著我國書籍形態不斷的發展變化歷史,書籍以不同材質存在,給讀者以不同的觸覺體驗,形成具有明顯東方特色的書籍設計風格。
國外的書籍發展歷史和我國有著相似的歷史,西方最早由文字記錄的歷史始于公元前3000年,那時,兩河流域的勞動人民將泥土加水后,做成方形的泥塊,在其上刻寫文字。隨后,文明古國希臘人民將文字刻在石碑上,這種形式的文字記錄方式存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此時,還沒有成型的書籍,但是,此時這兩種文字已經能夠給讀者以觸覺體驗。隨后,開始出現了草質的書籍,十五世紀前后,國外的印刷技術飛速發展,紙質版書籍大量普及。目前,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外國的書籍設計技術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書籍市場上涌現了各種不同材質、不同制作技術、各種制作精良的書籍,彰顯著書籍設計專家們卓越的書籍設計理念。
書籍是人類智慧賴以存在的載體,是人類文化和文明得以傳承的重要工具,人類通過閱讀書籍認識世界,領悟生活的本質,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可以說書籍是人類的階梯。哲人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像交一個好朋友。”傳統的書籍,主要著眼于讀者的視感體驗,形式相對來說比較單一化,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僅僅停留在視感層次上的體驗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了,因而,現代書籍設計迫切需要引入以感官體驗為傳達方式的閱讀體驗過程,以滿足讀者追求更高層次感官體驗的需求,而書籍設計中的觸感設計則是其中關鍵組成部分。著名設計泰斗原研哉認為設計師所設計的作品是一種承載信息的建筑,它所包含的結構對欣賞者的感官形成一定的沖擊,在他們腦海中各種不同的體驗,由這些體驗構成了欣賞者對作品的整體全面的認識,從而組成了作品的圖像呈現形式。所謂的書籍的觸感設計指的是針對讀者的的觸感體驗,選用特殊材料制作書籍并且采用特定工藝對其加工的設計理念。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強化讀者的觸感體驗,加深其對書籍的認識,從而獲取不同于傳統書籍的閱讀體驗。
材料是書籍內容的承載體,升華書籍內容其直接影響了讀者的觸感體驗,合適的材料不僅能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更能讓讀者將書籍內容和觸感體驗相結合,更加深刻地理解書籍的內容,使閱讀的過程充滿驚喜。我們通常所謂的觸感設計包含很多方面的內容,比如開本、內文、、環襯、封面、封底、護封等,在各個方面要融入觸感設計,全方位提升書籍的觸感體驗,是個浩大的工程。設計師在選擇書籍的材料時,可以考慮將多個材料搭配使用,這種情況下,選擇差異較為明顯的材料用以區分不同的內容,讀者在觸摸到不同材質的頁面時,就能聯想到書籍的內容,進一步讓讀者的閱讀過程充滿樂趣。只有當讀者樂于讀一本書,這本書的內容才得以流傳,書籍的價值才能夠得以體現和被世人認可。為了選擇合適的材料搭配書籍的內容,這要求設計師要對不同材料所包含的質感有一定認識,不同的材料給人不容的審美感覺,比如粗糙的材料,可以體現給人簡單、質樸的感覺,相對來說,光滑的材料就給人精致、優雅的感覺;堅硬的材料給人剛強、有力的感覺,而柔軟的材料則給人溫柔、親切的感覺。龔穎冰老師有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刀刀》,這是她的學生在她的細心指導下完成的一部兒童繪畫書籍。在書籍的裝訂上,《刀刀》采用了手工鎖線裝,讀者能在書脊部分看到內部裝訂的鎖線,使得書籍給人感覺非常生動可愛,這讓該書和一般市面上的書籍很不一樣。在書籍封面的設計上,柔軟的紡織品包裹著硬紙板的內襯,讓書籍在柔軟中透露出剛硬,給人以強烈的觸感沖擊,讓讀者在翻動書頁或者觸摸書本的過程中,情不自禁地融入個人的情感,這樣的書籍就讓讀者有閱讀的興趣,是一種十分成功的書籍設計。
