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術學院 300000)
從版畫發(fā)展的歷史上來看,源于東方的木版印刷術在十四世紀初傳入歐洲大陸,在這一新技術的影響下,歐洲的銅版畫應運而生。這一觀點似乎有一定的史料依據(jù)作為支撐,但這一觀點卻也存在兩點疑問:首先,木版畫和銅版畫兩者在材料的選擇、版的形態(tài)、印刷的原理等諸多方面均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并不像凸版畫(木版畫)和凹版畫(銅版畫)的名稱那樣微小,而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印刷方式所產生的結果。其次,在歐洲木版畫出現(xiàn)后僅僅幾十年,銅版畫隨之出現(xiàn),并且快速地達到一個較為完善和成熟的高度,而同時期的木版畫較之銅版畫卻顯得較為粗獷與生硬。這兩點疑問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源自東方的木版畫印刷方式對西方銅版畫的印刷方式雖產生了一定的啟發(fā)和推動作用,但卻不是導致銅版畫產生的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應源于其所存在的文化內部,在歐洲大陸存續(xù)上千年的金屬工藝促成了銅版畫的產生和快速發(fā)展。換言之,金屬工藝的發(fā)展與完善為銅版畫印刷方式的產生和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銅版畫的制作過程是用雕刀雕刻或化學腐蝕方式在銅版表面上形成凹陷的圖像,然后將油墨置入凹陷的圖像區(qū)并將銅版表面的油墨擦去,最后通過壓印的方式將銅版上的油墨轉印到版畫紙上。從銅版畫的制作過程的描述,可以將這一過程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制版,其次是擦墨,最后是印刷。歐洲傳統(tǒng)金屬工藝對銅版畫產生影響對應這三個階段展開論述。
銅版畫產生初期的制版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制版法,主要用雕刀或者刻針在銅版上直接刻作;另一種是間接制版法,主要是用刻針在涂有防腐蝕物質的銅版上刻劃,將刻劃后的版面置于腐蝕液中腐蝕。銅版畫的這兩種制版方法都直接來源于金屬工藝。
首先,直接制版法的工藝源自于金屬工藝中的鏨刻技術,在中世紀的歐洲,鏨刻技術是金屬加工工藝中的常見方法。所謂鏨刻,即在金屬表面用鏨子鏨刻出圖案。總的來看,鏨刻工藝在這一時期發(fā)展的極為成熟,線條表現(xiàn)的細膩流暢。例如,德國慕尼黑貝伊瑞斯克國家美術館收藏的約公元960年制作的《班堡珠寶盒》是一件著名的鏨刻工藝品,《班堡珠寶盒》由金屬板和象牙板制成,金屬板和象牙板上鏨刻著歐洲北部維京人的風格紋飾,該盒的鏨刻工藝與銅版畫產生之初的雕凹線工藝完全一致。由此可見,起源于歐洲希臘羅馬時期的金屬鏨刻工藝被直接移植到初創(chuàng)時期的銅版畫創(chuàng)作中,并成為這一時期銅版畫最重要的造型語言。
其次,金屬腐蝕技術產生于歐洲中世紀末期,14世紀末,歐洲大陸流行一種板式盔甲。由于板式盔甲的加工多是采用的鍛造方法,其硬度較高,用傳統(tǒng)的手工鏨刻方法難以加工其表面的圖案,金屬工匠嘗試尋求新的加工方式,于是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用酸來進行花紋腐蝕加工方法,最終化學腐蝕的工藝替代了手工鏨刻鎧甲花紋的方法。16世紀初,德國人霍伯弗最早將這一金屬腐蝕技術運用到銅版畫的制版并獲得成功。這種技術在銅版畫上的運用,較之銅雕版技術,降低了制作的難度,提高了制版的效率,使銅版畫較之木版畫成為一種高效的版畫印制方式,并使大批未經過長期金屬工藝訓練的畫家有可能參與銅版畫的制作。由此可見,金屬工藝運用于銅版畫的制作,不僅導致了銅版畫的產生,而且還促進了銅版畫進一步的發(fā)展。
