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民族師范學院 558000)
不論中國傳統柱式或者西方古典柱式,二者都由建筑的結構構造、材質特性和制作工藝等物質、技術因素所決定。在實際的功能上不僅是承受屋頂的重量,將其均勻傳遞到地面的作用,更具有裝飾的功能。它以藝術化的造型和豐富多彩的藝術裝飾展示了不同地區的建筑風格、歷史文化、社會風俗和民風,更是當地人民文化藝術因素的精神體現。兩者存在共同點也存在一定的差別。
在中國,傳統梁柱樣式之中的柱子是由頭部(柱頭)、主體(柱身)、基礎(柱礎)組成。柱類構件是豎向設置,直立于地面,支撐梁類、桁類構件,中間有枋類構件鏈接,使之形成一體,共同承受屋頂的重量。其中基礎(柱礎)的功能:一、使得主體木身免于同地面直接相連,減少來自地面的濕潤空氣對柱體腐蝕;二、將柱體承受的來自房屋上部的重量傳遞到地面。
1.柱的分類。構成柱子的主要材料大體分為兩種即石材、木材。經人為加工后最終呈現的式樣可分為方形、圓形、六角形或多邊形。木柱主體柱身的樣式僅在木材原有的上細下粗的外觀形式上加以強化即做“卷殺”處理,使柱身在視覺上的特征更加突出。
2.柱的雕飾。木柱雕飾在我國古建筑史中由來已久,在山東曲阜孔府景區中的大成殿,其檐柱多采用蟠龍雕飾,給人以高貴華麗的視覺印象,但因柱身過于粗大臃腫降低了原本的裝飾效果。元代以后木柱多是使用原有形態或加以“卷殺”處理,而漸漸減少了雕飾。
在傳統木構建筑中,由于建筑結構和功能要求多采用體量較大的柱礎,使得柱礎本身很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進而柱礎的雕飾成為柱子雕飾的重點。柱礎從形態可分為覆盆式、覆斗式、圓鼓式、復合式等。在圓鼓式柱礎中,其小鼓面大鼓肚的形態不僅給人以穩定感,更帶產生靈動與生機。而復合式柱礎因其組合形式的多變、基座平面的區別,再加上柱礎雕刻的不同處理方法、表現內容的豐富,使柱礎的樣式顯得多姿多彩。
3.柱的油漆與彩畫。在中國古代的彩畫裝飾多被用于柱身裝飾,而明代清代之后柱身多以油面涂飾為主;但非常重要的內檐中央區域的柱子,往往通過運用豪華凝重的渾金彩畫或采用亮麗的朱紅油的片金彩畫進行特殊裝飾,如北京故宮太和殿地坪寶座上的混金龍紋彩畫柱,北京天壇皇穹宇神壇祭神牌位旁的金西番蓮彩畫柱等。這種裝飾手法起到了烘托渲染了這些重要設施的作用。
1.柱高與柱徑的關系。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規定:“凡檐柱以面闊8/10定高,以7/10定徑寸。如面闊一丈一尺,得柱高8尺8寸,徑7寸7分;五檁四檁小式建筑,面闊與柱高之比為10:7”根據這些規定可由已知的面寬求出柱高,由柱高也可求出柱徑的數值,反向亦可推敲得出相應數據。形式宏大的建筑的柱高,按斗口份數來確定。《工程做法則例》規定:“凡檐高柱以斗口七十份定高”
2.通常柱子的柱根部位略粗,柱頭部分偏細。這種使頂部細小、根部粗壯的加法手法叫“收分”。木柱做收分不僅給人視覺上帶來美的享受,也使整體結構更加穩定。小規模的建筑起收分一般為柱高的1%,《營造算式》規定大式建筑的收分為0.7%。
整個柱式的建造有以下三個主要部分:基座、柱子和檐部。基座包括柱礎、基座身或柱石鼓及其檐口;柱子包括柱礎、柱身和柱頭;檐部構件有額枋、檐壁和檐口。
1.柱的分類。西方古典建筑中大量采用石材。希臘的人民設計并完善了三種柱式:多克立、愛奧尼、科林斯。之后古羅馬人繼承并發展了古希臘柱式在結合愛奧尼和科林斯柱式后創造了一種新的柱式——復合柱式,但這個時期的柱子演變成一種形式,用來裝飾巨大的墻面。