我們通常見到的書往往都是矩形的,歸究其原因,莫過于外形規則的矩形書籍便于存儲,并且占用較少的存儲空間。隨著社會的進步,讀者已經不滿足于閱讀中規中矩的矩形書籍了,他們往往要求書籍具有美感。書籍設計是一個三維的立體設計藝術,優秀的設計師不僅要在設計中充分體現書籍的內容,更要利用空間造型藝術,給讀者以美的體驗。有想關學者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被實驗者的眼部蒙上,并且要求其用手觸摸不同形狀的實驗物體,實驗結果表明,當實驗者觸摸到三角形的物體時,其腦電波反應最為激烈;當觸摸到圓形物體時,其腦電波反應最為平和;當觸摸到矩形物體時,其腦電波反應既不太激烈也不是十分平和。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不同形狀的物體給人的觸感體驗大不相同,設計師要根據設計的主題,大膽設計書籍的外形結構,突破常規矩形書籍的限制。在設計的過程中,要注意三點,首先,設計師所確定的外形結構應該和書籍的主題相統一。立足于以形式來烘托主題,以主題來指導形式的根本原則。其次,設計師應該充分了解讀者的心理,在設計之前進行適當的調研,確定讀者中意的結構形式,面向讀者進行外形結構的設計,這樣設計出來的作品才能博得讀者的喜愛。最后,外形結構的設計必須滿足空間設計的準則,符合空間美感的標準,不能只求標新立異,不考慮實際的應用價值。比如有的書籍的切口就創新地采用了斜切形式,讀者可以在切口處看到每一頁的顏色,讀者可以通過不同的顏色迅速地從切口處翻到所要找的書籍的內容。斜切的切口還給讀者一種十分平滑的觸感體驗,讓讀者懷著輕松愉悅的心情閱讀,增加了繼續閱讀的可能。
隨著社會生產水平的的發展,書籍的制作工藝日新月異,當今的書籍可以采用更為廣泛的材料和更加精良的制作工藝。西方國家十分強調書籍制作工藝的作用,一位著名設計家曾說過,書籍制作工藝對質感的表現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對書籍的綜合設計水平影響十分重大。設計師要重視新型印刷材料和印刷技術在書籍設計中的作用,不斷提高書籍制作技術,將讀者的觸感體驗和視感體驗相結合,突出觸感體驗對閱讀過程的積極影響。
隨著時代的發展,數字媒體的產生使得書籍的形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數字書籍通過一定的處理后可以融合文字、聲音、圖畫等信息,使各種信息能方便快捷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這對傳統的紙質書籍行業造成了極大的沖擊,迫切要求紙質書籍不斷創新設計理念,將傳統的單一的以視感體驗為核心的書籍設計拓展為兼顧五感體驗的書籍,從空間立體上給讀者帶來美的感受。這要求設計師要意識到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和書籍之間的情感交流,強化觸感設計在書籍中的運用,讓讀者體會到閱讀紙質書籍在觸感方面所具有的無窮的樂趣,而這種樂趣正是數字書籍所缺乏的。未來的書籍行業允許多種形態的書籍同時存在,只要紙質書籍不斷更新設計理念,引入觸感設計,相信在信息化時代仍然能以其不可替代的體驗模式存在并更好的發展下去。呼吁廣大書籍設計師投身到探索研究書籍設計中,探索研究先進的設計理念。
參考文獻:
[1][英]安德魯·哈斯拉姆,鐘曉楠譯.《書籍設計》.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2]王紹強.《書籍的觸覺設計》.《裝飾》,2007(8).
[3]孫汝淑,祁素萍.《滲透在平面設計中的觸覺設計》.《包裝工程》,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