銅版畫在制版完成后,就要進入擦版,即把油墨擦入凹陷的圖像區(qū)域并將銅版表面多余的油墨擦去,以備下一步的印刷。這一程序從原理上來看,顯然源于金屬鑲嵌技術,金屬鑲嵌技術是先將金屬表面鏨刻出凹槽,并在凹槽內嵌入其他質地的材料。這一技術與銅版擦板技術原理上是一致的,只是目的不同而已,銅版畫擦版是為了印刷,而金屬鑲嵌是為了在金屬表面造成質地和材料的對比,從而形成金屬器皿表面豐富的視覺效果。
出現(xiàn)于9世紀英國的烏銀鑲嵌術(黑金鑲嵌術)與銅版畫不僅在原理上一脈相承,而且在視覺形態(tài)上也驚人的相似。烏銀鑲嵌術是將含有銀、銅或鉛的黑色硫化物鑲嵌入金屬(通常是銀)胎體表面鏨刻的圖案中。具體的制作方法是將黑色的硫化物碾成粉末,把粉末撒在雕刻好的圖案和金屬表面,將金屬加熱后,黑色粉末融化后流入刻槽并將多余的粉末刮掉,最后將表面拋光。黑色的鑲嵌物與明亮的金屬表面的對比產生富有魅力的裝飾效果。如果將銅版畫印制之前的制作方法與烏銀鑲嵌術的制作方法做一個類比,就會發(fā)現(xiàn)兩者在制作工藝上非常相似。首先,兩者都需要在金屬表面雕刻出凹陷的花紋或圖案;其次,都需要在金屬表面凹線中擦入或嵌入黑色的油墨或硫化物;最后,都要將金屬表面多余的黑色物質除去。銅版畫是用紙將銅版畫表面多余的油墨擦去,而烏金鑲嵌術則是將金屬表面多余的粉末刮掉,并將表面拋光。從制作的原理上來看,兩者幾乎完全一致,只是所使用的某些材料有所區(qū)別,因此,銅版畫與烏銀鑲嵌的工藝品在制作方法及視覺形態(tài)上非常接近。
以上我們分析了歐洲金屬工藝中的琺瑯工藝和烏金鑲嵌術與銅版畫制作的異同,總體來看,銅版畫產生之初的刻板,印刷前的制作方法與這兩種金屬工藝是一脈相承的。
銅版畫制作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印刷,是將銅版上雕刻完成的圖像轉移到承印物上的過程,在印刷環(huán)節(jié)中,材料應具備一些條件。首先印刷用的銅板與承印物從材料的軟硬上應有明顯的區(qū)別,版應具有一定的硬度,而承印物的質地柔軟,從而確保版上的圖像能夠充分的轉化為承印物上的印痕;其次,印刷的結果來看,版和印刷的作品體現(xiàn)為充分的咬合關系,即版面的圖像是凹陷的形態(tài),而版畫作品上的圖像則是凸起的形態(tài)。
從以上銅版畫印制環(huán)節(jié)的兩個特征來看,銅版畫的這一印制特征早已存在于歐洲的金屬工藝之中,早在歐洲的青銅文明時期,工匠們將融化后的銅水注入范體內,冷卻后打開范體,即可得一件青銅器皿,如果我們把青銅器的制作與銅版畫的印制做一個類比,范體內刻的紋飾就相當于銅版上的版痕,而青銅器上凸起的紋飾則相當于印痕,而經過高溫熔化的液態(tài)銅能夠與相對堅硬的范體充分咬合,將凹陷的版痕轉化為凸起的印痕,從兩者的制作原理已非常接近。
歐洲中世紀,金屬工匠為了將金屬器皿和盔甲上刻制紋樣進行修改或將紋樣作為資料保留下來,于是把墨涂入器皿凹陷的花紋內,翻印在羊皮或織物上。如果說青銅鑄造和銅版畫印刷還分屬兩種不同的性質的工藝,那么這種翻印的方式與銅版畫的印制已同屬于“印”的范疇,至此,歐洲傳統(tǒng)金屬工藝對早期銅版畫的影響在制版、擦版和印刷等技術層面得以充分體現(xiàn)。
對歐洲傳統(tǒng)金屬工藝對早期銅版畫制作的各個技術層面的影響的探討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從技術的角度來看,銅版畫的產生和發(fā)展得益于歐洲金屬工藝所奠定的深厚的技術基礎,這一基礎不僅直接促成銅版畫的產生,而且使銅版畫在誕生之初就得以快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奠宇著.《西方版畫史》.中國美術出版社,2000.9.
[2]黑崎彰,張珂,杜松儒著.《世界版畫史》.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6.
[3]周尚儀,趙菲著.《世界金屬藝術》.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5月.
[4]《不列顛簡明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11年3月.