2.柱的裝飾。(1)多立克柱式體現了粗壯、雄偉、森嚴的風格。其柱式沒有柱礎,直接與階座相連。柱子從視覺上整體向上收縮為一個錐形,柱身有細微的膨脹(卷殺),并且表面有16至20道凹槽,邊線尖銳。柱頭有3個或5個窄的水平帶,柱頭呈現碗狀,沒有裝飾。雅典衛城的帕提農神廟就是采用的多立克柱式。(2)愛奧尼柱式整體纖細修長上細下粗,但是沒有弧度,體現的是女性身體的美感。柱身有24道較深的半圓形凹槽,凹槽間用細窄而不尖銳的平板將邊緣隔開。柱礎線腳明顯,柱頭上一對優雅的螺旋大圓形渦卷組成。愛奧尼柱因為其優雅高貴的氣質,被廣泛的應用于古希臘的建筑中,如雅典衛城的勝利女神神廟和伊瑞克提翁神廟。(3)科林斯柱式,柱頭是用毛莨葉作為裝飾,形似盛滿花草的花籃。相對于之前的兩種柱形,科林斯柱式是最為輕巧最具有裝飾性的柱式。雅典的宙斯神廟采用的就是科林斯柱式,四個側面采用渦卷形裝飾紋樣作為裝飾,并切附有兩排葉飾,整體追求精細勻稱,給人以華麗纖巧的感覺。
假定所有柱式的檐部高度相等,都是6個小模數,即2個大模數(直徑)。各個基座結果:塔斯干柱式為6個模數;多立克柱式是7模數;愛奧尼柱式是8模數;科林斯柱式為9模數;混合柱式為22模數。各個柱子的高度如下:多立克式為24模數;愛奧尼式為26模數;科林斯式為28模數;混合柱式為30模數。在所有柱式中,柱礎的高度相等,在塔斯干和多立克柱頭的高度和柱礎高度一致,混合柱式和科林斯式的柱頭高度為3.5模數。
古希臘柱礎采用的是石柱,其中柱礎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柱身連為一體,這種變化與整個柱式的形態一致,是經過計算最終確定的。本身的形態和整個柱式的比例關系都包含了數學與美學的原理。其作用是傳遞符合和保護柱腳不受侵害的作用,由于和柱身是一個整體因此沒有豐富的造型。
中國傳統的柱礎不僅實現了承重、抗震、防潮功能,更實現了對柱式的裝飾功能。其造型多種多樣。其中以復合形柱礎結構最為復雜,雕飾最為精美。柱礎的雕飾紋樣更是豐富多彩。
從外觀來看,中國柱式在柱身上幾乎看不到任何雕飾,保留了樹木原有的形態強調原有的幾何輪廓感。與此相反,在西方古典柱式的柱身往往刻有數量不等的凹槽,凹槽間的交界面則經人為為打磨后處理成圓潤的弧面,從整體來看經過這種處使柱體看起來即輕盈挺拔又不失單調。
中國柱式柱頭的斗拱從單層發展到多層,打造了一種獨具匠心異常精巧的機構,給人以錯綜復雜、巧奪天工的感覺。斗拱的構件包括“栱”“昂”等。這些構件的比肩接踵、互搭互聯緊緊咬合,構造出一個整體性的空間框架結構。而西方古典柱式與中國相比大相徑庭,其強調整體感、追求外在形式帶給人的象征意義。比如愛奧尼柱式柱頭的渦卷,形態上仿照了海螺的旋轉曲線。
通過比較,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我們要掌握中西方柱式的構造與形式,吸收借鑒它們在造像與裝飾手法。學習西方古典柱式在形式、比例、組合的藝術處理。將數學特性與建筑相結合,來簡化設計過程,避免實踐中的無規律性。如布隆代爾所說“外在裝飾并不構成美。缺少比例關系,美無法存在”。當建筑要素有幾何關系確定時產生了哥特式的美。在比較中我們可以在設計中加入中國思維,即注重建筑與環境的協調,在建筑的裝飾上采用具有象征意義的造型與紋樣;利用結構體系和平面布局,既可以表現出像官式建筑與宗教建筑的莊嚴雄偉式的均衡對稱,又可以有江南園林的曲折變化、靈活多樣。
參考文獻:
[1]齊學軍,王寶東.中國傳統建筑梁、柱裝飾藝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年8月.
[2]張志航.西方古典柱式比較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6年,第八卷:283-301
[3]韓旭梅.中國傳統建筑柱礎藝術研究[D].湖南:湖南大學,2007.
[4]克洛德·佩羅著.古典建筑的柱式規制[M].包志禹,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