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師范大學 150000)
雖然黑龍江的歷史比較短,但是從產生至今就是多民族的省份,并擁有很多古老的少數民族。從遠古時期開始,當地的少數民族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勞動不斷創造不同的藝術形式,繪畫上表現出濃郁、莽荒的神秘氣息和宗教色彩,加上北方地緣文化的影響逐步形成了內多元一體的特征。藝術創作在不同程度上會受到地域的影響,這種多元一體風格就是在創作中受地域自然因素和當地生活習慣等因素而形成的區域風格,可以說同一地緣文化和自然景觀預示了繪畫創作區域風格形成的某種必然。
黑龍江的地理環境,平原遼闊、河流交錯、林密草茂,奇特的寒冷干燥、四季分明的特點,以及豐富的自然產物,為少數民族題材繪畫創作提供了天然素材,如在鄂溫克族美術作品中常出現的馴鹿形象就是這一地域代表的自然物種。黑龍江一輩藝術家在繼承傳統的造型手段基礎上,結合著黑龍江地域性的自然因素進行創作。像孫云臺創作的巨幅油畫《森林》和《松花江》就是歌頌家鄉美麗富饒的自然、人文景物的。
此外,黑龍江少數民族繪畫的地域性還表現在人物的性格特征上,由于嚴寒、四季分明的自然季候,造就了龍江人民豪放粗狂的性格,在繪畫表現形式上,基于傳統又不拘小節、豪情奔放,與南方江南風格形成鮮明對比。
世界各地人類的藝術都具有雙重性,不管是具有高度文明的藝術,還是原始部落的藝術都有這兩重性:即外在的形式和有內涵的內容。從歷史的角度講,黑龍江地處偏遠,其文化和藝術并不發達,但一些出土的文物和化石表明這片土地并非沉寂。黑龍江是多民族聚集地,至今藏留下許多傳統少數民族。黑龍江的民俗文化與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密切相關,并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總體特征充滿神秘色彩。藝術作品總是有兩個方面,其一是它的形式,其二是與形式相關的意識。黑龍江少數民族藝術語言比較單一,多是簡單的幾何圖形,因此本文將主要研究她的繪畫藝術,其藝術性側重于內容的內涵,并從意識形態入手分析這種藝術形式。黑龍江代表性的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有鳥文化、樺皮藝術,森林文化,冰雪文化和薩滿文化等,由于薩滿文化同屬于宗教信仰,本文將薩滿文化單列在宗教信仰里,這里不做贅述。
鳥文化來自于對鳥的圖騰崇拜。鳥文化是與我國古代民族長期以來與崇鳥、敬鳥、愛鳥、頌鳥、化鳥為神的思想觀念息息相關的。我國東北地區的鳥文化和鳥圖騰崇拜的歷史非常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關于鳥圖騰崇拜和鳥文化,還可以舉出許多例證,東北各民族的鷹崇拜意識,以及女真人崇尚天鵝的習俗、滿族人視烏鴉為神鳥等。東北地區最早的鳥圖騰崇拜的圖案,出現在黑龍江下游流域和遼西地區的陰河流域的巖畫中,黑龍江流域古代民族的寵鳥和敬鳥的這種習俗,一直影響到近代民族的造型藝術和繪畫。
森林文化是在地域因素基礎上形式和發展起來的。無論是原始社會還是現在的科技信息時代,人與自然的關系一直備受關注。而森林文化是一個古老而充滿活力的課題。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走過了漫長的歷程,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風格和豐富內涵的體系。
根據森林資源統現狀分析,黑龍江森林資源豐富,森林面積和蓄積位居全國前列,擁有我國大比重林區。在這片黑土地上,大多數少數民族保持著原始生活狀態,與大自然密不可分,漸形成一種對森林的依賴和崇拜之情并深入人心。漢畫家和少數民族畫家依據森林文化進行創作,少數民族畫家在對森林主題進行創作時,試圖表達對森林的熱愛和崇拜之情。而漢畫家主要表達一種當代人們向往自然、回歸自然的物質文化的需求和渴望。如畫家孫云臺以歌頌家鄉美麗富饒的自然、人文景物創作的巨幅油畫《森林》。
黑龍江地區具有廣袤的原始森林和豐富的江河資源,多靠漁獵為生,漁獵成為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與自然融合的生活方式使這一地域各民族的先民們帶有自然樸拙、粗獷率真、熱情豪爽的性格特征。在藝術表現內容上,圍繞捕魚、狩獵、放牧等日常生活場景展開,多在巖畫和壁畫上體現。蒙古族慶緣寺壁畫表現了山川樹木和草原羊群的牧羊圖。畫風簡練樸實,富有生活氣息。壁畫《鄂倫春風情系列》,表現的是鄂倫春人打獵、捕魚、駕馴鹿雪橇的場景,制作手法樸拙、簡潔,與鄂倫春人的粗獷、質樸相得益彰。
此外,少數民族獨有的生活習俗也是畫創作的重要素材之一。孟義的東北民俗木雕壁畫《關東十八怪》之《人人叼著大煙袋》和《火盆上火炕》是反映滿族的民族風俗的作品。作者將東北人豪爽氣概的個性和民俗獨特的習俗結合起來,表達的酣盡淋漓。
縱觀黑龍江流域少數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宗教文化在少數民族中占據重要地位,甚至主宰本民族的重大決策。薩滿教是我國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種原始多神教。薩滿宗教信仰主要是萬物有靈,尤其以祖先崇拜與自然崇拜相結合為最顯著的特征。薩滿文化是在宗教領域內形成的文化,以薩滿教為主的宗教文化,主要通過宗教道具等色彩、圖案的裝飾來表達對自然的崇拜和祖先的崇拜。黑龍江地區的壁畫經常有現。以少數民族為題材的壁畫內容多表達宗教圖騰和歷史事件,幾何圖案紋樣較多,裝飾性大于寫實性,色彩比較艷麗,多以金、銀、紅、黃等色彩為主色,宗教神秘意味濃厚。如赫哲族的群力巖畫、錫伯族的卡奇,靖遠寺壁畫等。同江市赫哲族博物館中反映赫哲族薩滿文化的銅浮雕壁畫,表現薩滿巫師盛裝載歌載舞的儀式,極有黑龍江少數民族宗教的神秘色彩,又不失鄉土風情。
油畫家對少民族題材頗有青睞。如油楊威創作的《薩滿舞之歌》,在表現手法和題材上都充分表現了薩滿舞的神秘、古拙和自由升騰的藝術風格,從而拓寬了油畫藝術的創作。
由于黑龍江偏僻的地理因素和歷史文化的相對薄弱,反而在某種程度上激發了龍江人民的激情和創造力。在黑龍江地區,以少數民族為題材的創作越來越多。熱愛藝術的畫家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題材的表達和方法上,帶著熱情致力于本民族的創作。創造是北方精神的核心,當然創作精神并非脫離傳統和精神內涵,而是更注重內涵。江多民族的特點為繪畫創作提供了可貴的素材。北大荒畫派就是典型的屬于龍江的創新畫派。冰雪山水畫也是歷史前沒有的,但現在成為了本土的繪畫特色。畫家試圖用各種繪畫語言和表現技巧把北大荒版畫的質樸渾厚、國畫的大氣雄沉和水彩畫的澄凈明麗等特點展現給欣賞者,并初步形成了黑龍江獨特的繪畫藝術風格。
綜上所述,在龍江這片黑土地上,在時間的醞釀下,多民族的特色與各民族文化之間不斷的碰撞和融合,使少數民族題材繪畫逐漸形成了多元一體的特征。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形成這種多元的藝術特征不是單單某一要素影響而成的,而是種種因素相互影響和疊加推動形成的多元化。從另一個角度看,每一個影響因素又是相互牽動和制約的,所以又呈現了統一的風格。兩者相加,最終形成的便是多元一體的整體特征。
參考文獻:
[1]方衍.黑龍江少數民族簡史[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
[2]烏丙安.中國民俗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
[3]郭淑梅.《龍江春秋》哈爾濱地圖出版社 2004
[4]盧禹舜主編.《黑龍江美術發展簡史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5]高卉民主編.《黑龍江流域少數民族美術史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